“越繡”主要是指古為越州地域,今紹興、上虞、諸暨、嵊州、餘姚一帶的刺繡,越繡的刺繡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崧廈地區的越繡繡品多用於日常生活用品:被面、枕套、繡衣、戲衣、台墊、靠墊等。
越繡繡品針腳細密、色彩淡雅與濃郁並重,不失美觀和多樣。在紋樣選材上,植物花卉以牡丹、茶花、蘭花、雞冠花、梅花為多,動物以蝴蝶、蜜蜂、喜鵲、鳳凰為多。許多圖案吸收了傳統刺繡內容,如象徵吉祥的“鳳穿牡丹”、“百子圖”、“百鳥朝鳳”、“喜鵲登梅”、“金玉滿堂”等,象徵愛情的“梁祝化蝶”、“並蒂蓮”、“西廂記”等。
越繡注重運針變化,常用的越繡針法有:齊針、正搶、反搶、疊搶、平套、散套、集套、接針、切針、鞭子股、扣繡、平金、盤金、打子、挑花、穿珠、疊繡、雕繡等。
崧廈地區的越繡婦女心靈手巧,她們所繡的各種花草、花鳥、圖案栩栩如生,生動活潑,所繡的服飾內容新穎,形式多樣,頗受歡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越繡
- 外文名:Yue Xiu
- 示範基地:紹興越繡藝術保護傳承基地
- 性質:民族傳統工藝
分布區域,歷史淵源,分類,相關作品,傳承譜系,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
分布區域
越繡,主要流傳於紹興、上虞、諸暨、嵊州、餘姚一帶。崧廈地區的越繡主要分布在華鎮鄉、聯豐鄉、崧廈鎮等地。現越繡技藝已延展到了上海等地。
歷史淵源
“越繡”流傳於紹興、上虞、諸暨、嵊州、餘姚一帶,這裡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優越的地理環境,五光十色的絢麗花線,為越繡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史料記載,越繡的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越國,當時人們已將越繡用於服飾。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有勾踐“省賦斂,勸農桑”,“身自耕作,夫人自織”的歷史記載。《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中曰:越王勾踐自吳返國後,“使男女入采葛”,由女工織成“黃絲之布,十萬匹獻吳”,以討夫差歡心。當時,西施浣紗於村旁溪邊,說明越國時代浙東南偏僻鄉村也已產出絲綢了。
東漢時,《論衡》著作者王充出身於上虞“細族孤門”“以農桑為業”。反映王充家裡種桑養蠶,當地鄉村多以蠶織為業的寫照。
《舊唐書》記載:天寶二年(743年),唐玄宗登望春樓觀看越州會稽郡“貢交梭綾、絳紗、絲縷極細,織工精美,即薄又輕”。品質優異,越州成為當時蠶織生產絲綢刺繡最發達的地區。
莊綽《雞肋篇》亦稱:“越州尼皆善織,謂之寺綾寺繡名著天下”。說明當時南宋時期的紹興寺院、尼庵亦從事絲織手繡之業。南宋後期,紹興出了理宗、度宗二代皇帝。山陰、會稽都有皇帝國戚府邸。理宗皇后、度宗時期的謝太后即是會稽上虞人。其一兄弟稱謝國公在府內有一批繡女、織女,有“善事宮內服飾,聲名京都”的文字記載。南宋時期,紹興地域有官方設立的“羅局”、“繡局”、“織染局”,紹興城內尚有“染坊弄”、“繡坊街”、“絲織街”的地方名稱。可見,越繡的聲名在南宋時期已是名揚四方。
晚清到民國初,上虞地區絲綢業從工業資產和商業資本相結合,既有絲綢機坊,又有綢莊、絲行商店,刺花、繡衣,又稱“繃花”,多以民間手藝娛樂為主,即有大富貴人家的“千金小姐美繡房”之譽。
抗戰時期,絲綢業苟延殘喘,雖然,日偽時期紹興城中仍設有蠶絲行政機構,但已呈凋敝景象。此後,紹興的絲綢、紡織產業一直處在低微階段。手繡、刺繡的傳統手藝也只停留處於少數婦女個人的業餘愛好和零碎小件的製作中,這種現象使越繡的隱落一直到上世紀末。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七十年代末,紹興、上虞二地,曾經以農村婦女為主,掀起千針萬繡的挑花邊、拼花布的繡花手工業,曾以挑花換取出口創匯是當時歷史時期的顯著成就。
崧廈鎮歷史悠久,歷代崧廈人秉承先人戰天鬥地、自強不息的精神,抗外敵,精耕種,擅織繡,共同建設美好家園,構築了一道風景。當地婦女精於針線活,特別善於繡花,繡工精細,有枕頭、馬夾、鞋、帽、肚兜、夾袱、戲服、男襪等上都繡有各式圖案及花邊。崧廈婦女心靈手巧,她們最擅繡花工藝,所繡的各種花草、花鳥、圖案栩栩如生,生動活潑,所繡的服飾內容新穎,形式多樣,也頗受歡迎。雖歷史上有關越繡的文字記載非常少,但其技法、歷史仍是由家族、師徒口口相傳而得以延續。
分類
越繡來自遠古歷史遺傳,因其獨特的越地風情和精美絕倫的繡工藝術而被人所稱道。越繡繡品針腳細密、色彩淡雅與濃郁並重,不失美觀和多樣。造型五花八門,千姿百態,既是越地婦女世世代代對原始、傳統手工技能的承襲,又是個人技能和智慧的再現。在紋樣選材上,植物花卉以牡丹、茶花、蘭花、雞冠花、梅花為多,動物以蝴蝶、蜜蜂、喜鵲、孔雀、鳳凰為多。許多圖案吸收了傳統刺繡內容,如象徵吉祥的“鳳穿牡丹”、“百子圖”、“百鳥朝鳳”、“喜鵲登梅”等,象徵愛情的“蝴蝶雙飛”、“並蒂蓮”、“西廂記”等。從中可見越州地區婦女心靈手巧之一斑。
越繡注重運針變化,常用的越繡針法有:齊針、正搶、反搶、疊搶、平套、散套、集套、接針、切針、辮子股、扣繡、平金、盤金、打子、挑花、穿珠、疊繡、雕繡等。從原來常用的10多種增加到目前的三四十種。無論哪種針法,都以細密精緻、紋樣清晰活潑為特點。色彩冷暖相照,對比鮮明。濃,則達致飽和;艷,則艷到極致;亮,則亮中見喜;雅,則雅致富麗。
越繡按用途分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實用品,有被面、枕套、繡衣、戲衣、台墊、靠墊等;
一類是欣賞品,有台屏、掛軸、屏風等。
越繡按觀感分可分為:
單面繡一大類。
越繡針法至近代分為:
平繡、條紋繡和點繡三大類,輔以貼綾、穿珠、疊繡等變體繡法。
平繡
齊針:是各種針法的基礎。起落針都要在花樣的外緣,線條要勻,不重疊、不露底、要齊整。齊針按絲理不同,可分直纏、橫纏和斜纏三種。拉線輕重一致,繡時線絨須退松。
搶針:運用齊針由外向內或由內向外分皮順序繡制,皮頭均勻富有裝飾性。繡法:第一皮按花樣外緣用齊針出邊,線條長1-2市分(根據花形大小確定),線條粗細約一絨左右。第二皮起稱“搶”,針跡要銜接前一皮線條的末尾。以後各皮類推。色彩由深漸淺或由淺入深均可,需順序進行。
條紋繡
接針:直針線條可以拉長,但因太長線松而會拋起。切針可以延長線條,但會露出針腳。
切針:也叫“刺針”。針與針相連而刺,第二針須接第一針的原眼起針,針跡要細如魚籽,所謂“一芝麻三針”,就在於此。
辮子股:以並列等長的線條,針針扣套而成,形似頭髮編成的鞭子。
平金:用金線按紋樣由外向內循序盤曲,以花線作釘線繡制。繡品光亮富麗。
盤金:這種繡法是平金繡的簡化,在已繡好的紋樣上沿外緣盤一圈金線,作為裝飾,起美化與調和色彩的作用。
點繡
打子針:用繡線繞圈繡成,形如蠶子故名。繡平面而無光,堅固耐用。
結子針:用繡線繞成粒狀,形似珠子,粒粒飽滿。
變體繡
穿珠:用珍珠或珊瑚珠釘在花樣上代替絲線,一般是與絲線繡相結合的,在綜合繡中起點綴作用。
疊繡:又稱“肉入針”,需墊底後加繡,一般要與其他針法結合運用。
越繡的主要工藝步驟:
1.創作設計:越繡師傅在紙上造型起稿,以單色線白描或雙勾表現,主要靈感來源於民俗生活、花鳥山水或國畫題材。
2.刺版:用透明的描圖紙蒙在創作的畫稿上,用打孔針將線條輪廓刺在描圖紙上(以連續的小針眼組成線,針孔大小與均勻程度與刺版師的熟練度息息相關)。
3.揩花:將刺好的孔的描圖紙放壓在所要刺繡的面料上,採用煤油加炭粉調製好的色液,用厚呢料布扎制的刷子,醮色液揩拭在面料上。受力需均勻、平整,以保證面料上的輪廓清晰。
4.配線、分線:按所創作畫稿色彩要求,憑對色彩的識別和感覺以及繡制的經驗,選擇適合材質、大小、顏色的絲線。
5.上繃:一件繡品在刺繡之前需要將其緊緊繃於一個繡花棚架之上,並壓條、拉筋。在繡制的過程中還要根據刺繡需要更換好幾次繃架。
6.刺繡:根據畫種及所表現的物象,選擇相應表現效果的針法。
7.下繃、整燙:繡品下繃後,在罩以白布的棉毯上,順著繡制的絲路,正、反面進行整燙。
8.裝裱或製衣:根據繡品的製作用途,進行裝裱或製衣工序。
相關作品
一、越繡刺繡器具:
1.繃框,有手繃、卷繃兩種;
2.繃架,用三腳凳一副;
3.剪刀;
4.手扶板;
5.繡花針,最細者為羊毛針,為明代朱湯所創。其次為蘇針,針身勻圓。針尖銳而針鼻鈍,不易傷手;
6.線,有絲線、紗線、金線、銀線及絨線等。
二、越繡製品及作品:
越繡服飾、圍巾、披肩、手絹、枕套等。
傳承譜系
越繡在紹興、上虞歷史悠久,崧廈地區現今可以明確追溯的一脈,如下:
第一代:吳杏琴(1901— ?),女,浙江省上虞
第二代:陳玲娣(1932.10— 2006 ),女,浙江省上虞
第三代:呂和佳(1965.11—? ),女,浙江省上虞
基本特徵
1、地理環境的人文歷史特徵:崧廈地處上虞北部,地勢平坦,北邊臨海,所以農牧漁都很發達,生產活動頻繁,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繁衍生息的佳地。先天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一種特殊人文環境,休漁期間莊稼既不播種也不收割,在空閒期,家庭婦女紛紛拿起針線為家人繡制特色的服飾,鞋墊、枕套、孩童肚兜。圖案結合生活,花鳥魚蟲、田園風光。正是獨特的地理位置越繡得以生存和傳承,傳統手工藝相對恆定地保持原始淳真的色彩。
2、傳承的廣泛性特徵:崧廈地區顯著特徵是歷史上婦女都會做針線,一針一線都有講究,一物一圖都有說法。村與村、戶與戶農閒時幾輩人圍在一起,互相引帶,形成風氣,互動交流探討的這種特徵是越繡不曾泯滅和消亡的基本原因。
3、工藝特徵:構思巧妙,修工精緻,針法活潑豐富,色彩雅艷相宜且地方特色濃郁。越繡歷史悠久,富有立體感風格,圖案活潑,清雅靈動,栩栩如生,作品多貼近生活。
4、鄉土特徵:越繡既有農耕特色慢耕細作的典雅、精巧和柔美;也有出海乘風破浪的通俗、樸野和陽剛。
主要價值
1、歷史價值:越繡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紹興地區刺繡藝術,是紹興人民智慧的結晶,記載了祖先生活過的地方、生活環境、宗教信仰、遷徙與搬移、戰爭以及人類和萬物。因此,它是歷史的“活化石”,是研究吳越服飾文化、歷史文化的重要依據。
2、文化價值:越繡是虞舜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越繡是千百年來紹興地區婦女不靠書本指導,全靠經驗積累,繼承傳統,發展創造而來。刺繡作品廣泛套用在鞋飾、佩飾、婚喪服飾、舞台表演服飾等,從而豐富了吳越服飾文化的研究內容。是虞舜大地生存環境、文化活動的生動寫照,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3、藝術價值:越繡作品多以富含吉祥、福壽寓意的圖案為主,刺繡色彩鮮艷、靈動活潑,能夠反映當地人民的精神面貌。越繡繡品不僅是本民族珍貴之寶,也是世界之寶,讓無數外國人士青睞、讚嘆。
4、經濟價值:越繡的經濟價值也十分可觀。越繡繡衣、繡品能夠帶動一方經濟,形成產業化之後可以使下崗的繡娘重新找到生活經濟來源,提高就業率,拉動GDP,成為致富的新亮點。將來設立刺繡博物館、旅遊景點,把越繡輻射到全國、全世界,市場價值引起全社會注目。
5、學術價值:越繡具有地方代表性,體現了紹興人民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幸福生活的執著追求,對未來的美好祝福。普及到民俗文化、生活中,應該說對華夏民族文化的承載力與人類學的研究具有一定價值,是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6、生活實用價值:越繡的平安功用能祈祥納福,趨吉避邪,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護身符數千年約定俗成的成為家家戶戶的製造品、佩帶品。每一個作品都向人們訴說著一種意味,一個故事,樂觀、向上、向善、向美的文化內涵,秉承著人類童年淳真、質樸、善良的先天基因。越繡美化生活功用能給世世代代人們帶來愉悅和企盼,家裡裝修,服飾打扮,點綴日用品,婚喜壽慶等等,生活中隨處可見。具有很高的生活實用價值。
7、收藏價值:每一件刺繡作品都是繡娘花時間和智慧心血努力而成,在紹興地區老早就有母為子女繡嫁妝,一代傳承下一代的習俗。作品不僅包含了母愛,更多的是家人對孩子的一番美好祝福。尤其獨生子女不能陪在父母身邊,越繡更是一種好的情感寄託,找到家和故鄉的歸屬感,具有收藏價值。
瀕危狀況
1、現代技術對民間刺繡手工藝品的衝擊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受現代市場需求的衝擊和經濟效益趨動,機繡逐漸取代了手工刺繡。機械模仿製造產品進入市場,越繡純手工製作技藝受到衝擊和擠壓,正在失去原汁原味的傳統特色。
2、繡娘生活困難、活動範圍狹窄
繡娘難以單純依靠傳統手工藝品來維持生計,此外繡娘基本大多生活在農村,負擔比較重,大量青年人外出打工,留守幫忙打工的子女帶孩子,難有太多的時間安心製作刺繡。生活水準仍然很低,這種狀況嚴重影響著越繡的傳承。
3、傳播空間越來越小、人才短缺
從事刺繡的人日益減少,受傳統薰陶的民間越繡能手相繼離世,精湛的傳統技藝後繼無人,瀕臨消亡狀態,傳承人幾乎斷代。
4、價值觀發生改變,對傳統手工藝品失去興趣
人們尤其是年輕人追求時尚、現代。打工潮的興起和城鎮化的推進導致年輕的吳越女子過於追求經濟利益,她們樂於趕時尚,眷戀大城市,價值、婚姻、審美觀都發生了變化。不願去學細絮繁難、費時少益的越繡,引起傳統文化傳承出現嚴重斷檔。
5、手工刺繡時間長、效率低、成本高。
刺繡費時費力,一般一件刺繡作品都要花上繡娘短則數十天長則數月的時間但經濟效益卻很低,甚至出現無人問津的情況。一件好的刺繡作品可能花費繡娘大量的財力物力,成本過高。
6、缺少保護基地和收藏展覽館
體現地方人文水平、文化涵量大、技藝超絕的民間珍品正從市場渠道流失。保護措施和配套投資巨大的收藏博覽館處於空白點,展示的平台日益縮小。
7、過於追求市場經濟效益,忘記文化傳承
市場走向的製作代替了原有的世俗心態和民俗觀念,將歷史傳統文化價值暫時未被理解和市場接納效益暫時不佳的作品大量拋棄,使地方文化代表作趨向冷落,有走向消亡的危險。
8、專家緊缺,研究工作難以開展
亟待研究、發掘、宏揚、保護的工程巨大,但專業研究人才奇缺,後繼乏人。紹興地區缺乏越繡研究專職工作人員,無法建立健全以文、圖、音、像“四位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資料庫,無法全面蒐集故事、作品及技藝,無法出版《越繡》相關書籍,越繡技藝無理論支撐。且國家級、省級、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工作滯後,保護地方專家人才和培養人才未列入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