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心理現象

來源,啟示,實際套用,注意事項,管理套用,教育套用,親職教育,學校教育,注意要點,溝通套用,

來源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而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啟示

1、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往往會引起對方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這樣會事與願違,就象馬克·吐溫一樣不僅不捐錢,反而還從盤子裡偷走了2元錢。
2、超限效應反應了幾個問題:
1)以自我為中心;
2)沒有注意方式、方法;
3)沒能注意“度”的把握;
4)沒有換位思考

實際套用

抓住你的聽眾,關鍵在開始的三分鐘。
如果你在做一場報告,抑或是一場演講,開始的三分鐘很重要。你必須在三分鐘內進入你的主題,必須在三分鐘內以你的魅力抓住聽眾。整個的演講過程要邏輯清晰,層層推進。演講過程中要設計語調的變化,意境的變化,力求在“中場”也產生“三分鐘效應”。在一個大型的論壇上,更要控制好自己的時間,用好三分鐘和三十分鐘,重點內容要在30分鐘內講到,主講內容控制在40-50分鐘。時間一長,聽眾的精神會疲勞,注意力會分散。有一種人被叫做“麥霸”,說的是這種人很戀麥克風,喜歡拖場,殊不知他後面的信息已經很困難被聽眾接受了。國小的一堂課是40分鐘左右,大學的一堂課是50分鐘,這是經驗的結晶。
超限效應超限效應
兩個人交談的時候,同樣要注意節奏,控制時間,重要的內容要在前面的三十分鐘充分交流,切忌鋪墊太長。如果你發現對方已經開始看錶,或者注意力開始分散,開始東張西望,你的談話就要準備收場了,收場的時候最好把你的態度或者觀點再總結一次,這樣效果較好。
指導你的下屬或者幫助你的同事的時候,也要講究藝術。就一個問題,可能是他的一個毛病,也可能是你給他的一個建議。要抓住一次機會深深地給他說透,然後給他時間讓他領會和接受。過一段時間還沒有改變的話,可以再找一個非正式環境提醒他,點到為止,同時做出想耐心傾聽他意見的樣子,如果他沒有反駁,就可以說明他是會接受的,以後你要做的就是在時間上給他些壓力,令他儘快改變,在類似的事情即將出現的時候提前給他一個提醒,幫助他克服。切忌就一個問題在短時間內三番五次地跟他講,反覆向他強調,這樣,你很容易得到“婆婆媽媽”的雅號,還會讓他對你產生厭煩的心理,逆反的心理,不利於你們日後的溝通與共事。
超限效應,對做廣告宣傳也有一樣的啟示。一個創意很好的廣告,第一次被人看到的時候,令人賞心悅目,第二次被人看到的時候,會讓人用心注意到他宣傳的產品和服務。但如果這樣好的廣告要在短時間內大密度轟炸的時候,就會令人產生厭惡之感。所以,廣告宣傳是需要有一定的密度,使需要從多維度刺激消費者的感官,但要適可而止。

注意事項

1、明確做事的目的,所有的步驟一定要圍繞目的展開;
2、步驟一定要有效,始終與目的對照;
3、學會用“南風法則”關心、體恤下屬;
4、學會用“互惠定律”,希望別人做好的同時,首先考慮自己是否做好,是否讓對方滿意。

管理套用

接二連三地重複對一件事進行同樣的批評,會使員工從最初的內心愧疚變成不耐煩,產生逆反心理——“為什麼對我的過失總是耿耿於懷?”本來他(她)也許已經做好了改正的準備,但在店長無休止批評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索性破罐子破摔,這會給商店管理帶來更大的不穩定因素。
超限效應超限效應
柏思齊在門店的“嚴肅”是出了名的。作為店長,他為藥店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並嚴格執行,促使員工的服從意識空前提高。可是,柏思齊發現,店員對他的“嚴格要求”微辭頗多。諸多管理關係中尤為突出的,就是批評的效果越來越糟糕了。為了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柏思齊對那些違反藥店規定的員工,總是毫不留情地進行批評。比如有一次,一位女店員在銷售處方藥時未按照藥店規定的“雙人覆核制度”覆核,就將藥品銷售給了顧客,顧客回家後才發現產品的生產者不是自己指名想要的生產廠家,於是找藥店進行了調換,並向柏思齊投訴了那名女店員。柏思齊按照藥店規定,對該店員進行了罰款200元的處罰。
事情本該到此結束。但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柏思齊常常把這件事掛在嘴邊,督促員工在銷售處方藥時一定要“引以為戒”,甚至三番五次在會議上將這個案例搬出來教育大家,並直接說出了女店員的名字。面對店長喋喋不休的“揭疤行為”,女店員敢怒而不敢言,最終遞上“一紙休書”辭去了工作。柏思齊這才意識到是自己的批評過了火。
教育下屬、批評下屬,本是店長管理工作中常常要面對的問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受批評的時候,但並不是所有的過錯都可以通過批評來解決,或者說都需要通過批評來指出。有的人有了過錯能夠自省並且立即改正,有的人的過錯只是偶然之間的失誤而不會有重複性,有的人的過錯是因為第三方的影響,當然有的人確實是工作態度問題,也不排除有的人有時會別有用心……面對這形形色色的過錯,對於店長來說,批評下屬就絕不是一件可以隨心所欲的事情,如果想怎么吆喝就怎么吆喝、想怎么批評就怎么批評,反映的就是一個管理水平問題。案例中,柏思齊的批評總是喋喋不休,沒完沒了,給女店員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傷害,這才導致了女店員的離開。其根本原因在於店長沒有掌握好批評的“度”,出現了“超限效應”。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對方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管理界稱之為“超限效應”。
在商店管理中,“超限效應”常常出現於批評教育中。一個店員犯了錯誤,不管大小,都被店長“死死抓住”,並在一切可能的環境中進行重複批評,比如例會的時候、談話的時候。儘管時間和事件已經過去了很久,但店長對此卻表現出了“超強”的記憶力,津津樂道,喋喋不休。殊不知,這種接二連三地重複對一件事進行同樣的批評,會使員工從最初的內心愧疚變成不耐煩,進而產生逆反心理——“為什麼對我的過失總是耿耿於懷?”本來他(她)也許已經做好了改正的準備,但在店長無休止批評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索性破罐子破摔,這會給藥店管理帶來更大的不穩定因素。
批評絕對是一門學問。善意的批評能夠讓人如沐春風,虛心接受,並很快改正;而不合適的批評方式卻讓人心存不平,難以接受。店長在批評店員的過程中,應選擇適合的批評方式,以求達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原則一:批評之後要鼓勵
俗話說:“打一巴掌,再給一個甜棗。”儘管這個“巴掌”不能隨便打,但為了今後管理工作的開展,既然打了,給與不給“甜棗”的效果肯定會不同。有關調查顯示,在被領導批評之後,75%以上的員工會產生自卑心理;其中又有20%左右的員工會因為自卑心理而影響工作質量。相反,如果批評者能夠在批評之後對員工進行一些心理安慰或鼓勵,產生自卑心理的員工人數將下降至10%以下,且被批評者中90%以上的員工能夠有所改進。由此可見,在對下屬的錯誤進行批評之後,適當地給予鼓勵是非常必要的。比如簡單一句“你的總體表現還是不錯的!”、“我想你會做得更好”等等,都會被受批評者喜聞樂見,給店長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原則二:不要捕風捉影去批評
人們常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但是有的店長在批評員工的時候,並不是因為見到了員工的某種不當言行,而是因為聽到了其他渠道的反饋信息而進行了批評。在這一點上,筆者曾有切身的經歷:一次,有位顧客怒氣沖沖地衝進筆者的辦公室,說對A店員的服務非常不滿。事後筆者將A店員叫了進來,不容分說給了一頓鋪天蓋地的批評。等批評完了,A店員才委屈地申辯:“對不起,店長。我今天和B員工戴錯工牌了!”原來顧客是看工牌投訴的,不問青紅皂白的批評,使這位店員“代人受過”,非但沒有起到教育人的作用,而且還無形中傷害了對方。這種“捕風捉影”式的批評,必須杜絕。
原則三:學會運用幽默式批評
一次,許廣平魯迅先生給其論文《羅素的話》寫評語。先生閱後,寫下了這樣幾句話:“擬給90分,其中給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幾句議論2分),其餘的85分都給羅素。”這顯然是批評許廣平的論文抄錄羅素的話太多而很少有自己的見解。許廣平欣然接受了先生這一中肯而詼諧的批評,不僅馬上悟出自己文章的癥結所在,而且對先生更加敬重。含蓄而幽默的批評,會讓受批評者更願意接受,這比那些生硬而直接的批評要有效果得多。一般情況下,對於員工那些並非原則性的失誤,店長大可不必發現之後就進行歇斯底里的批評,好像不這樣就不足以維護管理權威一樣。其實,“響鼓何須重錘擂”?店長如果選用幽默輕鬆的方式輕輕敲打,大部分員工便能領悟。

教育套用

親職教育

超限效應在親職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
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因為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裡會嘀咕:“怎么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超限效應不光是親職教育中常常發生,在學校教育中也時常發生,拖堂就是一例。這是時間上過度的超限效應。此外,還有內容過量、同一重複等的超限效應。這些效應的結果都使學生的神經細胞處於抑制狀態,從而影響了學習的效率。
同樣,超限效應在教師的批評過程中也將出現。例如有些教師在批評學生之後,過了一會,又覺得意猶未盡,重複批評了對方一次,接著還是批評……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同樣的批評,使學生極不耐煩,討厭至極。

學校教育

第一次挨批評時,學生的厭煩心理並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厭煩度倍增。如果再來個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評的累加效應就會更大,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說不定因而演變成反抗心理,甚至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除非是個樂天派或個性特殊的人,否則,一旦遭到批評,總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的平衡,遭到重複批評的時論學生的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他心裡會哨咕:“怎么如此不信任我?”這樣一來,學生的挨批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可見,我們教師對於批評不能過度超量。
為避免這種超限效應在批評中的出現,教師應該切記,“學生犯了一次錯,只能批評一次。”千萬不要對同一學生的同一件錯事,重複同樣的批評。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評,也千萬不要象像鶴佬學話那猶重複一次。應該換個角度進行批評。這樣,學生也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一再被“窮迫不捨”,厭煩心理、反抗心理就會隨之減低。對於學生的表揚也不能搞“廉價”,否則也將導致超限效應。有些教師認為,多批評不好,多表揚就好了。其實不然,這裡也有個限度的問題。例如:某班有個差生聽慣了批評,他對批評根本不當回事。但是新學期換了個班主任。這個進主任一開始對這個差生的某些“閃光點”作了表揚,起初這個差生很受感動,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差生髮現,老師對自己的表揚越來越多,而且有許多是有意拔高的。他認為這是老師 在哄自己,名義上表揚,實際上讓我注意這些方面,這分明是看不起自己,不信任自己。於是,他一聽到表揚,就大為惱火。

注意要點

可見,教師在任何方而都應注意“度”。如果“過度”就會產生“越限效應”,如果“不及”,又達不到既定目的。因此,我們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只有這樣才能”恰到好處”,才能避免“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的超限效應。
在課堂上、或者在聽講座時,如果對某個你還算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宣布“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有3點要講”的時候,你會認真聽,甚至會試圖記下這3點,然而當教師宣布“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有10點要講”的時候,你便頓時失去了聽下去的興趣!
同樣,如果一節課教師讓你學習10個單詞,可能你還會認真地學習,並試圖掌握,但如果讓你學習50個單詞,恐怕你連試圖記憶的興趣也沒有了。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也是因為超限效應的原因。即人接受任務、信息、刺激時,存在一個主觀的容量,超過這個容量,人就不願意認真對待這些任務了。因此,當向學生或者孩子講述某個知識、道理以及布置作業時,在時間以及任務數量上注意不要超過學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則不僅達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會適得其反。

溝通套用

一個人的語言魅力不在於他說了多少,而在於他說的是什麼。一些人所以話太多,喜歡講長話,是想顯示自己的"才能"。他們往往把講長話當作是有水平的表現,其實,話講得到位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口才。
語言學家拉克夫曾說過三個說話的原則:
  1. 說話不要咄咄逼人
  2. 讓別人也有說話的機會;
  3. 讓人覺得友善
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嘮叨不停的人,常常不考慮聽者的感受,不考慮自己所說的話是否是別人需要的,也經常不給他人說話的機會,所以有時候也容易招人煩。馬寅初先生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有一次曾經在百忙中參加中文系郭良夫老師的結婚典禮。賀喜的人們發現校長親臨現場,情緒頓時高漲起來,鼓掌歡迎馬校長即席致詞。馬寅初先生本來沒有想到自己要講話,但是既然大家熱情相邀,又不能讓大家掃興。講什麼呢?多誇獎新郎幾句吧,又顯得是客套話;講學問吧,顯然不切時宜。最後,他來了個一句話的演講:"我想請新娘放心,因為根據新郎大名,他就一定是位好丈夫!"人們聽了馬校長的這一句話,起初莫名其妙,後來聯繫到新郎的大名,恍然大悟:良夫,不就是善良美好的丈夫嗎?
記住,任何溝通,特別是旨在誘發別人態度改變的說服和引導,都必須避免無意義的重複,否則效果適得其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