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重力波
- 外文名:gravity waves
- 定義1:指“引力波”(相對論)
- 定義2:指“重力波”(流體力學)
- 意義:研究地震與海嘯的形成原因
- 學科:大氣學、天體物理學
內容簡介,重力波(引力波;相對論),試驗,實驗一,實驗二,
內容簡介
不可壓縮流體中一種以重力為恢復力的波。它通常存在於兩種不同流體(例如氣體和液體)的分界面(即密度的躍變面)上,以表面波形式出現:沿表面傳播而沿與表面垂直的方向衰減(所謂不均勻波)。透入表面的深度不超過一個波長,由於這一深度依賴于波長,便導致波的頻散。但在流體深度h遠小于波長的“長波”極限情況下,波壓在整個截面上近似為均勻的,波就是“非頻散”的了。
重力波的衰減主要由三方面引起:流體與基底的摩擦(當h很大時可忽略);流體內部的粘滯效應;表面損耗。表面損耗的機制與表面張力偏離其平衡態值有關,它在流體表面有一層薄膜雜質(例如水面上的油污)時特別重要。
除了上述的表面重力波以外,還存在一種內重力波(簡稱內波)。它不是存在於兩種不同媒質的分界面上,而是存在於內部密度的連續分層變化的同一種媒質中,這種情況的一個典型是處於重力場的連續媒質(如大氣)。
大氣密度隨高度z指數性地減小:
其中H稱為勻質大氣高度,一般為z的函式,量級約為10千米。當穩定大氣受到某種擾動,使其上層較輕的空氣被壓向下層較重的空氣中去時,這部分空氣將受到浮力的作用返回其原來水平面。由此可見,密度的分層不均勻性在彈性恢復力之外提供了另一種恢復力──浮力。對於波長H的聲波和高頻段的次聲波來說,這種恢復力實際上不起作用,完全可以忽略。當λ≈H時,由於波動運動的加速度與重力加速度g同數量級,就必須在考慮彈性恢復力的同時也考慮浮力,這就是聲重力波的情形。當頻率低到λH時,重力就起主要作用,而彈性恢復力反而可以忽略,也就是說可把媒質看成不可壓縮的,而重力和浮力所作的功之差值作為媒質運動元的勢能儲存起來,這就是內重力波的情形。由於作為恢復力的重力總是指向一個特定方向,所以內重力波是顯著地各向異性的。
內重力波的一個重要特性是:能流方向一般說來並不沿著波矢方向,其相速度(小於聲速сS)向下,而群速度向上。這種波大抵是在地面附近由於風的作用被激發,例如風遇到山等障礙物時所產生的“背風波”。其能流向上傳遞直達電離層。由於密度隨高度減小,根據能流的連續性,波的振幅勢必隨高度增加。在60千米以上的高空,風的剖面幾乎完全由這種大振幅、長周期的波動所支配;在低層大氣中,內重力波雖然也存在,但振幅太小,因而無法接受到。
有關在海水中密度分層變化時出現的內波見海洋中的內波。
重力波(引力波;相對論)
英文:(gravitational wave),台灣學界稱為重力波,英文中有時也寫作 gravity wave;但更多場合中,gravitywave是留給地球科學與流體力學中另一種性質迥異的波動。關於萬有引力的本質是什麼,牛頓認為是一種即時超距作用,不需要傳遞的“信使”。愛因斯坦則認為是一種跟電磁波一樣的波動,稱為引力波。引力波是時空曲率的擾動以行進波的形式向外傳遞。引力輻射是另外一種稱呼,指的是這些波從星體或星系中輻射出來的現象。電荷被加速時會發出電磁輻射,同樣有質量的物體被加速時就會發出引力輻射,這是廣義相對論的一項重要預言。
試驗
實驗一
樸素的台面和擦亮的鏡子懸掛試驗架上,就像試驗台上的一個鐘擺。雖然此鏡子可以透過可見光,但反射的幾乎是干涉儀中雷射發出的近100%的紅外光。此干涉儀是包含有雷射的一種儀器,利用紅外線雷射束髮出的光線,能非常精確地測量距離。此雷射束越長,此干涉儀就越靈敏。當特彆強大的重力波經過此干涉儀時,它將會因時空扭曲而稍微改變此儀器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