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軍旗艦載攻擊機(超軍旗攻擊機)

超軍旗艦載攻擊機

超軍旗攻擊機一般指本詞條

超軍旗艦載攻擊機(英語:Super Étendard,軍旗是法語的“戰旗”),是法國一型雙座單發艦載攻擊機。

超軍旗艦載攻擊機是20世紀60年代“軍旗”IVM攻擊機的改進型,面對噴氣機在韓戰和航空領域的成功,法國決定開發一系列的噴氣機,力求在航空領域追上美國和蘇聯。

超軍旗艦載攻擊機由法國達索.布雷蓋公司(Dassault-Breguet)研製,1978年開始裝備法國海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超軍旗艦載攻擊機
  • 英文名稱:Super Étendard
  • 前型/級:軍旗(Etendard)
  • 研製時間:1974年
  • 服役時間:1978年
  • 定型時間:1975年
  • 國家:法國
  • 研製單位:達索.布雷蓋公司
  • 對海攻擊距離:200-340海里
  • 退役時間:2015年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裝備國家,技術特點,結構設計,動力系統,武器系統,航電系統,性能數據,服役動態,轟炸馬島,主要目標,實戰缺陷,無敵號迷案,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軍旗II
1953年12月,法國軍方發布了一個戰鬥機研製計畫招標,有2種型號參加競爭:布雷蓋公司的Br-1100和達索公司的神秘-XⅫ戰鬥機。2種型號都裝備有2台透伯梅卡公司的加比佐(Gabizo)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1100公斤,加力推力1500公斤。
軍旗II軍旗II
與此同時,北約發布了一個歐洲通用戰術戰鬥機(LWTSF項目:戰術攻擊戰鬥機)招標,1954年4月,招標書傳送到各家歐洲飛機製造商手中。北約空軍力量發布招標書的目的主要是應對蘇聯或華約組織可能發起的大規模軍事行動。LWTSF必須能從嚴重損壞的機場起飛,因為北約的空軍基地是蘇聯核打擊的第一批目標。
達索公司同時也用神秘-XⅫ參加了歐洲戰術攻擊戰鬥機的選型。1956年7月23日,達索公司的神秘-XⅫ在梅林-維拉洛什首飛,試飛員是保羅·布爾迪埃,隨後被重新命名為軍旗-Ⅱ。它的外形特徵採用了類似MD-550(神秘三角或幻影-I)的機身和45°後掠角機翼(類似超神秘-B2)。第一批2架原型機的契約在1954年11月簽訂。軍旗-Ⅱ安裝了2台SNECMA R-105發動機,但其原型機上安裝的是2台透伯梅卡加比佐發動機。
超軍旗艦載攻擊機
按照法國空軍的要求,軍旗-Ⅱ在機身內部裝有2門30毫米機炮,馬特拉公司的火箭彈發射器安裝在武器艙內。其他性能要求包括俯衝時速度超過馬赫1,爬升至10000米所需時間不超過6分鐘。經過40多次試飛後,加比佐發動機推力不足的缺陷充分暴露出來——即使在俯衝的時候,軍旗-Ⅱ的速度也從來沒有達到過馬赫1,而飛機要花12分鐘才能爬升到10000米,計畫被迫下馬,第2架原型機的建造計畫在1956年11月被取消。海軍卻對這型飛機產生了興趣,希望能製造軍旗-Ⅱ的海軍型——軍旗-ⅡM,法國海軍在1956年7月幾乎就要簽定購買原型機的契約了。而在布雷蓋公司方面,他們研製的海軍型——Br-1100M在1957年11月完成首飛,但隨著後來軍旗-Ⅳ的成功,該型飛機被拋棄了。
軍旗IV
1956年7月24日,在波爾多,就在軍旗-Ⅱ首飛後的第2天,喬治·布賴恩駕駛軍旗-Ⅳ飛上藍天。軍旗-Ⅳ的氣動外形很像軍旗-Ⅱ,但實際上前者的尺寸比後者大了15%,安裝1台SNECMA阿塔-101E發動機,帶8級壓縮機,單台推力3500公斤。
超軍旗艦載攻擊機
軍旗-Ⅳ僅有1架原型機被訂購。但它表現出極為優異的性能,在對比測試中它擊敗了當時法國空軍的主力截擊戰鬥機——神秘-Ⅳ。看起來它是歐洲通用戰鬥/攻擊機的有力競爭者。但是,北約卻規定所有競標項目必須採用英國布里斯托的奧菲斯(Orpheus)-12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在性能上不如法國阿塔發動機,它甚至沒有加力燃燒室!或許,正因為軍旗-Ⅳ是一架純種的法國飛機,它競爭歐洲通用戰鬥機的機會很小,為此,達索公司專門開發了一型安裝奧菲斯發動機的型號——軍旗-Ⅵ。
軍旗-Ⅵ是達索公司聖·克勞德工廠為北約LWTSF競標而專門設計製造的,法國方面希望它能贏得歐洲國家1000架左右的訂單。1954年夏,馮·卡門領導的歐洲評審委員會在巴黎對參加競標的3種備選方案進行全面評估,這三種方案是義大利菲亞特公司的G-91、布雷蓋公司的Br-1001和達索公司的軍旗-Ⅵ,它們都安裝了布里斯托公司單台推力僅2200公斤的奧菲斯-3發動機,裝備了2門30毫米航炮和4挺12.7毫米機槍。評估測試從1954年9月16日一直到1957年10月4日在布雷迪尼-昂-奧爾熱的飛行測試中心進行。最終結果是軍旗-Ⅵ被淘汰,義大利的G-91在1958年初最終當選。
最後法國空軍也並未選用軍旗-Ⅱ。但法國海軍此時正籌建排水量各為24100噸的兩艘航母——“克萊蒙梭”號和“福熙”號,並尋找合適的艦載機。法國海軍在1955年1月14日要求達索公司就發展一種海軍型多用途攻擊機和低空戰鬥機進行可行性研究。
它的主要作戰任務包括:遠程對海攻擊(200公里-340海里);海基近距空中支援;艦隊防空。達索公司認為單發動機推進的軍旗-Ⅳ恰符合法國海軍航空兵的需求,遂決定回到1954年版本——軍旗-Ⅳ。
軍旗-ⅣM
1956年12月19日,法國軍方發布了可行性研究的定單,責成達索公司製造1架原型機並負責飛行測試工作。原型機被命名為軍旗-ⅣM(M即為海軍之意)。軍旗-ⅣM被定義為安裝了阿塔8(單台推力4500公斤)發動機的攻擊/中低空截擊戰鬥機,並以在建造中的“克萊蒙梭”號和“福熙”號為平台。
1957年5月,法國海軍訂購了5架預生產型。由於軍旗-ⅣM是達索公司研製生產的第一型艦載戰鬥機,因此在研製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主要是在著艦方面(低速起降、彈射起飛、攔阻著艦)。由於在建中的兩艘航母均屬於小型航空母艦(50米彈射器起飛區、150米斜角飛行甲板、60米停放區),甲板長度短,起飛和著艦的冗餘度都比較低,因此達索公司對軍旗-Ⅳ的氣動外形做了修改——採用蜂腰機身;加大了翼面積以補償增加的總重量;加強了機身結構以應對起降時的高過載(彈射起飛時過載為3-5.5g,攔阻著艦時過載為3g);擴大了機鼻直徑以容納更大尺寸的雷達。法國海軍還要求軍旗-ⅣM能夠在空中由其他軍旗攻擊機補充燃料。這是一個法國式的創新,具體的方式是在機腹下攜帶一個油箱(道格拉斯公司研製),油箱尾端有一段捲起的很長的輸油軟管,並有一個可回收的探針。
軍旗IVM軍旗IVM
軍旗-ⅣM 01原型機在1958年5月21日首飛,地點在梅林-維拉洛什,試飛員為吉恩·瑪利·薩傑特。飛機頭部下放安裝了一片鰭,也可以安裝電子戰天線,解決了風洞實驗中的旋轉問題。第一次著艦測試在1958年11月-12月進行,租借了英國皇家海軍“貝德福德”號航母。隨後在1960年又進行了一系列實驗。
軍旗-ⅣM 02在1958年11月21日首飛,試飛員保羅·布爾迪埃。軍旗-ⅣM 03原型機,安裝了羅·羅公司的阿汶Mk-51發動機,1959年12月2日在梅林-維拉洛什首飛。軍旗-ⅣM 04原型機是第一架在頭部下放安裝減搖鰭的軍旗系列飛機。它在1959年8月在伊斯特(Istres)的一次試飛中墜毀。海上飛行實驗在靠近布列斯特的海域進行。1960年9月19日,02原型機在“克萊蒙梭”號航母上進行了首次著艦,飛行員是吉恩·皮雷·米爾格。
超軍旗艦載攻擊機(超軍旗攻擊機)
而在1960年11月首飛的第七架原型機其實則是軍旗-ⅣP照相偵察機的測試原型機。
在隨後簽署的契約中,達索公司同意自1961年12月-1962年10月起,分別開始將69架軍旗-ⅣM與21架軍旗-ⅣP交付紹法國海軍航空隊。兩種飛機均於1965年10月交付完畢;至1978年,有4架軍旗-ⅣM被改裝為軍旗-ⅣP,以補充損耗。

建造沿革

20世紀60年代初,法國海軍開始考慮軍旗-ⅣM的後繼機。60年代末,達索公司著手超軍旗最初設計方案的研究工作,這時的超軍旗已擁有改進的主翼、航電系統、慣性導航系統與龍舌蘭(AGAVE,法文“艦載警戒機雷達”的縮寫)雷達,但法國政府在1972年取消了該型的發展項目。原因主要是由於超軍旗的最初設計與軍旗-ⅣM有90%的共通之處,性能提升有限,不能滿足法國海軍航空兵的要求。當時法國海軍航空兵準備了不到16億法郎(3億2000萬美元)的經費以採購新型艦載機,供選擇的方案有:50架美洲虎M(其中包括10架雙座教練型);75架全新的A-4天鷹;或是100架經過整修的二手A-4。由於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提議以156萬美元的單價提供二手A-4天鷹攻擊機,與美洲虎M型286萬美元的單價相較,具備更大的競爭潛力。而1969年首飛成功的美洲虎M,由於英國方面並不打算採購,而法國海軍對它的性能(在艦上試驗中發現,美洲虎M重量偏大,與軍旗-Ⅳ相比性能改善有限)與高昂的採購單價也不甚滿意。而且按法國海軍的構想,在1977年之前應有100架新的海軍攻擊機服役,但以美洲虎M的發展進度,在1980年前只有18架服役。因此,美洲虎M基本退出了法國海軍艦載機的競爭。而在1973年1月,法國政府指示達索公司繼續發展超軍旗,將該型作為軍旗-ⅣM後繼計畫中優先考慮的飛機。隨後在1973年3月,達索公司選中阿塔8K-50發動機,放棄了普·惠公司的J-52-P408發動機。1973年8月,法國海軍與達索公司簽訂了購買100架超軍旗的預訂契約。第一批60架飛機包括零件,支援設施及研發成本在內,每架平均成本為2930萬法郎(706萬美元);而後續40架因毋需將研發成本計入,每架單位成本僅1420萬法郎(342萬美元)。
超軍旗戰鬥機超軍旗戰鬥機
建造公司
超軍旗攻擊機的生產有35%的工作量由達索公司轉包給其它公司:中機身轉包給赫來爾-杜布阿飛機製造公司;進氣道轉包給拉特克耶航空工業公司;其它有些部件轉包給蘭斯航空公司。
由於物價波動的影響,在1975年中期之前已有人建議將超級軍旗的訂購量削減20-40架。同時基於財務上的理由,計畫中的生產速度也由每月2.5架減為2架,但計畫服役日期仍維持原案——1977年9月。法國政府於1974年撥款製造10架超軍旗,隨後在1975-1976年分別購買20架與6架(比原先計畫減少了30架)。在1977-1982年的國防計畫中,原預定訂購44架超軍旗,使其總數達到80架,但最後被削減5架,最後採購量降至71架。阿塔8K50發動機的訂購也是一波三折,僅在1977年間訂購量即由125台減至95台。
第一架生產型於1977年11月出廠並首次試飛,1978年6月開始交付給法國海軍。第一支超軍旗艦載機部隊於1979年1月進入法國海軍,在“克萊蒙梭”號航空母艦上服役。成為80年代後期法國海軍航空母艦上服役的唯一固定翼攻擊機。超軍旗承擔起了艦隊防空、反艦、攻擊地面目標和照相偵察任務。
設計思路
超軍旗的設計方案主要是在原軍旗-ⅣM的動力系統、航電系統及主翼上加以改進,在原型機研製階段,達索公司製造了3架原型機分別對三項改進進行了測試。超軍旗01原型機即由原軍旗ⅣM-68換裝阿塔8K50發動機及新的機鼻而成,其他部份與軍旗-ⅣM並無差別。超軍旗01原型機於1974年10月28日在伊斯特首飛,達到13410米飛行高度以及1.18馬赫(每小時1015公里)的速度。截至1977年11月在520次飛行中共積累620飛行小時,試飛計畫包括發動機的試驗發展工作,隨後在1978年進行了外掛能力試驗和AM-39反艦飛彈的發射試驗。超軍旗02原型機(即原先的軍旗-ⅣM18)於1975年3月28日在伊斯特首飛,做為導航與武器測試飛機,安裝了全新的導航/攻擊系統以及加長的鼻輪起落架。截至1977年11月共飛行390次,420飛行小時,其中包括導航系統試驗和轟炸能力試驗。隨後又在地中海以外的公海進行了艦載使用試驗。而超軍旗03原型機(原軍旗-ⅣM 13)比02原型機更早升空,這架於1975年3月9日在薩佐(Cazaux)首飛的飛機除了主翼外,其餘機身部分與軍旗-ⅣM完全相同。03原型機在“克萊蒙梭”號航母上進行了90次起降測試後,主翼即被拆下換裝在01上,而02原型機上的新型導航/攻擊系統也裝在了01原型機上。01原型機於1975年10月3日再度試飛時,已與量產型超軍旗無異。

裝備國家

阿根廷:1980年9月,來自阿根廷海軍航空兵第2戰鬥/攻擊機中隊(2nd Air Naval Fighter and Strike Squadron)的50名飛行員和阿根廷海軍航空兵司令部(簡稱CANA)技術人員抵達法國羅歇福爾海軍基地。領隊長官是喬治·科倫坡中校和奧古斯都·貝達卡拉茲少校。其他飛行員包括:羅伯托·阿哥泰加拉易、羅伯托·庫里諾維奇和亞歷山大·弗朗西斯科少校;路易斯·科拉維諾、胡里奧·巴拉扎、胡安·羅德里格斯·馬里亞尼、阿曼多·馬喬拉和卡洛斯·馬切坦斯上尉。所有飛行員都有數百小時駕駛A-4Q天鷹(阿根廷海軍航空兵當時的主力戰鬥機)的飛行經驗。他們將在法國接受嚴格的訓練,為接收超軍旗攻擊機做準備。
在法國接受了3個月的語言學習後,他們被送往蘭迪維斯勞海軍航空兵基地,在那裡他們花了一個月時間接受訓練,了解他們未來的戰鬥夥伴——達索-布雷蓋公司的超軍旗攻擊機。隨後,飛行員們開始在超軍旗上接受基本飛行課程和基本武器系統使用課程(每名飛行員都接受了大約50小時的飛行訓練),特別是AM-39飛魚反艦飛彈的使用。法國海軍的教程上明確說明:AM-39空射反艦飛彈攻擊有2個步驟:首先,飛彈由載機火控系統輸入輸入目標方位和其他雷達截獲的目標信息;飛彈發射後,高度下降到30米,在飛行中段下降到飛彈的雷達高度計顯示海平面2.5米。在飛行的最後階段的幾秒鐘內,雷達導引頭被激活,搜尋、鎖定目標後開始攻擊。
阿根廷飛行員和技術人員在1981年7月回到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並開始準備接受第一批到達的5架超軍旗飛機,最後一批超軍旗在1981年11月交付。阿根廷海軍最後訂購了總數為14架的超軍旗以及同樣數量的飛魚飛彈,全部裝備海軍航空兵第2戰鬥/攻擊機中隊。
1982年4月2日,第2中隊在等待法國技術小組來到阿根廷為其安裝飛魚飛彈的操作軟體和系統接口時,阿根廷政府以武力收回了英國從1833年起就一直占據的福克蘭群島——西班牙語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而此時法國政府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宣布對阿根廷實施武器禁運,直到衝突結束(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在關鍵時刻還是站在了一起)。當然,第2中隊也就此失去了獲得法國技術支持的可能性。但阿根廷技術人員並沒有放棄,他們開始獨立面對這個挑戰——為超軍旗安裝飛魚飛彈並調試設備。2周后,飛機和飛彈之間的操作界面問題解決了,反艦攻擊的實驗開始。對阿根廷來說幸運的是,他們在與英國開戰前就從英國人手裡買到了2艘42型驅逐艦(英國皇家海軍也使用同一型艦隻)——“大力士”(Hercules)號和“聖特立尼達”(Santísima Trinidad)號。阿根廷飛行員以這兩艘驅逐艦為假想目標,進行了一系列攻擊演習,在演習中總結出了一整套反艦攻擊戰術,這套戰術用在英國皇家海軍的42型驅逐艦身上簡直就是度身定作一般。
在美國因為阿根廷的馬島戰爭而實行了武器禁運,並中止提供A-4“天鷹”攻擊機的零件後,阿根廷海軍在1980年決定改購買14架超軍旗。 阿根廷於1980年11月至1981年8月在法國進行飛行員的培訓課程,但福克蘭群島戰爭爆發時,阿根廷飛行員實際上只有45小時的飛行紀錄。在1981年8月到9月間,五架超軍旗和五枚飛魚反艦飛彈被運到了阿根廷,而在福島的衝突中五枚飛彈全部被使用,第一枚沒命中目標,第二枚飛彈擊中雪菲爾號和第三枚擊中了運輸飛機的大西洋運輸者號。第四枚飛彈則射出撲向無敵號航空母艦,但因為失去目標而落水,第五枚則擊傷格拉摩根號驅逐艦。到了2009年,阿根廷的超軍旗仍在服役中。
法國:法國海軍的超級軍旗攻擊機以克里蒙梭級航空母艦為主要操作基地,之後隨著同樣由達梭研發的陣風戰鬥機和新型航空母艦戴高樂號成軍而宣告退役。但部份超級軍旗攻擊機被保留,作為戴高樂號的艦載機,預計在2015年全面退役。
伊拉克: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也使用了超級軍旗攻擊機和幻象F1戰鬥機搭載飛魚反艦飛彈,結合轟-6掛載C-601反艦飛彈的混編隊形,輪番攻擊了波斯灣上的海上鑽油平台和油輪,嚴重影響石油輸出安全。

技術特點

結構設計

“超軍旗”採用45度後掠角中單翼設計,翼尖可以折起,機翼相對厚度在翼根處為6%,翼尖處為5%,機翼上反角1度,1/4弦線後掠角45度。全金屬雙梁承扭翼盒結構和機械加工整體壁板受力蒙皮。在航空母艦上停放時,翼尖可向上摺疊,翼展由原來的9.6米縮小為7.8米,方便停放。機身呈蜂腰狀,垂尾面積較大,後掠平尾置於垂尾中部。機身為全金屬半硬殼結構,按面積律縮腰。中機身兩側下方有帶孔的減速板。機身後段可拆除以進行發動機更換。梅西爾希斯巴諾(MessierHispano)公司製造的起落架主、前起落架均為單輪。前輪向後收,主輪則向內收入機翼與機身。主輪胎與前輪胎的尺寸分別為76.2×19.56與48.26×15.88厘米。減速傘(只有在地面機場降落時才使用減速傘)位於垂尾與平尾後緣連線處的整流罩內。裝有長行程液氣壓避震器及煞車盤。單座增壓空調座艙內裝梅西埃-西班牙公司仿製的馬丁·貝克公司SEMMBCM-4彈射座椅,座椅有防彈鋼板保護。
超軍旗艦載攻擊機(超軍旗攻擊機)
超軍旗與軍旗IVM 有上述多處不同,但這兩種單座海軍攻擊戰鬥機還是被視為極相近的型號。就空氣動力學的觀點而言,超軍旗最具特色之處就是其主翼。與軍旗相較,超軍旗主翼所附的雙翼縫襟翼具較大的角度變化範圍,而且主翼前緣下垂也經過修改。其主翼與機身中段連線,下反角及 1/4 弦處後掠角各為 3.5 及 4.5 度,在翼根與翼梢的厚度/弦長比分別為 5% 與 6%。雙翼梁扭力箱與蒙皮及補強材共同組成主翼結構。位於折翼鉸鏈內側的副翼系由達索公司的雙路液壓致動系統控制,並不具備使副翼回復至原位的能力,當飛行員操縱副翼期間,這套控制系統可賦予飛行員適當的阻力。在主翼摺疊鉸鏈內側前緣方向外延伸成犬齒狀的下垂;襟翼前方主翼上表面則設有擾流板,它位於雙縫襟翼之前。前緣襟翼亦由液壓系統操縱。在外翼段翼弦向前延伸,形成前緣鋸齒形。
由於在設計期間考慮到實戰條件下,超軍旗可能不得不帶著飛魚飛彈著艦,也就是說主翼在降落時必須額外提供300公斤的升力,再加上在炎熱氣候與低風力狀況下操作的考慮,使法國海軍航空兵曾在1974年初要求對超軍旗的主翼設計做進一步修改,也因此導致超軍旗必須採用上述主翼。雖然超軍旗的最大彈射重量(11900公斤)比軍旗-ⅣM(10800公斤)大,但由於採用全新主翼,在操縱能力上仍可與軍旗-ⅣM相比。當這兩種飛機的重量都維持在7800公斤時,軍旗-ⅣM與超軍旗的進場速率各為250與232公里/小時。在原先裝用亞塔發動機的軍旗-ⅣB上曾測試過更有效但更複雜的主翼前緣吹氣,但在超軍旗上並不採用這種方式增加升力,因主翼前緣吹氣方式雖可使超軍旗的進場速度降低55-75公里/小時,但阿塔發動機必須耗費更多的動力。

動力系統

超軍旗的阿塔8K-50發動機是由幻影-F1所裝用的9K-50發動機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差別在於:8K-50用簡單的加大型尾噴管和固定噴嘴取代了9K-50的加力燃燒室,同時為海上使用增強了抗腐蝕性。8K-50發動機的最大推力為5000公斤,比軍旗的阿塔8C發動機多4.9千牛,高空巡航的燃料消耗也由每小時840公斤降至795公斤。雖然采8K-50發動機並未使超軍旗的最大飛行速度和升限超過軍旗-ⅣM(分別為1.3馬赫和13700米),但由於超軍旗採用了效率更高的發動機和更大的可拋副油箱(可掛載635升副油箱或更大的1100升副油箱,機腹掛架可攜掛600升副油箱,燃料總容量為3270升),作戰半徑因而得以擴大:帶625升副油箱的軍旗-ⅣM外掛法國航宇公司AS-30空地飛彈的高-低-高模式作戰半徑為460公里;而外掛1枚飛魚飛彈的超軍旗,帶1100及600升副油箱各一具時,作戰半徑達880公里。
Atar 9K50噴氣發動機Atar 9K50噴氣發動機

武器系統

超軍旗共有5個外掛點,機腹中線掛載點可攜 590 公斤載荷,兩處翼下內側掛載點可以掛載1,090 公斤載荷,兩處翼下內側下掛載則可承載 450 公斤載荷。在執行攻擊任務時,可配備 6 枚 250 公斤炸彈(機腹掛架攜載 2 枚),4 枚 400 公斤炸彈(全由翼下掛架攜載)或 4 具 LRI50 火箭巢,每具火箭巢可容納 18 枚 68mm 火箭。超軍旗通常以右翼內側攜掛飛魚飛彈,此時左翼則攜掛一具 1,100 公升容量燃料箱以平衡飛機的重心。除此之外,超軍旗在進氣道底部安裝有2 門 30mm 德發553 機炮,每門備彈125發。
超軍旗與飛魚超軍旗與飛魚
超軍旗的機腹下也可攜帶偵察艙(法國海軍航空隊並未採用)、空中加油設施或是一具 1 萬 5 千噸威力的 AN52 戰術核炸彈(1989年開始配備)。翼下外側掛架各可攜掛一枚 MATRA 公司的 R550 “魔術”紅外空對空飛彈。超軍旗配備兩枚“魔術”空對空飛彈加上兩具 1,100 公升容量的副油箱時具有 1,200 公里的作戰半徑,但是超軍旗在配備兩枚空對空飛彈時,通常僅攜掛一具600公升副油箱。
為了降低執行打擊任務時的脆弱性,法國海軍的超軍旗將自1988年開始以法國航宇公司的 ASMP 飛彈取代自由拋落的AN52核彈,ASMP飛彈的當量在10至15萬噸之間。為使超軍旗旗能配備 ASMP 飛彈,飛機上的導航/攻擊系統必須進行修改,因為在發射 ASMP 飛彈前必須將適當的指令輸入飛彈的導控系統。也因於這個緣故,新一代超軍旗的航電系統又有所改良,使之具備發射ASMP飛彈的能力。
ASMP 核飛彈ASMP 核飛彈

航電系統

超軍旗的頭部安裝有一部I頻段(8-10GHz)龍舌蘭單脈波雷達,它是專門為海軍設計的,擁有搜尋、自動追蹤及測距能力,有空對空及空對地模式,此外附有地形圖像顯示器,並能為主動雷達導引飛彈提供目標資科。龍舌蘭雷達的空對海搜尋距離為110公里(在40-55公里距離上可發現巡邏艇大小的水面船隻);以空對空模式操作時,有效距離為28公里。
現代化改進後的超軍旗座艙現代化改進後的超軍旗座艙
超軍旗是第一種配有慣性導航系統的法國軍用飛機。原先達索與法國航宇公司希望能採用利頓(Litton)公司的LN-33導航系統,但最後仍決定採用包含薩傑姆公司(SAGBM,通用電機公司),克佛特的SKN-602慣性導航系統在內的ETNA導航/攻擊系統,這套導航/攻擊系統與湯姆森公司的VE-120抬頭顯示器、庫札97導航顯示器、武裝管制儀錶板/選擇器、庫札66航空資料計算機、TRT無線電高度儀、SFIM三軸姿態指示器以及LMT TACAN(戰術空中導航)系統配合使用。然而法國航母上的TACAN系統主要還是用來提供軍旗-ⅣM導航之用。超軍旗因為ETNA系統的協助,在沒有陸上固定地物可供修正參考的情況下,每飛行小時的誤差度在2.2公里之內。

性能數據

參考數據
乘員
2人
長度
14.31米
翼展
9.60米
高度
3.86米
機翼面積
28.4平方米
空重
6,5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12,000千克
動力系統
1 × 斯奈克瑪“阿塔”8K-50渦噴發動機
推力
49.0千牛
最大飛行速度
0.98馬赫(1205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
13,700米
航程
1,820千米
作戰半徑
880千米(外掛1枚飛魚飛彈,帶1100及600升副油箱各一具)
爬升率
100米/秒
翼載荷
423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0.42
武器
2 × “魔術”空對空飛彈或2 ×AS-30L
1 ×ASMP 核飛彈
1 ×AM-39“飛魚”反艦飛彈
250千克和400千克常規炸彈
2門30毫米“德發”機炮,每門備彈125發
其他
可攜帶外掛副油箱以及電子戰/偵察吊艙

服役動態

其實關於阿根廷海軍航空兵的超軍旗攻擊機在馬島戰爭中的表現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使沒有很先進的裝備,一小群受過良好訓練的飛行員和技術人員也足以給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造成嚴重的損失。阿根廷的超軍旗攻擊機飛行員們在1982年5月讓驕傲的英國皇家海軍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性能而言,超軍旗攻擊機在20世紀80年代實在算不上是一種技術先進的軍用飛機,但由於阿根廷海軍航空兵嚴格的訓練和正確的戰術運用,“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和“大西洋運輸者”號運輸船都成了超軍旗的刀下之鬼,如果不是運氣好,“無敵”號也要葬身南大西洋,那樣的話,或許整個馬島戰爭的歷史都要重寫。

轟炸馬島

1982年5月1日,英國皇家空軍和皇家海軍的飛機轟炸了阿根廷在馬島上的主要機場和港口。作為報復行動,阿根廷海軍試圖對英國皇家海軍的航母進行一次聯合進攻:海軍航空兵第3戰鬥攻擊機中隊的8架A-4Q天鷹(阿根廷航母“五月二十五日”號的艦載機中隊)和2架來自里奧·格蘭得海軍航空兵基地的超軍旗攻擊機準備在5月2日同時出擊。務必擊沉“無敵”號航母。但是,那一天所有的攻擊機群都遇到了問題:海軍的天鷹攻擊機需要逆風以便從航母上起飛,但是奇怪的是那天南大西洋上本來很強的海風突然消失了,整個海域風平浪靜,航母無法放出天鷹攻擊機;而2架超軍旗攻擊機(長機飛行員喬治·科倫坡、僚機飛行員卡洛斯·馬切坦斯)則沒有找到本該出現的KC-130H加油機。而沒有空中加油,超軍旗橫跨海峽的攻擊將會變成一次“單程旅行”——即使帶了副油箱也無法從本土起飛,前往馬島執行打擊任務後返航。同一天晚些時候,英國潛艇“征服者”號擊沉了阿根廷海軍“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這迫使阿根廷水面艦隊返回貝爾格拉諾港海軍基地,以避鋒芒。
1982年5月4日凌晨5:07分,1架SP-2H海王星偵察機(編號0708/2-P-112,無線電呼號“水星”,隸屬偵察中隊)從里奧·格蘭得海軍航空兵基地起飛。乘員有3人——飛行員歐內斯托·普羅尼·萊斯頓、副駕駛和行動指揮官。他們最初的任務是監視英國海軍的行動——當天一群阿根廷空軍的C-130運輸機準備降落在馬島的阿根廷港機場(我們所熟悉的是英國人的命名——斯坦利港),雖然空運行動最後被取消,但海王星飛機仍然在空中執行監視任務。早上7:50,根據普羅尼向地面發回的報告,海王星與英國海軍艦船發生了第一次雷達接觸。他被要求繼續跟蹤。在隨後的8:14和8:43,海王星飛機的雷達又兩次捕捉到英國軍艦。幾分鐘後,阿根廷海軍航空兵指揮部下令,海王星立即雷達關機,直到10點。普羅尼猜測超軍旗飛機肯定已經升空,指揮部不想驚動英國人。因此他將飛機飛到“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被擊沉的海域上空,偽裝成救援部隊的一分子。
普羅尼上尉發現目標的訊息傳到里奧·格蘭得基地後,奧古斯都·貝達卡拉茲少校和阿曼多·馬喬拉中尉受命立即起飛,執行攻擊任務,其他飛行員則幫助他們準備飛行路線,商定與KC-130H空中加油機的會合點等。2架超軍旗在9:45從里奧·格蘭得機場起飛。領隊長機飛行員是奧古斯都·貝達卡拉茲(編號為0752/3-A-202,無線電呼號“牡羊座”),僚機飛行員馬喬拉(無線電呼號“扁帽”)駕駛編號0753/3-A-203的超軍旗。10:00,他們與阿根廷空軍的KC-130H加油機(飛行員比塞科莫多雷·佩薩那)會合,完成空中加油。
10:35,海王星偵察機駕駛員普羅尼做了他的最後一次爬升,當時高度在1170米(3500英尺),雷達開機後即捕捉到2箇中等尺寸的海面目標,具體方位在南緯52度33分55秒、西經57度40分55秒。幾分鐘後他通過無線電將所有情況告知了超軍旗飛行員。隨後,普羅尼駕機返航,12:04分降落在里奧·格蘭得空軍基地。這時距離他起飛執行巡邏任務已經過去了整整7個小時。
但是SUE(這是阿根廷飛行員給超軍旗飛機起的綽號)的任務才剛剛開始。貝達卡拉茲和馬喬拉選擇了超低空飛行,10:50左右,他們爬升至160米(500英尺)高度,機載雷達開機對普羅尼提供的目標信息做最後一次確認,但是他們發現...什麼也沒有!雷達螢幕上一片空白!貝達卡拉茲決定繼續前進,飛行40公里(25英里)後他們再度爬升,幾秒鐘的雷達掃描後,目標終於出現在雷達顯示屏上。兩位飛行員都將目標數據輸入了武器火控系統,隨即再度降低高度進行最後的突防,完成鎖定後發射了AM-39飛魚反艦飛彈。時為11:04。
在返回基地的途中,貝達卡拉茲認為他們無須再進行空中加油,遂通知比塞科莫多雷·佩薩那不必等待他們會合,可直接返航。佩薩那成為第一位知道任務成功的阿根廷軍官。貝達卡拉茲和馬喬拉在12:04著陸,恰好在發射飛彈後一小時。不用說,他們被快樂的地勤人員當做了英雄。
發射後的飛魚打中了什麼?按照英國方面的資料:彼得·沃波爾——“謝菲爾德”號遭受攻擊時他正在甲板上,試圖用肉眼確認一個雷達操作官尼克·巴托剛剛報告的目標,他看到了一段煙的尾跡並最終確認那是飛魚飛彈,但是一切都太晚了,此時飛彈離“謝菲爾德”號僅有1英里。4秒中後,飛彈命中“謝菲爾德”號,戰鬥部在發動機艙爆炸,“謝菲爾德”號立即失去電力供應,所有的防空系統全部癱瘓。隨後,全艦被大火籠罩,22名英國官兵喪生。這是現代戰爭的諷刺,皇家海軍最現代化的戰艦僅僅被一枚小小的飛彈報銷了。一些資料稱,導致“謝菲爾德”號起火的不是飛彈戰鬥部,而是飛彈未燒完的燃料;但是其他資料,包括“謝菲爾德”號艦長塞謬爾·薩爾特聲稱,飛彈戰鬥部幾乎徹底摧毀了中央控制室和發動機艙。無論實際情況如何,結果是一樣的。“謝菲爾德”號被擊沉了。這是空射反艦飛彈的第一個實戰戰果。
關於這次攻擊,英國方面沒有公布官方資料,在關於馬島戰爭的書籍《福克蘭島空戰》中這樣寫道:烏雷塔和艾薩克攻擊的是護衛艦“復仇者”號(HMS Avenger),它當時正作為屏護艦隻釋放白色煙幕,它的直升機甲板不幸被阿根廷飛行員當成了航母的飛行甲板。天鷹投下的所有炸彈都脫靶了。但這個版本的問題在於阿根廷飛行員看到的根本就不是白煙,而是黑煙。
阿根廷方面的說法稱,發射飛彈的超軍旗飛行員說最後一枚飛魚飛彈完美的鎖定了目標(一艘大型水面艦隻)。而緊隨其後的4架A-4C天鷹攻擊機的飛行員最後看到遠處有一股巨大的黑色煙柱,可能是飛彈爆炸的地點。他們中的2人被打了下來,但是倖存者證實他們看到了一艘航母,尤其明確冒出巨大黑色煙柱的就是“無敵”號。他們攻擊了它,投下了炸彈,還用機炮掃射,但沒有確認戰果。

主要目標

關於這次事件的英國版本顯示飛魚飛彈錯過了它的主要目標——“無敵”號,原因是護衛艦“復仇者”號的114毫米主炮將其擊落,或者是遭到金屬箔條幹擾而脫靶。此外,英方還聲稱,遭到天鷹攻擊的是“復仇者”號護衛艦,後者作為屏護艦隻一直在施放煙幕掩護“無敵”號航母。許多專家說,阿根廷飛行員錯把反潛直升機的甲板當成航母飛行甲板,而且錯誤地將屏護艦隻施放的煙幕當成飛魚飛彈擊中目標的煙幕。
但是阿根廷飛行員的觀點是:
⒈使用114毫米艦炮摧毀一枚在海平面10米高度飛行,且速度高達1000公里/小時的掠海反艦飛彈的可能性實在微乎其微,非常靠不住。
⒉在此5天前,“大西洋運輸者”號遭受攻擊時發射的誘餌彈完全失靈,為什麼在這天它們卻又發揮作用了呢?
⒊阿根廷飛行員看到的是黑煙而非白煙。
⒋即使在遭受防空炮火攻擊的情況下,飛行員也很難犯下把兩種完全不同的飛行甲板混淆的錯誤。
⒌除了這些外,“無敵”號直到1982年7月前都沒有出現在斯坦利港,在返回朴次茅斯時,其左舷(也就是遭到飛魚和天鷹攻擊的那一舷)明顯被重新油漆過。

實戰缺陷

戰爭爆發後,海王星偵察機一直是超軍旗的眼睛,沒有它提供的決定性的目標信息,超軍旗絕對無法做到有的放矢,一擊必中。但在1983年5月15日,阿根廷空軍所有的海王星偵察機都被從現役序列里除名了!原因是零部件缺乏導致其正常維護都無法進行,而且海王星的雷達天線晶體出現嚴重老化現象。由於海王星的退役,阿根廷海軍被迫改變整個搜尋-打擊體制,由原來的空基偵察改為地面雷達搜尋(由阿根廷港地面雷達站的AN/TPS-43F三坐標雷達和AN/TPS-44 Alert ⅡA水面監視雷達進行不間斷的對空對海搜尋)。這些雷達堅持不懈地跟蹤英國飛機,希望能根據海鷂戰鬥機的起降確定英國皇家海軍航母的精確方位。很快他們就發現,英國人的行動是很有規律的,他們可以據此作出明確的預告和預警。
5月23日,根據地面雷達提供的信息,超軍旗執行了2次出擊任務,試圖攻擊英國航母。飛行員是羅伯托·阿哥泰加拉易少校和胡安·羅德里格斯·馬里亞尼上尉(後者是第一次在夜間起飛執行任務)。與KC-130H加油機會合完成空中加油沒有發生任何問題,但是當飛機到達目標區域上空時卻什麼也沒發現。即使他們對整個目標海域做了格線搜尋,也仍然沒有發現地面雷達標識出的目標。他們被迫在17:50返航。
這次不成功的出擊並不代表新的搜尋/攻擊體制是無效的,這個體制的效率在2天后得到了證實。1982年5月25日,阿根廷港的雷達站報告在東北方向176公里(110英里)外發現目標。7:30,具體方位數據送達里奧·格蘭得空軍基地,一個行動計畫迅速制定出來,超軍旗準備在9點出擊,但是出擊一直延遲到了下午,因為沒有KC-130H飛機提供空中加油。下午14:28,超軍旗雙機編隊起飛,飛往基地東方256公里(160英里)處的空中加油點。領隊長機飛行員是羅伯托·科里諾維奇少校(無線電呼號“提托”),駕駛編號為0753/3-A-203的超軍旗,僚機飛行員是胡里奧·巴拉紮上尉(無線電呼號“里奧”),駕駛0754/3-A-204號機。
科里諾維奇和巴拉扎按計畫在會合點與KC-130H對接完成空中加油,隨後改航向為東南,直撲480公里(300英里)外的目標。距離目標240公里(150英里)處,飛行高度降至海平面8-10米。兩位飛行員都發現了地面雷達報告的目標(方位為南緯58度38分,西經56度8分),隨後他們裝定目標數據,在16:31發射飛彈並立即返航。在進行了第2次空中加油後,雙機在18:38返回基地。這是超軍旗飛機最遠的一次出擊,他們在3小時50分鐘時間內一共飛行了2592公里(1620英里)。英國方面的資料稱,飛魚飛彈在16:36擊中了“大西洋運輸者”號運輸船,船立即起火併在2小時內沉沒。這是英國特遣艦隊最重大的損失之一,因為“大西洋運輸者”號上運載著供5000人使用的帳篷;至少十架直升機(3架皇家空軍第18中隊的支努乾直升機、6架皇家海軍第848中隊的威塞克斯直升機和1架第815中隊的山貓直升機);海鷂戰鬥機的發動機和其他備件、1套海水淡化設備和為海鷂戰鬥機建造移動式跑道的原材料。共有12名英國水兵喪生,其中包括船長伊恩·諾斯。

無敵號迷案

在“大西洋運輸者”號沉沒後,阿根廷海軍也僅剩下一枚飛魚飛彈了,英國的航母仍然是阿根廷海軍的主要目標。因此,在1983年5月29日,阿根廷海軍和空軍決定採取聯合行動。4名A-4C天鷹飛行員(隸屬第4戰鬥機群)得到任務——歐內斯托·烏雷塔、何塞·巴斯凱斯、奧馬爾·卡斯提諾和恩塞恩·傑拉爾多·艾薩克中尉。他們被派往海軍航空兵的里奧·格蘭得基地。聯合行動計畫是由超軍旗率先發起攻擊,飛彈發射後,4架天鷹攻擊機沿著飛彈飛行軌跡直撲英國航母,用227公斤(500磅)炸彈進行俯衝轟炸。當然,天鷹必須面對最猛烈的防空炮火,他們可能誰也回不來。
1982年5月30日12:30左右,2架超軍旗從里奧·格蘭得起飛——領隊長機飛行員是亞歷山德達羅·弗朗西斯科上尉(座機編號0752/3-A-202),僚機飛行員是路易斯·科拉維諾上尉(座機編號0755/3-A-205)。5分鐘後,空軍的A-4C也起飛了。弗朗西斯科的座機攜帶了阿根廷剩下的最後一枚飛魚飛彈,科拉維諾則提供支援並確認戰果。超軍旗和天鷹的無線電呼叫信號分別是“翅膀”和“佐達風”。
所有飛機都爬升到7000米高度(21000英尺)飛往空中加油點,K-130H加油機將給它們加注可供飛行300公里的燃油。加油後,攻擊機群轉向東,2架超軍旗保持1600米間距,4架天鷹跟在後面。他們在距離目標海域304公里(190英里)處將高度降至30米(100英尺)。14:32分左右,“翅膀1號”(弗朗西斯科駕駛的長機)報告已將飛魚飛彈鎖定目標。“翅膀2號”(科拉維諾駕駛的僚機)確認鎖定,隨後弗朗西斯科發射了飛魚飛彈。隨著最後一枚飛魚飛彈的發射,阿根廷海軍航空兵第2中隊在馬島戰爭中的使命也宣告結束。2架超軍旗扭頭返航去尋找加油機去了。
在飛魚飛彈發射後,空軍的天鷹攻擊機緊跟著飛彈的尾跡,勇敢的向英國皇家海軍水面艦隊撲了過去。他們看到地平線上出現一柱濃煙,立即壓下機頭撲了過去。在距離目標12公里(7.5英里)處,1枚防空飛彈擊落了巴斯凱斯的飛機,卡斯蒂略的天鷹也在2公里處被擊落(1.25英里)。按照英方的資料,“埃克塞特”號發射了海標槍防空飛彈。2架天鷹均被擊落,飛行員喪生。但是駕駛“佐達風3號”和“佐達風4號”機的烏雷塔和艾薩克躲過了飛彈,飛臨目標上空投下了炸彈,並用機炮掃射,打光了所有彈藥。隨後,他們掉頭返航,並以機動規避動作鑽出了英軍的防空網,幾乎毫髮無傷。2架天鷹都到達與加油機的會合點,在起飛3小時47分鐘後返回里奧·格蘭得機場。在任務期間,所有飛行員都聲稱攻擊的目標是一艘航空母艦,並且特彆強調就是“無敵”號。

總體評價

超級軍旗(Super Etendard)就性能而言,與同時代的著名的艦載機F-14 雄貓、 F/A-18 大黃蜂和海鷂相較,實無突出之處,但它的實戰戰果確較另三種戰鬥機的總和戰果還豐碩。特別是在 1982 年馬島戰爭期間,阿根廷使用超軍旗發射飛魚(Exocet)飛彈擊沉英國船艦,使得此種原本藉藉無名的飛機名噪一時。在隨後的波斯灣事件中,伊拉克也以超軍旗擊傷或擊沉不少油輪,儘管外界對戰果不詳,但已足以確定超軍旗的性能絕不遜於其他法制飛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