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研究住區環境規劃的著作權引進圖書。圍繞居住在美國洛杉磯都市區域內不同社會階層的生活體驗及他們對環境設計與公共政策的理解。通過實踐調研做出系統分析總結。為人們居住環境規劃和設計提供參考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越鄰里單位——居住環境與公共政策
- 作者:[美]特里迪布· 班納吉[美]威廉·克里斯托弗·貝爾
- 類別:建築文化
- 譯者:李麗
- 出版社: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 頁數:320 頁
- 定價:6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537-6828-1
編輯推薦,圖書簡介,圖書目錄,
編輯推薦
《超越鄰里單位——居住環境與公共政策》這本書的策劃正值國內拆圍牆的大討論風生水起之時。原著是一本經典論著,國外的單本售價超2000人民幣,可謂同類書中定價的“高峰”,足見其價值。經歷了一年多的精譯後,面世。希望讀者可以在西方鄰里模式“在居住空間建構實踐中的正反評論”中獲得借鑑。
《超越鄰里單位——居住環境與公共政策》這本書用實際的調研數據,來論證和反思街區和鄰里規劃的政策和執行效果。翔實的內容加上鮮活的圖片,手繪圖,文字中對各種階層、身份、族裔的採訪和分析,仿佛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洛杉磯街頭真實立體地展示和剖析在我們面前。居住環境是生活品質體驗的一個重要方面,良好的居住環境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和個人的總體幸福感。環境設計和公共政策是塑造居住環境品質的兩個重要方面。書中還有當時對各個地區的詳細規劃經驗,更難得的是,書的最後還附了近百張的圖表和調查問卷,將調研方法和調研表毫無保留地呈現給讀者。
圖書簡介
一本研究住區環境規劃的著作權引進圖書。圍繞居住在美國洛杉磯都市區域內不同社會階層各自擁有的生活體驗,以及他們對環境設計和公共政策的理解,進行實踐調研,並對結果做出系統的分析、考量和總結。為人類居住環境的規劃和設計提供有利的參考依據。本書一共分為7部分內容,第1部分為導論內容,描述了鄰里單位的研究與設計難題、研究緣起、研究定位以及研究結構;第2部分內容為 鄰里單位:一種設計範式、鄰里思想及其歷史 、鄰里思想在專業實踐中的套用及鄰里單位存在的弊端;第3部分內容為研究手段及受訪者對居住環境的印象、研究範圍 、研究路線、實體場所與感受:不同群體的差異性 、不同家庭周期階段的感受差異性、滿意度與優先順序;第4章內容為住區與鄰里、意象與價值觀念、集體意象、集體意象的差異性 、調查結果與鄰里單位思想的比較、住區與鄰里的對比;第5 部分內容為住區作為實體空間:場所、理想的場所與硬體、不良的場所與硬體、場所缺失與場所惡化:空間失諧的兩個方面、理想場所與硬體的距離閾值 ;第6章主要內容為總結:調查結果的綜合考量、調查結果及其啟示、住區的環境作用、住區的形式、住區的實體場所、居住環境體驗的群體差異性;第7章主要內容為尋求全新的設計範式、尋求選擇、綜述:前人對替代性方案的探尋、替代性方案的考慮因素、符合標準的提案 。
圖書目錄
1 導 論 1
鄰里單位:研究與設計的難題 2
研究緣起 11
研究定位 15
本書結構 17
注釋 20
2 鄰里單位:一種設計範式 21
鄰里思想及其歷史 23
背景價值觀念 25
顯性價值觀念 27
隱性價值觀念 29
鄰里思想在專業實踐中的套用 31
弊端 36
結論 43
注釋 45
3 研究手段及受訪者對居住環境的印象 47
研究範圍 49
研究路線 51
實體場所與感受:不同群體的差異性 54
住區:一個小社會 61
住區:一個避風港 66
住區:呼吸的空氣 69
住區:舒適之源 74
住區:實體空間 80
住區:公共服務的渠道 91
不同家庭周期階段的感受差異性 92
滿意度與優先順序 93
摘要與結論 98
注釋 104
4 住區與鄰里 107
意象與價值觀念 107
集體意象 116
集體意象的差異性 133
調查結果與鄰里單位思想的比較 137
住區與鄰里的對比 139
摘要與結論 146
關於方法論與調查結果的說明 147
注釋 149
5 住區作為實體空間:場所 151
理想的場所與硬體 155
不良的場所與硬體 162
場所缺失與場所惡化:空間失諧的兩個方面 167
理想場所與硬體的距離閾值 178
摘要與結論 181
關於邊際偏好與絕對偏好間差異性的幾點說明 182
注釋 185
6 總結:調查結果的綜合考量 187
調查結果及其啟示 188
住區的環境作用 188
住區的形式 193
住區的實體場所 197
居住環境體驗的群體差異性 199
摘要與結論 201
注釋 205
7 尋求全新的設計範式 207
尋求選擇 208
綜述:前人對替代性方案的探尋 209
替代性方案的考慮因素 219
符合標準的提案 227
城市形態的民主化 231
公共資源的補償性配置 233
公共選擇範式下的貧民窟化 234
社會群體的去貧民窟化 236
策略組合 238
結論 239
注釋 242
附錄A 調查問卷 245
附錄B 補充表格 283
參考文獻 287
致謝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