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國境的歷史認識:來自日本學者及海外中國學者的視角

超越國境的歷史認識:來自日本學者及海外中國學者的視角

理性的對話與交流,傾聽對方的觀點與看法,在對話與交流中了解對方進而在某種程度上達成雙方的互相理解,也許是當今人們解決矛盾衝突的有效而成本最低的方式之一。人類社會在不斷地進步,智慧在不斷地增長,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太多的經驗與教訓,在21世紀的今天,但願能夠以更好的方式化解我們的矛盾與衝突。 伴隨中日兩國先後步入近代,兩國的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有什麼特點,《田中奏摺》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偽送的,如何看日本扶植的中國偽政權,關於歷史教科書問題中日分歧倒在哪裡,等等。這些問題不僅在兩國學術界存在分歧,更進一步影響兩國的普通民眾,進而影響兩國關係的走向。如何跨越歷史的障礙,達致長久的和平友好,這中間歷史研究者又能做出什麼樣的貢獻。本書就是一批日本在日中國學者試圖從加強雙方學者的對流與交流入手,增進雙方的了解及理解。進而為達成雙方學者對歷史問題認識上某種程度的一致所做的一項初步工作。

基本介紹

  • 書名:超越國境的歷史認識:來自日本學者及海外中國學者的視角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頁數:383頁
  • ISBN:9787802301306, 7802301300
  • 品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作者:劉傑 三谷博
  • 出版日期:2006年5月1日
  • 開本:32開
  • 定價:29.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世代友好,兩國之間無論是在經貿來往還是在文化交流方面都很密切。但是,在近現代,這種關係卻發生了劇變。直至今天,無數的問題和糾纏還橫亘在兩國之間。《田中奏摺》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偽造的?如何看日本扶植的中國偽政權?關於歷史教科書問題中日分歧倒在哪裡?……等等等等。本書通過日本學者及海外中國學者的不同視角,重點介紹了圍繞上述問題中日近現代史學界的分歧與不同觀點,對中日關係史上的若干重大問題進行了多角度的探討與論述。更重要的是,比較系統地介紹了日本近現代史學界有關上述問題的主流觀點。或多或少,這樣的研究和討論對兩國如何跨越歷史的障礙,達致長久的和平友好做出了貢獻!

圖書目錄

序 言 /劉 傑

歷史事實與歷史認識
中日關係史的語境——19世紀後半葉 /茂木敏夫
關係緊密化與對立的原形——從甲午戰爭到“二十一條”要求的提出 /川島真
“反日”、“反中”循環中的日中外交——滿洲事變前夜 /劉 傑
圍繞《田中奏摺》的論爭——實際存在說與偽造說之間 /服部龍二
“滿洲國史”的爭論點——同時代與後世的觀點 /樋口秀實
南京殘暴行為——建設性的對話是否可能 /楊大慶
汪兆銘與“南京國民政府”——抗日戰爭中的“對日協力” /劉 傑

為了實現和解的歷史認識
日本歷史教科書的制度與論爭 /三谷博
中國和日本歷史教科書中的相互認識 /茨木智志
如何認識台灣史和日據時代 /淺野豐美
戰後日本的政治與慰靈 /村井良太
日中間的戰爭賠償和戰後補償問題——被追問的歷史認識和戰後處理的方式 /楊志輝
歷史對話與史料研究 /川島真

索 引
後 記

文摘

書摘
的確,“革命外交”與抵制日貨運動都是以收回包含滿洲地區在內的日
本的特殊權益為目標的。但是,政策性地推進“革命外交”的國民政府與抵
制日貨這一大眾運動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國民政府雖有時發表強硬的聲明
,但在外交上一邊維持與各國的良好關係,一邊瞄準目的的實現。過激的排
日運動,對有計畫地收回法權與租界的國民政府來說,未必起過建設性的作
用。特別是對於渴望政治與社會安定的政府來說,過激的排日運動也不難成
為推行外交方針的累贅。問題是,國民政府對排日運動,無論是獎勵還是禁
止,都有誘發政治與外交混亂的可能。國民政府只有制定對內與對外兩種政
策,以跨越困難局面。為此,在外交交涉場合,強烈希望日本的對華協調外
交。
可是,重光公使雖認識到了國民政府掌舵之難,但出於對以收回法權與
租界為目標的“革命外交”的反感,把國民政府對抵制日貨運動的因應,看
作是為有利推進對日交涉的策略。重光在確認中國要求收回的租借地等權益
中也包含旅順大連及滿鐵附屬地等後,進一步加深了這種認識。外交交涉的
齒輪愈加不合,外交的可能性愈加狹小。對於制定中國政策具有極大影響力
的重光,預測到中日對決的危機,又不講求預防之策,而是集中力量於危機
發生後如何確立日本的有利地位。他已經不再承認避免戰爭的外交的可能性

滿洲事變始於關東軍訴求懲罰反日政策之“正當性”。外務省了解反日
運動的構造與國民政府不希望反日運動擴大的方針,卻反覆強調以“革命外
交”為背景的抵制日貨運動的威脅。外務省雖不贊同以軍部為首的強硬派的
滿蒙占有論,但把維持日本在滿蒙的特殊權益理解為國民的一致意見,這樣
的外務省不可能成為牽制軍部擴張政策的勢力,也是當然的。沒有乘廣東政
府顯示“善意”之機的幣原外相的判斷,雖證明了其不干涉中國統一與內政
的外交姿態,但幣原外交也沒能跨越的界限依然是滿蒙權益。
P80-8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