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負載力

正在下落的物體,不僅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還有一個較小的“排斥力”在搗亂。這種“排斥力”的方向剛好與重力相反,因此影響了物體下落的速度。現代物理學中,把這種“排斥力”稱為“超負載力”(也稱為“超電荷力”)。由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所受到的“超負載力”也不同。這就是“真空中羽毛比鐵球下落快”的原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負載力
問題的提出,“超負載力”的發現,

問題的提出

這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16世紀末,義大利著名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一次公開實驗:他的兩隻手中,拿著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一個十磅重,一個一磅重,兩個鐵球同時脫手,而且同時著地。這個實驗結果,推翻了亞里士多德保持了兩千多年的理論,因而在近代物理學史上傳為佳話。
可是問題並沒有就此完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可以證實,真空中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從相同的高度同時下落,一定會同時著地的。但是兩個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比如一根羽毛和一個鐵球,是不是也具備同樣的性質呢?
我們知道,在生活中,羽毛的下落速度,明顯比鐵球慢得多。據說這也是當初亞里士多德理論的來源之一。伽利略認為,這是由於羽毛的重量太輕,因此在下落的過程中,會受到較大的空氣阻力。如果在真空中,羽毛和鐵球從相同的高度同時下落,一定也會同時著地的。
由於實驗條件的局限,伽利略沒能在有生之年完成這個實驗。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在自然界中製造出了高真空,伽利略的遺願終於可以實現了。在真空中,人們看到羽毛和鐵球從相同的高度同時下落,果然是同時著地的。
本來,這個懸案應該到此為止了。可是進入20世紀以後,人們又發現了新的問題。1922年,匈牙利科學家富佛斯在一次真空實驗中發現,不同重量、不同材料的物體,從相同的高度同時下落,並不是完全同時著地的,而是存在微小的時間差距。但是富佛斯的發現並沒有引起當時物理界的關注。
富佛斯的發現被擱置了60多年。直到1986年,世界物理學界才開始認真研究富佛斯的真空下落實驗,結果得到了令人更為吃驚的結論: 在真空中,羽毛竟然比鐵球先著地!400年前伽利略的猜想,又被推翻了。
經過大量細緻的研究,現代的物理學家們總結出了如下結論:正在下落的物體,不僅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還有一個較小的“排斥力”在搗亂。這種“排斥力”的方向剛好與重力相反,因此影響了物體下落的速度。現代物理學中,把這種“排斥力”稱為“超負載力”(也稱為“超電荷力”)。由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所受到的“超負載力”也不同。這就是“真空中羽毛比鐵球下落快”的原因。

“超負載力”的發現

在“超負載力”被發現之前,人類所知道的“力”總共可以歸結為四大類,即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而這種“超負載力”不能歸於四類中的任何一類,只能獨立成“第五種力”。
當然,這“第五種力”是不是存在,物理學界尚有爭論,因為大量實驗的結果並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人類對這種“超負載力”的認識,還處在初級階段。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這兩位偉人留給後人的懸案,何時能夠完全了結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