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進行研究的微小化石的總稱。包括的生物種類很多,主要是超微浮游生物,其中以顆石為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微化石
- 外文名:ultramicrofossil
- 定義:顯微鏡下才能進行研究的微小化石
- 成分:大部分是鈣質 矽質或有機質
超微化石,英文,釋文,其他,鈣質超微化石,最常使用的生物地層定年工具,
超微化石
英文
nannofossil,ultramicrofossil
釋文
超微化石大部分是鈣質的,也有為矽質或有機質的。其大小範圍目前意見尚不一致,一般認為僅限於10微米以下,也有主張包括25微米或30微米以下的微小化石。前寒武紀地層中即有發現,如細菌和藍藻等。古生代及古生代以後的地層中都有產出,灰岩、燧石、泥岩、砂岩,甚至礫岩中均能保存,有些岩石中的超微化石含量可多達60%。超微化石對研究前寒武紀地層及不含大化石的地層很有價值,並可用於古環境的推斷。近年來隨著油氣地質勘探和海洋地質調查發展的需要,以及電子顯微鏡等新技術、新方法在古生物學領域中的套用,已發展成以超微化石為研究對象的超微古生物學。
其他
鈣質超微化石
深海沉積物中在過63μm的篩網後,小於63μm由碳酸鈣組成的生物殼體化石,稱之為鈣質超微化石 (Calcareous nannofossil),這些化石大部分是鈣板藻 (原文為coccolithophorid或 coccolithophore,亦有學者稱為球石藻或球菌藻,中國大陸學者則稱其為顆石藻) 這種單細胞雙鞭毛浮游藻類的生物遺骸及一些已絕滅的不明親源關係生物遺體,少部分為海綿骨針、鈣質渦鞭藻、有孔蟲幼體或碎片…等。
最常使用的生物地層定年工具
根據現生鈣板藻的研究,這種單細胞雙鞭毛浮游藻類直徑大小約2-25μm,廣泛生存在全球各大洋,在生物分類學上屬塬生生物界 (Kingdom Protista; 亦有學者認為應將所有的藻類獨立設一個生物界:藻界Kingdom chromista) 定鞭藻門 (Phylum Haptophyta ) 定鞭藻綱 (Class Prymnesiophyceae ),其細胞體或表面會製造碳酸鈣質外殼,形成大小約2-10μm的鈣片 (塬文為coccolith,亦有稱為球石片) 覆蓋在細胞外表,多集結成球狀的鈣板球 (coccosphore),一般來說,每個鈣板球平均約有20個鈣片,廣布於全球海洋表層約200公尺內的透光帶,行光合作用提供其他與之共生的生物養分,為重要的海洋初級生產者。由於此化石體積小、產量豐、分布廣及演化快速等特點,再加上可使用偏光顯微鏡快速鑑定,故和具有相同特性的浮游有孔蟲被認為是最常使用的生物地層定年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