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電流變流器過電壓分析及保護方案最佳化設計》是2017年12月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查烽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大電流變流器過電壓分析及保護方案最佳化設計
- 作者:查烽煒
- ISBN:9787568406536
- 頁數:166頁
- 定價:32元
- 出版社:江蘇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超大電流變流器過電壓分析及保護方案最佳化設計/電氣工程系列叢書》提出了晶閘管換相過電壓RC阻尼電路系統化設計方法,通過建立晶閘管關斷暫態模型、開通暫態模型及換相過電壓模型,圍繞限制過電壓的峰值、限制過電壓的上升率、減少換相功耗、滿足晶閘管開通電流應力要求這4個目標,對換相過電壓RC阻尼電路參數進行最佳化設計。
其次,《超大電流變流器過電壓分析及保護方案最佳化設計/電氣工程系列叢書》還對變流器操作過電壓保護進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分閘過電壓暫態分析模型,完成了該過壓保護方案的最佳化設計。另外,針對變流系統的特點,通過建立變流器空載合閘靜電耦合過電壓暫態模型,保護方案的最佳化設計較傳統保護方案更加全面準確,具有較好的工程套用價值。
再次,根據系統行業標準闡述變流器雷擊過電壓保護器件的選型。
最後,針對直流側過電壓能量巨大的特點,提出了一種將金屬非線性氧化物電阻、旁通、機械短路開關三者相結合的過電壓保護策略。
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超大電流變流器過電壓保護研究的必要性
1.2 超大電流變流器中過電壓的分類
1.3 研究對象
1.4 過電壓保護方案概述
1.5 本書重點研究的幾個問題
1.6 本書章節安排
第2章 換相過電壓保護研究
2.1 晶閘管技術基礎及其參數
2.1.1 晶閘管結構與工作原
2.1.2 晶閘管的靜態特性
2.1.3 晶閘管的動態特性
2.1.4 晶閘管基本參數
2.2 換相過電壓保護研究現狀
2.3 技術輸入參數及保護電路設計目標
2.3.1 技術輸入參數
2.3.2 保護電路設計目標
2.4 晶閘管關斷過程
2.5 多並聯晶閘管關斷模型
2.6 晶閘管關斷等效電路
2.7 保護電路參數最佳化設計
2.8 晶閘管開通電流上升率校核
2.8.1 晶閘管開通模型
2.8.2 變流器開通等效電路
2.8.3 晶閘管開通電流的計算
2.9 阻尼電阻功率的計算
2.9.1 一個周期內晶閘管閥關斷時阻尼電阻消耗的能量
2.9.2 一個周期內晶閘管閥開通時阻尼電阻消耗的能量
2.9.3 阻尼電阻功率的計算結果
2.10 晶閘管換相過電壓仿真
2.10.1 PLECS軟體概述
2.10.2 帶反向恢復特性的晶閘管仿真模型
2.10.3 仿真電路的建
2.10.4 仿真結果
2.11 阻容器件的選型
2.11.1 電阻器的分類
2.11.2 電阻器件選型
2.11.3 電阻脈衝功率實驗
2.11.4 電容器基礎知?
2.11.5 電容器選型
2.12 設計結果
2.13 換相過電壓阻尼電路測試
2.14 電流上升率測試結果
2.15 阻尼電阻功率測試結果
2.16 結論
第3章 操作過電壓保護研究
3.1 操作過電壓產生機理分析
3.2 技術輸入參數
3.3 空載變壓器分閘過電壓暫態分析
3.3.1 RC阻尼電路抑制分閘過電壓暫態分析
3.3.2 金屬氧化物非線性電阻抑制分閘過電壓分析
3.4 空載變壓器分閘過電壓仿真
3.4.1 PSCAD概述
3.4.2 高壓斷路器模型
3.4.3 電纜模型
3.4.4 變壓器模型
3.4.5 高能型MOV模型
3.4.6 變流器及直流排模型
3.4.7 仿真結果
3.5 合閘靜電耦合過電壓
3.5.1 產生的機理分析
3.5.2 抑制措施
3.6 結論
第4章 雷擊過電壓保護
4.1 雷擊過電壓理論基礎
4.1.1 無損耗單導線中波過程
4.1.2 行波的折射和反射
4.1.3 行波通過串聯電感和並聯電容
4.1.4 變壓器繞組中的波過程
4.2 雷電的放電過程和電氣參數
4.3 雷擊過電壓分類
4.4 避雷器
4.4.1 保護間隙和管式避雷器
4.4.2 閥式避雷器
4.4.3 無間隙氧化鋅避雷器
4.5 工程案例技術輸入參數
4.6 整流變壓器網側避雷器選型
4.6.l持續運行電壓
4.6.2 額定電壓
4.6.3 標稱放電電流
4.6.4 避雷器型號預選
4.6.5 避雷器主要技術參數校核
4.7 變壓器閥側防雷MOV選型
4.7.1 最大持續運行電
4.7.2 直流參考電壓
4.7.3 標稱放電電流
4.7.4 MOV型號預選
4.7.5 雷電衝擊保護水平校核
4.8 結論
第5章 直流側過電壓保護研究
5.1 直流側過電壓產生原因
5.2 直流側過電壓的保護措施
5.3 BOD觸發旁通晶閘管閥的工作原理
5.4 直流側MOV選型
5.5 結論
第6章 總結與展望
6.1 總結
6.2 工作展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