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韻

又稱為湊韻。作詩時為了符合押同部字的要求,用上雖屬同韻而意義不貼合的字眼,這叫做趁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趁韻
  • 又稱湊韻
  • 意思:雖屬同韻而意義不貼合的字眼
  • 原因:符合押同部字的要求
詞義,來源,

詞義

如柳宗元《別合弟宗一》詩:“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最後一個韻腳字煙,雖與然、邊、年、天等同一韻部,但用得不自然,不貼當,有強湊韻腳之嫌,故紀均《瀛奎律髓刊誤》指出“‘煙’字趁韻”。就是說煙字為了湊足韻字而用得不太好。
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若改為“黃河入海浮”即為趁韻。

來源

張鷟朝野僉載》卷四:“ 唐 左衛將軍 權龍襄 性褊急,常自矜能詩……皇太子宴,夏日賦詩:‘嚴霜白浩浩明月赤團團。’太子援筆為贊曰:‘ 龍襄 才子, 秦州 人士。明月晝耀,嚴霜夏起。如此詩章,趁韻而已。’” 明 馮夢龍 《量江記·江樓玩景》:“[小淨]臣 單 趂韻詩就。[誦介]狂風一起波濤大,翻天倒地教人怕,南方嫌他濕低答,北方挑水街上罵。” 清 褚人獲 《堅瓠續集·員音運》:“ 陸魯望 詩:‘賴得 伍員 騷思少, 夫差 剛免似 荊 壤。’ 宋 人小說,謂 陸 之博學,而誤呼 伍員 名,豈趂韻耶?” 周作人 《知堂文集·擺倫句》:“詩我是不懂,但‘自北至南’這種趁韻我覺得沒有趣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