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錢”是中國歷史上由農民起義軍鑄造發行的一種銅幣,因此又稱“造反錢”。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曾有多支農民起義軍振臂而起,演繹出了一場場波瀾壯闊的“農民革命”。
這些義軍在取得初步勝利和建立自己的政權後,都以建立軍隊、確立國號、鑄造銅幣等方式來擴大影響,鞏固政權,彰顯其合法性。於是,在中國歷史上,便出現了數十種“造反錢”。
背景
簡介
北宋時,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軍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年號“應運”,鑄有“應運元寶”、“應感通寶”。“應運元寶”銅質青白,錢紋精美,繡色自然沉穩,錢背上隱約有朵星紋。面文隸書,字形質樸,旋讀。此錢流傳於世甚少。“應運元寶”銅錢目前全國僅存一枚,身價在700萬元左右。
元朝末年,社會矛盾加劇,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多股起義軍紛紛建立割據政權並鑄造銅幣,這其中著名的有:紅巾軍首領劉福通擁立韓林兒為帝,國號“宋”,鑄幣“龍鳳通寶”。此幣分小平、折二、折三等,銅赤如金,錢體渾樸,文字遒美,傳世極少。
公元1361年,義軍將領朱元璋在應天府受封吳王,鑄幣“大中通寶”。此幣為小平大型錢,背穿上有一“濟”字,世所珍罕。公元1356年,徐壽輝義軍攻占蘄水,建立政權,國號“天完”,年號“天啟”,鑄幣“天啟通寶”、“天定通寶”。“天啟”年號短暫,鑄錢不多,故此錢極為珍稀。
公元1360年,起義將領陳友諒在湖北武昌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鑄幣“大義通寶”。大義通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銅色紅褐,四字楷書,直讀,光背無文,規格工整。
明朝末年,群雄紛起,有兩支農民起義軍最為強大,一為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公元1644年定都西安,建國號“大順”,鑄造“永昌通寶”銅錢。“永昌通寶”有小平、當五兩種。“永”字常由“二”“水”組成,直徑37.5mm,闊緣,楷書,有明顯的明錢風韻;一為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西”,鑄造“大順通寶”銅錢,並鑄“西王賞功”金、銀、銅紀念幣,分賞有功將士。其中“西王賞功”錢存世珍罕,存世不足十枚,分別為2金、4銀、3銅。金錢字型渾樸,筆畫挺拔,製作精美,直徑49mm,穿徑11mm,金燦如新,光彩奪目。
明末還有位農民起義軍領袖也曾立國鑄幣:張獻忠養子孫可望在昆明鑄“興朝通寶”,字型楷書,有小平錢、折五錢、折十錢三種,小平背面穿下有“工”字,折五背面有“王”字,穿下有“厘”字,折十背面上有“壹”字,穿下有“分”字。
清鹹豐年間,洪秀全起義金田,建號“太平天國”,鑄幣“太平通寶”和“太平聖寶”。“太平聖寶”鎏銀,正面為楷書“太平聖寶”四字,背面為“天國”二字,製作精美。太平天國改“國”為“囯”,所以錢幣中“天國”的“國”字也隨之改為“囯”——意為“國中之王”。
清代晚期,貴州張保山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於1864年稱帝,國號“嗣統”,鑄幣“嗣統通寶”銅錢。此幣黃銅質,寬緣光背。細分版別有隱起文、平頭嗣、低司嗣、短劃統、中劃、長劃通之分。
價值
這些歷盡磨難倖存下來的“造反錢”,無聲記錄著歷史的風雲變幻,默然鐫刻著政權的更迭滄桑,它們所負載和彰顯的史料價值、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都是無比珍貴的。它理應贏得古幣收藏領域一席之地,從這個意義上說,“造反幣”不應游離於錢幣收藏家的視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