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指南

起名指南

本書共分十部分,內容包括:“姓名與人生”、“名字的意義系統”、“姓氏與名字”、“名字的時代特徵”、“取名方法”、“取名應知”,“給孩子一個美名”等等。 本書內容全面新穎,通俗易懂,融理論性、知識性及趣味性和實用性為一體,可供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起名指南
  • 出版社:齊魯書社
  • 頁數:202頁
  • ISBN:7533310217
  • 作者:莊重 金韶華
  • 出版日期:2002年1月1日
  • 開本:32開
  • 品牌:齊魯書社
圖書目錄,文摘,

圖書目錄

一 姓名與人生
二 名字的意義系統
(一)從名字看志向
(二)從名字看情趣
(三)從名字看性格
(四)從名字看品德
三 姓氏與名字
(一)姓氏的名字
(二)古代命名習俗
(三)名、字和別號
四 名字的時代特徵
(一)先秦時期的人名
(二)兩漢時期的人名
(三)魏晉南北朝的人名
(四)唐宋元明清的人名
(五)近現代人名
五 取名方法
(一)諧音取名法
(二)諧音取字法
(三)紀念起名法
(四)行輩取名法
(五)五格剖象法
(六)八卦起名法
(七)陰陽五行起名法
六 取名應知
(一)形義美好,忌惡劣字義
(二)音韻悠揚,忌不祥諧音
(三)剛柔相濟,忌性別錯位
(四)避免重名,避免洋化
七 給孩子一個美名
(一)定位
(二)選字
(三)修訂
(四)確定
八 給企業和產品一個美名
(一)美名對企業的影響
(二)企業起名的原則和思路
(三)企業起名應知
九 五格剖象法批判
十 姓名趣談
(一)姓名的文學故事
(二)姓名的巧合故事
(三)姓名的避諱故事
(四)姓名的讖緯故事

文摘

看過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的人們肯定記得,在第三十三回中,太上老君看爐童子的那兩件寶貝紫金葫蘆和羊脂玉淨瓶真是神奇極了,人拿著它站在“高山絕頂,將底兒朝天,口兒朝地,叫一聲‘孫行者’,他答應了,就已裝在裡面,隨即貼上‘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奉敕’的貼兒,他就一時三刻化為膿了。”這就是名字的魔力,“孫悟空”這三個字所代表的其實就是這猴頭自身。類似的故事在《封神演義》中也出現過:殷商大將張桂芳向周軍挑戰,不管是誰出戰迎敵,只要張桂芳喊一聲“某某不下馬更待何時”,這周軍將領便會鬼使神差地滾下馬來,並且百叫百應,屢試不爽,急得姜子牙只好高掛免戰牌。後來還是哪吒不怕他叫名字,因為哪吒是蓮花化身,根本就沒有三魂七魄,所以叫不下風火輪來。這僅僅是神話作者的杜撰嗎?不,在中國古代的現實生活中,名字對於一個人來說,的確是與他自身血肉相連的最最重要的事。魯迅先生在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說,他曾聽長媽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兒時的樂園百草園中據說有一條美女蛇,常常在牆上探出半個頭來,叫人的名字,誰要是答應一聲,就會被這美女蛇吸了腦髓。不要以為這是大人嚇唬小孩的話,其實當時大人們自己都堅信不疑。
在江南的鄉村中,夏天的夜晚是最溫馨美麗的,納涼的大人們聽著陣陣蛙鳴,正在“稻花香里說豐年”;孩子們三五成群,追逐嬉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時,如果有一個陌生的聲音叫某個孩子的名字,他們非但不會回答,還會驚得一鬨而散,因為他們的幼小心靈中都滿載著爺爺奶奶一遍又一遍的囑咐:夜晚陌生的聲音叫你,千萬別答應;一旦答應,魂靈就會被攝去,人也會七竅流血而死。原因很簡單:相傳古代的每座石拱橋都有一位魂靈在支撐著,否則就會塌陷。所以,每一座新橋合攏之時,石匠就會四鄉出動,去叫人名,誰答應了,就等於同意去撐橋。結果靈魂被重石壓著,當然會七竅流血而死。這種傳說在過去江南的農村中流傳很廣,甚至傳人城市之中。1928年4月6日《申報》刊登了這樣一則訊息:“南京市近日忽然發現一種無稽謠傳,謂總理墓行將工竣,石匠有攝收幼童靈魂以合龍口之舉。市民以訛傳訛,自相驚擾,因而家家幼童左肩各懸紅布一塊,上書歌訣四句,藉避危險。其歌訣約有三種:(一)人來叫我魂,自叫自當承:叫人叫不著,自己頂石墳。(二)石叫石和尚,自叫自承當;及早回家轉,免去頂墳壙。(三)你造中山墳,與我何相干?一叫魂不去,再叫自承當。”這裡的“總理墳”指當時正在修建的中山陵。這件離奇的事發生在當時的首都南京,正說明民間那種迷信觀念是如此的普及、如此的深入人心。這是多么可怕的禁忌啊!原來在古人的心目中,人的名字就是人的靈魂的象徵,對於名字的保護就是對靈魂的保護,也就是對人身的保護。
請不要嘲笑這種幼稚的迷信,在古人的眼中,名字的確是人生最最重要的部分。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在一切祝福和詛咒中,名字是關鍵。一個人的名字跟他的人或靈魂是神秘地連在一起的,一定要小心保護。”據史書的記載,漢代就有戾太子巫蠱事件,用桐木雕成人的形狀,寫上漢武帝的名字,就象徵著漢武帝本人,對桐木人施行巫術和詛咒,就能讓漢武帝死去。晉代的大畫家顧愷之則更有意思,有一次他看上鄰居家一位漂亮的女孩子,朝思暮想而不得到手,就畫了一張此女的肖像,寫上名字,再在心口插根針,這位鄰女就天天心口痛。直到清代,在《紅樓夢》書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趙姨娘用這種巫術整得賈寶玉死去活來。在這種巫術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名字,在詛咒物上寫上誰的名字,詛咒的魔力就會施展到誰的身上。這僅僅是我們漢民族的觀念么?不!在古埃及神話中,凡女伊西斯就是利用天神“拉”的唾液和泥,作成毒蛇,迫使天神交出自己的名字,戰勝了天神。據說北美印第安人“把自己的名字看做不僅是一種標記,而且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正如自己的眼睛和牙齒一樣,並且相信對自己名字的惡意對待就會像損害自己肌體一樣造成同樣的損害。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許多部落中都有這種信念,由此還產生了許多隱瞞和更改名字的奇怪規定。”總而言之,古人認為,名字是人的靈魂的標誌,它和人本體聯繫在一起的,像影子一樣,伴隨著人的一生。過去的人們相信,名字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的好壞,美好的名字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不好的名字可以給人們帶來厄運,而對名字的詛咒必將給人帶來災難。當然,從巫術的角度來說,這種交感巫術過去曾經長期統治著人們的思維。

(一)先秦時期的人名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徵,每個歷史時期都有自己的社會風尚,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無不受它的影響,人名是一個社會文化的鏡象,所以,這種影響常常反映到人們的名字中來,形成反映每個時代特點的命名色彩。周代以前,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主要的精力是與大自然進行抗爭,民風質樸,人們命名的習慣是非常樸素的,那時的命名注重社會功能和交際需要,沒有多少文采和雕飾,帶有原始的樸素的色彩。根據一些傳說的人名來看,人們多是根據身體特點和部族圖騰來命名的,猴部族的首領起名叫“契”(古代文字“契”像一隻猴類動物);蟲類部族的首領就起名叫“禹”(“禹”的古文像一種蟲);身材高大就起名叫“堯”(堯是高大的意思);姿容優美就起名叫“舜”(舜是美麗的意思);會種穀子就起名叫“稷”;被人遺棄就起名叫“棄”等等。
到了商代,人們迷信鬼神,對天有著無限的敬畏,祭祀成為國家頭等大事。反映在人名中,就是那種神秘性,上自帝王,下到平民,多以天干地支來命名,鄭樵曾經做過這方面的統計,像祖己、父癸、虎父丁、弓父庚等都是這樣,而從太乙(成湯)一直到帝辛(商紂),其中的29代帝王都以天干命名。
周代社會由商代的質樸轉向繁華,崇尚文采,文化也呈現多樣性的特徵。反映在命名上,出現了“五則”,《左傳·桓公六年》記載,魯桓公夫人生下個兒子,就是後來的魯莊公,魯桓公去請教申繻如何起名,申蠕就講了一套起名的原則:“信、義、象、假、類”。“信”就是根據孩子出生時的實際情況命名,如鄭莊公名“寤生”,就是因為他出生時半天哭不出聲來,很容易悶斃,他媽媽受了驚嚇,就將他起名“寤生”,並且,他媽媽就從此不喜歡他,造成他與弟弟手足相殘;“義”就是根據人的天賦資質,選擇表示美德的字眼命名;如姬發,取勇猛的意思,屈平,取安靜平和的意思;“象”就是根據孩子生理上的某些特點命名,如老子名李耳,字聃,據說就是因為他沒有耳輪;孔子名丘,是因為他出生時頭頂中間低,四周高,像山丘形狀;晉成公貴為一國之君,卻起名叫“黑臀”,就是因為他出生時,母親夢見神人以墨塗抹孩子的屁股,屁股上有一塊黑色胎記,所以起名“黑屁股”;諸如此類,衛國還有黑背,楚國有黑肩,孔子有學生名曾皙,也是因為身上有黑痣;“假”就是借外物來比喻命名,像公孫蠆、董狐,就是以物名假借;“類”就是選擇與父親或長輩有關的字眼命名,魯桓公的太子和父親同一天出生,就取名“同”。申繻在提出五原則的同時,還提出起名的禁忌:給孩子起名,不能用國家名、官職名、山川名、疾病名、畜生名、祭器名。除此之外,一切字眼都可以用。可以說,周代人名是從質樸轉入文飾的轉型期,一方面對人們起名進行規範,以名表德的現象開始出現,人們開始追求以美好的字眼來命名;另一方面又還保持原始的質樸風格,注重個性特徵。

電視劇《渴望》里有一個角色叫王滬生,是一個感情不專一、行為自私並且整天無所事事的典型,播出後遭到人們的唾罵。上海人反應尤為強烈,說是把這樣一個人起名叫“王滬生”,這是對上海人的侮辱。似乎一提“王滬生”,全社會都認同這是一個出生在上海的人。可見以出生地命名的方法早已被全社會約定俗成了。
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為本的國家,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就固定在自己的土地上,我們經常自稱是炎黃子孫,這炎帝黃帝都是以農業立國的。所以,貫穿在中國文化中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就是土地意識。古代人把“賜土”看成是最重要的賞賜,人們世世代代固守著自己的土地,把離鄉背井看成是最痛苦的人生。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少年時代是最難忘的時代,無憂無慮,天真爛漫。所以是埋藏在心靈深處的最美好的回憶。俗話說,老年人是在憶舊中生活的,就是因為年紀大了,一切人生最不確定的東西都成為定勢,無欲無求的時候,就容易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反思,而只有童年的光景最美好,所以就有了“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的尋根意識。這種尋根意識在中國古代的人們心中是非常強烈的,甚至貫穿一個人的一生之中,受傳統文化的薰陶,代代相傳,成為一種與生俱來的情結。這種尋根的情結表現在命名上,就是喜歡用出生地來給孩子命名,希望他長大後,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能記住這塊生他養他的熱土,記住自己的根。以出生的地點來命名是最古老的命名方法之一。早在原始社會中,部族之間都有自己固定的領地,圖騰就是這個部族的姓,領地的名字可能就是他們共同的氏。例如,神農生於烈山,於是就被稱為烈山氏,皇帝居住在軒轅之丘,就被稱為軒轅氏。舜出生在姚墟,就以姚為姓。姜子牙的後代居在營丘,就以丘為氏。
到了後來,像西漢時期的東郭鹹陽,因為出生在鹹陽,就以此為名。東漢著名的學者趙岐,字邠卿,一看就知道他是陝西省岐山人。可是,他原來的名字卻是叫趙嘉,字台卿。因為他的祖父在御史台為官時他就出生在官署,所以起了這個名字。後來,他逃避戰亂,流離在外,為了“不忘本土也”,就自己改名岐,字那卿。晉代的石崇因為生在山東的青州,所以小名叫齊奴。北宋政治家司馬光的父親出生在今天的越南諒山,當時叫池州,所以起名司馬池;司馬光生在父親的光州太守任上,所以起名司馬光;他哥哥生在父親的宜城太守任上,所以起名司馬宜,這種現象歷朝都有。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