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古人認識大自然、理解社會發展的知識集成,是華夏遠古文化和科學思想的集中體現。《易經》中每一卦是一個完整的章節,卦名是主題,卦畫是自然象徵,卦辭是正文,爻詞是補充文字,各個部分邏輯連貫,圖文相映,以例釋義,所述主題有探索自然存在、講述社會管理、討論文化發展等。本書通過詞義詮釋、逐句解讀,讀出一本科學與文化同源,進步和智慧共生,沒有神秘和神奇,回歸人們自然生活的《易經》。
基本介紹
- 書名:走出神秘,讀懂易經
- 作者:杜銘華
- ISBN:9787554900864
- 頁數:342頁
-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7月1日
- 開本: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走出神秘,讀懂易經》由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杜銘華,男,1951年出生於山西太原,1982年畢業於河北理工大學,1990年於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獲工學博士學位,研究員,長期從事煤化工技術研究,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部863計畫(十二五)專家委員會專家,編著有《中國先進能源技術發展概論》等技術專著,2013年1月於神華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退休。
近年來潛心研究國學經典,於2010年2月出版《老子新觀》(團結出版社)。2012年完成《走出神秘 讀懂》書稿,認為《易經》是古人認識大自然、理解人類文明進步的知識匯集,反映了中華民族祖先樸素的科學思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文化和科學從源頭上本來就是一體,只有走出神秘才能讓大眾讀懂《易經》,回歸科學才能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近年來潛心研究國學經典,於2010年2月出版《老子新觀》(團結出版社)。2012年完成《走出神秘 讀懂》書稿,認為《易經》是古人認識大自然、理解人類文明進步的知識匯集,反映了中華民族祖先樸素的科學思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文化和科學從源頭上本來就是一體,只有走出神秘才能讓大眾讀懂《易經》,回歸科學才能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圖書目錄
第一篇解讀前的準備
一、解讀總框架
二、關於八卦
三、關於幾個關鍵字義的解讀分析
四、關於解讀格式
第二篇解讀六十四卦
第一卦乾——向上是“天”
第二卦坤——哺育生命的“大地”
第三卦屯——生命起源
第四卦蒙——童稚與蒙昧
第五卦需——食為天
第六卦訟——廣開言路
第七卦師——軍隊建設
第八卦比——友好與朋友
第九卦小畜——事前準備
第十卦履——規避風險
第十一卦泰——生物繁茂與漂浮的“地球”
第十二卦否——社會意識及農業稅
第十三卦同人——英雄、義士
第十四卦大有——高山流水
第十五卦謙——謙下與尊重
第十六卦豫——社會進步與民眾幸福
第十七卦隨——隨順自然、遵循規律
第十八卦蠱——疾病與過錯
第十九卦臨——天上下雨與政府下達
第二十卦觀——“天神”與人生
第二十一卦噬嗑——刑罰與教育
第二十二卦賁(bì)——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
第二十三卦剝——山石源於土地、意識源於物質
第二十四卦復——核心自然規律——循環律
第二十五卦無妄——日、月蝕與打雷
第二十六卦大畜——山谷之藏與飼養家畜
第二十七卦頤——看相說健康
第二十八卦大過——過甚與危害
第二十九卦坎——危險與成就
第三十卦離——日月同輝
第三十一卦鹹——兩性感應
第三十二卦恆——恆久的存在與運動
第三十三卦遁——“隱遁”的四季變換
第三十四卦大壯——雷霆萬鈞、正大之事
第三十五卦晉——社會變革、歷史進步
第三十六卦明夷——韜光養晦
第三十七卦家人——健康家庭
第三十八卦睽(kuí)——一分為二
第三十九卦蹇(jiǎn)——直面困難
第四十卦解——化解積弊或困難
第四十一卦損——減少與降低
第四十二卦益——自然生物增長與人類生存進步
第四十三卦夬(gùai)——決策戰爭
第四十四卦姤(gòu)——婚前交往
第四十五卦萃——聚會
第四十六卦升——上升和升遷
第四十七卦困——前進中的困難和險阻
第四十八卦井——關於井的知識
第四十九卦革——變革和革命
第五十卦鼎——烹煮食物與人類進步
第五十一卦震——雷聲滾滾
第五十二卦艮——凝視與幻覺
第五十三卦漸——逐漸形成的事物
第五十四卦歸妹——女子出嫁
第五十五卦豐——豐茂和盛大
第五十六卦旅——野生植物
第五十七卦巽——“風”的啟示
第五十八卦兌——喜悅之情
第五十九卦渙——應對水患
一、解讀總框架
二、關於八卦
三、關於幾個關鍵字義的解讀分析
四、關於解讀格式
第二篇解讀六十四卦
第一卦乾——向上是“天”
第二卦坤——哺育生命的“大地”
第三卦屯——生命起源
第四卦蒙——童稚與蒙昧
第五卦需——食為天
第六卦訟——廣開言路
第七卦師——軍隊建設
第八卦比——友好與朋友
第九卦小畜——事前準備
第十卦履——規避風險
第十一卦泰——生物繁茂與漂浮的“地球”
第十二卦否——社會意識及農業稅
第十三卦同人——英雄、義士
第十四卦大有——高山流水
第十五卦謙——謙下與尊重
第十六卦豫——社會進步與民眾幸福
第十七卦隨——隨順自然、遵循規律
第十八卦蠱——疾病與過錯
第十九卦臨——天上下雨與政府下達
第二十卦觀——“天神”與人生
第二十一卦噬嗑——刑罰與教育
第二十二卦賁(bì)——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
第二十三卦剝——山石源於土地、意識源於物質
第二十四卦復——核心自然規律——循環律
第二十五卦無妄——日、月蝕與打雷
第二十六卦大畜——山谷之藏與飼養家畜
第二十七卦頤——看相說健康
第二十八卦大過——過甚與危害
第二十九卦坎——危險與成就
第三十卦離——日月同輝
第三十一卦鹹——兩性感應
第三十二卦恆——恆久的存在與運動
第三十三卦遁——“隱遁”的四季變換
第三十四卦大壯——雷霆萬鈞、正大之事
第三十五卦晉——社會變革、歷史進步
第三十六卦明夷——韜光養晦
第三十七卦家人——健康家庭
第三十八卦睽(kuí)——一分為二
第三十九卦蹇(jiǎn)——直面困難
第四十卦解——化解積弊或困難
第四十一卦損——減少與降低
第四十二卦益——自然生物增長與人類生存進步
第四十三卦夬(gùai)——決策戰爭
第四十四卦姤(gòu)——婚前交往
第四十五卦萃——聚會
第四十六卦升——上升和升遷
第四十七卦困——前進中的困難和險阻
第四十八卦井——關於井的知識
第四十九卦革——變革和革命
第五十卦鼎——烹煮食物與人類進步
第五十一卦震——雷聲滾滾
第五十二卦艮——凝視與幻覺
第五十三卦漸——逐漸形成的事物
第五十四卦歸妹——女子出嫁
第五十五卦豐——豐茂和盛大
第五十六卦旅——野生植物
第五十七卦巽——“風”的啟示
第五十八卦兌——喜悅之情
第五十九卦渙——應對水患
序言
前 言
前幾年讀《老子》,把資料和解讀結果編了一本書,書名是《老子新觀》,由團結出版社於2010年3月出版。
當時感到,在《老子》之前,應該有一本古人講天地自然人文社會的書,從常見的典籍看,應該是《易經》 。所以,從2010年初開始,就有了編寫這本書的準備和計畫。
解讀《易經》,首先是希望“讀懂”。古人為什麼寫《易經》?是希望將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後人,當然希望讓大家都能讀懂。
遠古時期文字和辭彙很有限,古人為了描述一個事物、一個觀點、一條法則,往往需要使用借喻、比擬、象徵等等方法,通過最簡單、最常見的實例,使讀者能夠比較準確地讀懂所講述的問題。從本書的解讀中,可以看到這些方式貫穿於《易經》的全書。
古人將多篇幅、成系統的書叫做“經”,如《易經》、《詩經》等;在《易經》中,又將每一段獨立的文章叫做“卦”,就像現在寫書分為“章”或者“節”,與“占卜”和“算卦”並不一定要有必然的聯繫。
2012年3月16日的《環球日報》第15版有一篇題為“中華文化走遠不能靠神奇”的文章,署名常紹舜。文中認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必須另闢新路和廣路,把帶有科學性和普遍性的文化要素推向世界。所謂科學性,是指可以為現代科學所解釋,……,所謂普遍性,是指能為全人類所需要和踐行”。本人對此觀點很有同感,所以,讓作為中華文化起源典籍的《易經》走出“神秘和神奇”就成為一件首要的事。
解讀《易經》,首先希望找到古人的“科學性”和“普遍性”。遠古人們出於生存的需求,希望了解和掌握許多自然規律,經歷了一個認識自然和實踐的過程,而其它方法根本不可能達到人們的目的。所以,在《易經》這本書中記錄了古人對自然事物“科學性”和“普遍性”的探索和解釋。
把《易經》讀成“一本毫無神秘和神奇的書”,從中理解古人編寫《易經》的目標,是編寫這本書的努力。當然,與一般書比起來,讀《易經》畢竟有點難度,所以在本書的第一篇中,首先通過理解“八卦”,向給讀者介紹“解讀前的準備”。這樣解讀《易經》,並不是隨意解、隨意讀,而是要更加嚴格尊重原著、尊重原意,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幾點:
(1)注釋關鍵字
這是解讀古文的基礎,關鍵字的基本詞義由《辭海》、《說文解字》、《漢字源流字典》、《漢語大字典》等查取。特別地,要關注在“象形字”和“金文”中的詞義解釋。
(2)注重完整邏輯
《易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一個獨立的章節,每一卦的內容和邏輯是完整、連續的。如果“關鍵字”詞義選取不當,或對某一句的解讀有誤,都會影響該卦完整性和連續性,即出現解讀的“矛盾”和“相悖”,形成文義和論述上的混亂。所以,解讀的結果一定是遵循每一卦在邏輯上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這一點非常重要。
另外,《易經》源於“八卦”,是自古公認的,但是,由於八卦的卦畫描述的是八種自然事物,當這八個卦畫排列組合成六十四個卦畫時,希望在結構上具有完全的整體性就會變得很困難,這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希望找到《易經》中各個“卦”在排列和文義上的完整邏輯,但是一直沒有結果的原因。
另外,從認識自然和社會的基本觀點,也即現代人們說的哲學觀點上看,《易經》在整體上是具有完全一致性的,即主要體現了中華民族遠古先人自然唯物的認識論。
(3)解讀與原詞句對應
在《易經》中,“卦辭”、“爻辭”是主要的原始文字,“彖辭”是古人對“卦名”和“卦辭”的解釋,為了能夠應證本書的解讀與原文的對應性,在解讀“卦辭”、“爻詞”、“彖辭”時,將對應的“原有詞句”用黑體和括弧標註在解讀句子的後邊。以第二卦的一段解讀舉例如下:
“天”的顯著特徵是“大”(大哉,乾),遠大無邊。所謂“天”具有“原始性”(元),是指世間萬物的源頭都來自“天”(萬物資始,乃統天)。
如果將以上段落分解,就成為以下三句對應解釋的句子:
① “天”的顯著特徵是“大”—解讀“大哉,乾”;
② 所謂“天”具有“原始性”—解讀“元”;
③ 是指世間萬物的源頭都來自“天”—解讀“萬物資始,乃統天”。
(4)“卦辭”和“彖辭”的解讀相互印證
因為“彖辭”是古人對“卦名”和 “卦辭”的解釋,如果解讀“彖辭”和解讀“卦名”、“卦辭”的結果不能得到相互應證,則至少有一個方面的解讀有誤。
為了進行應證,本書將對“卦名”、“卦辭”和“彖辭”的解讀放在一起,讀者可以連續讀下去做比較和對照。這裡不再舉例贅述。
這本冊子完稿時,曾挑選了幾個與自然科學關聯緊密的卦文解讀給一些年輕朋友作交流,題目取了“從《易經》看古人的科學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古代文化與科學在源頭上是不可分割的”的觀點,意在回歸“文化與科學”的本原,揭示“文化與科學分割”形成的問題,探尋激發民眾普及科學思想的信心和途徑,弘揚民族文化和科學的偉大能量。
《易經》用辭簡練,但寓意深刻,內容又包含廣泛,所以要想真正“讀懂”,絕非幾日之功。本書之取名是想表達作者的心愿,而不是說這本冊子就代表了“完全讀懂”,反之,殷切地希望得到廣大書友的指正和批評。
如果讀者也能從這本書中體會到古人的“平常心”,體會到作者希望“讀懂”的心愿,就請告訴另外一位或幾位朋友吧。
非常感謝!
作者
2013年2月於北京
前幾年讀《老子》,把資料和解讀結果編了一本書,書名是《老子新觀》,由團結出版社於2010年3月出版。
當時感到,在《老子》之前,應該有一本古人講天地自然人文社會的書,從常見的典籍看,應該是《易經》 。所以,從2010年初開始,就有了編寫這本書的準備和計畫。
解讀《易經》,首先是希望“讀懂”。古人為什麼寫《易經》?是希望將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後人,當然希望讓大家都能讀懂。
遠古時期文字和辭彙很有限,古人為了描述一個事物、一個觀點、一條法則,往往需要使用借喻、比擬、象徵等等方法,通過最簡單、最常見的實例,使讀者能夠比較準確地讀懂所講述的問題。從本書的解讀中,可以看到這些方式貫穿於《易經》的全書。
古人將多篇幅、成系統的書叫做“經”,如《易經》、《詩經》等;在《易經》中,又將每一段獨立的文章叫做“卦”,就像現在寫書分為“章”或者“節”,與“占卜”和“算卦”並不一定要有必然的聯繫。
2012年3月16日的《環球日報》第15版有一篇題為“中華文化走遠不能靠神奇”的文章,署名常紹舜。文中認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必須另闢新路和廣路,把帶有科學性和普遍性的文化要素推向世界。所謂科學性,是指可以為現代科學所解釋,……,所謂普遍性,是指能為全人類所需要和踐行”。本人對此觀點很有同感,所以,讓作為中華文化起源典籍的《易經》走出“神秘和神奇”就成為一件首要的事。
解讀《易經》,首先希望找到古人的“科學性”和“普遍性”。遠古人們出於生存的需求,希望了解和掌握許多自然規律,經歷了一個認識自然和實踐的過程,而其它方法根本不可能達到人們的目的。所以,在《易經》這本書中記錄了古人對自然事物“科學性”和“普遍性”的探索和解釋。
把《易經》讀成“一本毫無神秘和神奇的書”,從中理解古人編寫《易經》的目標,是編寫這本書的努力。當然,與一般書比起來,讀《易經》畢竟有點難度,所以在本書的第一篇中,首先通過理解“八卦”,向給讀者介紹“解讀前的準備”。這樣解讀《易經》,並不是隨意解、隨意讀,而是要更加嚴格尊重原著、尊重原意,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幾點:
(1)注釋關鍵字
這是解讀古文的基礎,關鍵字的基本詞義由《辭海》、《說文解字》、《漢字源流字典》、《漢語大字典》等查取。特別地,要關注在“象形字”和“金文”中的詞義解釋。
(2)注重完整邏輯
《易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一個獨立的章節,每一卦的內容和邏輯是完整、連續的。如果“關鍵字”詞義選取不當,或對某一句的解讀有誤,都會影響該卦完整性和連續性,即出現解讀的“矛盾”和“相悖”,形成文義和論述上的混亂。所以,解讀的結果一定是遵循每一卦在邏輯上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這一點非常重要。
另外,《易經》源於“八卦”,是自古公認的,但是,由於八卦的卦畫描述的是八種自然事物,當這八個卦畫排列組合成六十四個卦畫時,希望在結構上具有完全的整體性就會變得很困難,這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希望找到《易經》中各個“卦”在排列和文義上的完整邏輯,但是一直沒有結果的原因。
另外,從認識自然和社會的基本觀點,也即現代人們說的哲學觀點上看,《易經》在整體上是具有完全一致性的,即主要體現了中華民族遠古先人自然唯物的認識論。
(3)解讀與原詞句對應
在《易經》中,“卦辭”、“爻辭”是主要的原始文字,“彖辭”是古人對“卦名”和“卦辭”的解釋,為了能夠應證本書的解讀與原文的對應性,在解讀“卦辭”、“爻詞”、“彖辭”時,將對應的“原有詞句”用黑體和括弧標註在解讀句子的後邊。以第二卦的一段解讀舉例如下:
“天”的顯著特徵是“大”(大哉,乾),遠大無邊。所謂“天”具有“原始性”(元),是指世間萬物的源頭都來自“天”(萬物資始,乃統天)。
如果將以上段落分解,就成為以下三句對應解釋的句子:
① “天”的顯著特徵是“大”—解讀“大哉,乾”;
② 所謂“天”具有“原始性”—解讀“元”;
③ 是指世間萬物的源頭都來自“天”—解讀“萬物資始,乃統天”。
(4)“卦辭”和“彖辭”的解讀相互印證
因為“彖辭”是古人對“卦名”和 “卦辭”的解釋,如果解讀“彖辭”和解讀“卦名”、“卦辭”的結果不能得到相互應證,則至少有一個方面的解讀有誤。
為了進行應證,本書將對“卦名”、“卦辭”和“彖辭”的解讀放在一起,讀者可以連續讀下去做比較和對照。這裡不再舉例贅述。
這本冊子完稿時,曾挑選了幾個與自然科學關聯緊密的卦文解讀給一些年輕朋友作交流,題目取了“從《易經》看古人的科學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古代文化與科學在源頭上是不可分割的”的觀點,意在回歸“文化與科學”的本原,揭示“文化與科學分割”形成的問題,探尋激發民眾普及科學思想的信心和途徑,弘揚民族文化和科學的偉大能量。
《易經》用辭簡練,但寓意深刻,內容又包含廣泛,所以要想真正“讀懂”,絕非幾日之功。本書之取名是想表達作者的心愿,而不是說這本冊子就代表了“完全讀懂”,反之,殷切地希望得到廣大書友的指正和批評。
如果讀者也能從這本書中體會到古人的“平常心”,體會到作者希望“讀懂”的心愿,就請告訴另外一位或幾位朋友吧。
非常感謝!
作者
2013年2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