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街鎮

走馬街鎮

走馬街鎮位於湖南省雙峰縣西北部,東經112度2′10″至112度11′15″,北緯27度2′1O″至27度35′50″,總面積107.8平方公里,轄70個村,1個居委會,6.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2萬。有耕地3000公頃,其中水田2667公頃。1993年被湖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民眾文化(農民畫)藝術之鄉”。 為1994年由龍田鄉撤鄉建鎮而成,東與永豐鎮梓門橋鎮接壤,南與印塘鄉毗鄰,西與甘棠鎮洪山殿鎮相連,北與蛇形山鎮交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走馬街鎮
  • 別名:書畫之鄉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
  • 下轄地區:走馬村、白楊村、界坪村等
  • 政府駐地:走馬街鎮乾隆街
  • 電話區號:0738
  • 郵政區碼:417725
  • 面積:107.8km2
  • 人口:6.8萬(2008年)
  • 方言:雙峰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峽山塘水庫,洋潭彎,仙女殿等
  • 火車站:雙峰北站
  • 車牌代碼:湘K
  • 人口密度:575人/km2
  • 村級區劃:71
  • 社區數:1
  • 行政村數:70
  • 責任區:6
  • 學校:雙峰縣第四中學
  • 鎮長:王英玉
  • 黨委書記:王雄坤
簡介,經濟概況,地名來歷,行政管轄,歷史沿革,書畫淵源,

簡介

走馬街鎮位於雙峰縣中心地區,東經112度2′10″至112度11′15″,北緯27度2′1O″至27度35′50″,總面積107.8平方公里,轄70個村,1個居委會,6.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2萬。有耕地3000公頃,其中水田2667公頃。
走馬街鎮走馬街鎮
走馬街鎮距雙峰縣城10公里,離婁底市區30公里,210省道自北向南、潭邵高速公路自東向西從鎮中心交匯通過,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屬長、株、潭、邵、衡一小時經濟圈,是湖南省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點鎮,婁底市“十五”期間十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之一。
走馬街鎮風光秀美,四周山巒疊嶂,中部一馬平川。鎮北部的“會仙山”,相傳有神仙遊覽此山而得名。一山建有兩廟,彩石寺與石門聖殿,建造精美,交相輝映,一年四季香客不斷,成為集佛、道、旅遊為一體的宗教、休閒勝地。鎮西南的峽山湖兼有水利灌溉和觀光游旅功能,面積100餘公頃,湖面煙波浩淼,四周青山如黛,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走馬街鎮人傑地靈,早在宋代,這裡就是名人輩出的地方。梅侖山下箭樓同德王氏,曾有百人中舉,出過48名朝廷命官,被譽為“文人之鄉”;神醫謝楚珍、名醫胡天雄(入選衛生部百年百名中醫),商界巨子陳芸田,國畫大師王憨山(其作品《群雀圖》入選“百年中國畫展”),烈士譚泰財、杜福堂、王芸生、王則鳴,學者胡若定、陳宗瑜....都是走馬街鎮人民的驕傲。
行政代碼:431321105
身份證前六位:432522、431321

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走馬街鎮黨委政府圍繞“項目立鎮,工業強鎮,農業穩鎮,外資活鎮,城建興鎮”的發展思路,團結拼搏,艱苦創業,呈現出百業興旺的喜人景象。
農業結構調整有了重大突破。該鎮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著力培植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基地,走上了產業化發展的道路。進行了高標準規劃的雙峰縣現代業科技示範園,已完成了機構設定、職能規範等工作,憑藉牢固的農業基礎和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核心區建設已初具規模,前景十分誘人,從而使走馬街鎮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走上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
2007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萬噸,藥材、楠竹等優質、高效的農業基地於休閒農業和觀光農業初具雛形。  走馬街商貿十分活躍。改革開放以來,在鎮黨委政府的組織引導下,形成了牲豬販運、塑膠、電器等工業品批發和“三刀”、小五金推銷的三支流通大軍,從業人員達1.8萬人。流通不僅實現了年銷售利潤過億元,而且促進了全鎮各項事業的發展。開業於1999年元旦和2002年元月的走馬街集貿市場和金蚌市場,每逢墟日,商賈雲集,交易火爆,年交易量達上億元。
走馬街鎮輕、手工業有著悠久的歷史,金蚌“三刀”享譽全國,遠銷東南亞
城鎮建設碩果纍纍,走馬街鎮區與亭子坳、鵝公坪、雷公坪等中心集鎮村的發展,初步構築了“一城”帶“三市”的城鄉一體化格局。
社會大局持續穩定,鎮、責任區、村三級連動的群防群治機制共同構就了社會大局穩定和諧格局

地名來歷

走馬街鎮1994年由龍田鄉撤鄉建鎮而成。走馬街這一地名頗具傳奇色彩,也富有詩情畫意。相傳明代正德皇帝游江南微服私訪途經此地半邊街,見此地風光秀美,民風淳樸,便欣然在半邊街的小店午餐小憩。走馬街地方風味小吃珍珠白玉板——白嫩細膩的水豆腐令正德皇帝胃口大開,讚不絕口。當晚,正德皇帝留宿半邊街,清早起來,發現其御馬因迷戀此地如詩如畫風光,早已脫韁逸去。自此,半邊街便因走失御馬而得了“走馬街”這一美名,代代相襲,聲名日盛。

行政管轄

走馬街鎮下轄以下地區:
塘托社區、香泉村、香花村、金蚌村、金坪村、燕岩村、金龍村、石澗村、龍口村、馬仙村、泉水村、謎水村、雙灣村、印台村、石沖村、石潭村、洋潭村、高沖村、大源村、杉樹村、萬家村、五異村、巨輪村、屈灣村、楓樹村、官托村、保豐村、大塘村、大星村、同裕村、同意村、水口村、箭樓村、同福村、雅安村、新鋪村、泉井村、秋塘村、大碼村、走馬村、托塘村、萬福村、和民村、宋家村、將軍村、金鄰村、石溪村、九溪村、秧沖村、定星村、增新村、塘星村、周家村、彩石村、立新村、古田村、石門村、益豐村、豐星村、山塘村、繁榮村、下白楊村、峽山塘村、柏樹村、神山村、高樓村、界坪村、蕉橋村、蕉溪村、梅山坪村、梅峰村。
走馬街鎮鎮區圖走馬街鎮鎮區圖
概述
走馬街鎮風光秀美,四周山巒綿亘,中部一馬平川。鎮北部的“會仙山”,相傳有神仙遊覽此山而得名。一山建有兩廟,彩石寺與石門聖殿,建造精美,交相輝映,一年四季香客不斷,成為集佛、道、旅遊為一體的休閒、宗教勝地;鎮東北的測水河流經永豐3公里後在洋潭狠狠地來了個大柺彎,形成了小洋潭渡兩岸秀美的風光,與岸邊用石灰爐渣建造的古街交相輝映,令遊客流連忘返;鎮西南的峽山湖兼有水利灌溉和觀光游旅功能,水面100餘公頃,湖面煙波浩淼,四周青山如黛,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走馬街鎮人傑地靈,早在宋代,這裡就是名人輩出的地方。梅侖山下箭樓同德王氏,曾有百人中舉,出過48名朝廷命官,被譽為“文人之鄉”;神醫謝楚珍、名醫胡天雄(入選衛生部百年百名中醫),商界巨子陳芸田,國畫大師王憨山(其作品《群雀圖》入選“百年中國畫展”),烈士譚泰財、杜福堂、王芸生、王則鳴,學者胡若定、陳宗瑜....都是走馬街鎮人民的驕傲。

歷史沿革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走馬街鎮境域屬湘鄉縣沐導鄉同德二十五都和清樂鄉常豐三十三都一部分。
民國時期,走馬街鎮屬湘鄉縣第六區德田鄉和第七區常豐鄉的一部分。
新中國建立時,走馬街鎮屬湘鄉縣第六區德田鄉工作組和第七區常豐鄉工作組。
1950年劃鄉建政,走馬街鎮屬湘鄉縣第六區的龍田、大塘、高沖、印田、金蚌、秧沖、柘塘鄉,第七區的白南鄉。
1952年,走馬街鎮屬雙峰縣第八區的大塘、十字、楓樹、龍田、屈灣、水口、金蚌、香花、龍口、五里、高沖、洋潭、印田、彩石、山塘、矛塘、梅山、走馬、柘塘、石牛、將軍鄉,第十一區的白楊、蕉溪、南沖、豐然鄉。
1953年,走馬街鎮並鄉,走馬街鎮為第八區的保豐、楓樹、水口、金蚌、香花、高沖、洋潭、印田、秧沖、彩石、山塘、走馬、柘塘、將軍鄉,第十一區的白楊、南沖鄉。
1957年,走馬街鎮屬龍田辦事處的龍田、印田、柘塘、白楊鄉。
1958年,走馬街鎮分屬柘塘、龍田人民公社。
1961年,走馬街鎮為龍田公社、印田公社、金蚌公社、柘塘公社、白楊公社。
1968年,走馬街鎮復為龍田、柘塘公社。
1969年,走馬街鎮為龍田、印田、柘塘、白楊公社。
1978年,當時的龍田區政府所在地由托塘村國爵公祠遷往雙婁公路穿村而過的走馬街。
1984年,社改鄉,走馬街鎮屬龍田區的龍田、印田、柘塘、白楊鄉。
1989年2月,全國後來轟轟烈烈的撤區並鄉在雙峰縣試點,走馬街鎮為並鄉後的大龍田鄉。
1994年,走馬街鎮迎來了大發展,龍田鄉撤鄉建立走馬街鎮,國家批准建立鎮級開發區走馬街農民城。

書畫淵源

山川鐘毓秀,寶地仰名人。真正使走馬街聞名遐邇的,是這裡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的文化淵源。早在宋代,這裡就是名人輩出的地方。梅侖山下箭樓同德王氏,曾有百人中舉,出過48名朝廷命官,被譽為“文人之鄉”, 極具民間文化藝術發生髮展的人文環境和歷史土壤。數百年來,當地老百姓受湖湘文化的薰陶,十分注重送子女讀書,接受良好的教育,皆以子女能讀書、會寫字、有出息為榮,而良好的讀書風氣又使得喜好書畫蔚然成風。該鎮“工詩文、擅書畫”之風歷代承傳,遍布民間山野,素來享有“書畫之鄉”的美譽。
人們在勞作之餘,不忘教子讀書,習墨作文。這裡家家戶戶沿襲著廳堂掛字畫、新年貼春聯、送禮送對聯、吟詩作畫的民俗。村民們以寫得一手好字為榮、為樂。擅長書畫者被尊稱為“先生”而倍受地方敬重。親朋戚友相互交往,節日喜慶以贈送自己的得意之作為雅,而精通書畫的青年小伙子往往是當地年輕姑娘青睞的對象。
機關、學校、廠礦、街道牆上的標語顯得文雅大方,連鎮機關的宣傳專欄與會議通知,也透出一種書畫藝術的韻味。至於鎮文化大樓書畫展覽室內,更是常年書畫飄香、琳琅滿目,令人賞心悅目。該鎮書畫活動如火如荼,倡導了社會生活新風尚,打牌賭博的少了,參與文娛活動的多了,人們生活越來越充實、健康。書畫藝術已成為走馬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