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介紹
(
人教版國小五年級上冊第3課、北師大版國小五年級下冊二單元第三課、
魯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組第三課)
如果你獨自駕舟繞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帶一件東西供自己娛樂,你選擇哪一樣?一塊大蛋糕,一幅美麗的圖畫,一本書,一盒撲克牌,一隻畫箱,織毛衣的扦子和毛線,一個八音盒或一隻口琴……
很難作出選擇。至於我個人,我不要蛋糕,那東西一吃就沒了。我也不要撲克牌,風一吹那些牌就全飛了。毛線弄不好會濕了。口琴比八音盒好些,因為你可以用它吹自己的曲子,而八音盒只演奏固定的幾個曲子。我不帶圖畫,因為我可以看大海上的景色。也不帶畫箱,因為裡面的紙總會用光的。看來,最後我要在口琴和書之間做一選擇。我相信我會選擇書。
一本書!我聽到有人感嘆了:如果你坐船週遊世界,這一趟下來,你可以把它讀上一百遍了,最終你能背誦下來。
對此,我回答是:是的,我願意讀上一百遍,我願意讀到能背誦的程度。那沒什麼關係。你不會因為以前見過你的朋友和父母兄妹就不願再見到他們吧?你不會因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棄家而去吧?你喜愛書就像一個朋友,就像你的家。你早已見過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見時你還會說:“真想不到你懂這個!”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過了多少年,你還會說:“我怎么沒注意過,那燈光照著那個角落,光線怎么那么美。”
你總可以從一本書中發現新東西,不管你看過多少遍。
你會讀書,而任何動物都不會,不管多么訓練有素的動物也不會讀書。只有人會讀書。每逢讀書時,你就走出自己的心靈,進入另外一個人的心靈中,傾聽另一個人的心聲。在這個時候,你就開動了自己的腦筋,這是世界上頂有趣的事。
所以,我願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讀那本書。首先我會思考,想想故事中的人為何如此作為。然後我可能會想,作家為什麼要寫那個故事。以後,我會在腦子裡繼續這個故事,回過頭來品味我最欣賞的一些片段,並問問自己為什麼喜歡它們。我還會再讀另一部分,試圖從中找到我以前忽略了的東西。做完這些,我會把從書中學到的東西列個單子。最後,我會想像那個作者是什麼樣的,全憑他寫書的方式去判斷他……這真像與另一個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是一處你隨時樂意去就去的熟地方。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你自己的東西,因為世上沒有兩個人用同一種方式讀同一本書。
如果世上每個人都有一本書,即使一本書(當然他們要能讀懂),我相信,世界上就會少點麻煩。
只要人手一本書。這不難做到吧?
我們怎么開始做起?
課文簡說
品讀課文,腦海中逐漸浮現出一幅生動的畫面:一個人獨自駕舟環繞世界旅行,在蒼茫的大海上以書為侶,享受著閱讀的樂趣。面對漫長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猶豫地選擇帶一本書上路。書如友,書似家,每讀一遍都像故地重遊,會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覆地讀一本喜愛的書,真像與一個朋友同船而行。
見多了博覽群書的高論,本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將一本書讀精--”一遍又一遍地讀”。作者以獨自駕舟環繞世界旅行,只有選擇帶一樣東西娛樂的假設開始,引出自己的觀點。然後以新鮮的比喻,即反覆地讀一本書,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遊,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新的驚喜,來說明選擇的理由。然後繼續假設,列舉了“一遍又一遍地讀”的方式和方法,只要從不同的角度反覆地讀,就會常讀常新,百讀不厭。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精緻,語言淺顯易懂,角度新穎,表達獨特。作者通過層層遞進的假設和設問、反問,靈動鮮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層層剝筍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你總能從一本書中發現新的東西,不管你看過多少遍。
中心思想: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比較的手法闡明了“走遍天下書為侶”的觀點,具體地寫出了讀書給作者帶來的樂趣,穿插介紹了讀書的方法,抒發了作者對書的喜愛之情。
詞句解析
句子理解
①你喜愛的書就像一個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將書喻為朋友和家,的確是一種妙喻。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摯,充分表達出了對書的喜愛。更重要的是朋友間次次相見,家日日都回,卻不會使人厭煩,反而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以常見的事物為喻,生動而又巧妙地說明了一本書可以常讀常新,讀而不厭。
②這真像與另一個人同船而行。
這句話是作者在列舉了“一遍遍地讀一本書”的方式方法後的由衷感嘆。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讀,無論是理解故事內容,揣摩寫作目的,續編故事,品味寫法,還是積累所得,都能讀得津津有味,收穫頗豐。書,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個活生生的人一樣生動。這句話也與題目《走遍天下書為侶》相呼應,相對照。
③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是一處你隨時樂意去就去的熟地方。
“故地”,指書已讀多遍,了解並熟悉;“想去就去”,是說方便,隨心所欲,想讀就讀。由前面的“你喜愛的書就像一個朋友,就像你的家”,“這真像與另一個人同船而行”,到“就是”“也是”,愈加表達出了作者對書濃郁的情感,對一本書喜愛到百讀不厭的程度。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指讀者因閱歷、體驗不同而感受不同。作者指的是每個人都有個性化的讀書方式、方法,收穫也是獨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閱讀,對書有獨到的見解,才能使書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詞語理解
毫不猶豫:一點也不遲疑,很堅決果斷。文中指在常人難以作出選擇的問題上,自己會堅決地選擇一本書,表達了對書喜愛的程度,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關於作者
尤安·艾肯(1924-2004)是英國女作家,曾獲英國"
衛報"小說獎。
安徒生文學獎獲得者寫給兒童的話,也是寫給全人類的。應該讓孩子們相信世界上真的有
長滿書的大樹。
每兩年一次的世界兒童文學最高獎——
安徒生文學獎,被稱為“小諾貝爾文學獎”,定在4月2日,即童話大師安徒生生日那天頒發。在這一天,獲獎作家都會發表一篇極其精彩的演說辭,他的名字將會伴著他的聲音,迅速傳播到地球上的每一個國家。
很久以前,有個名叫克羅蒂婭的小姑娘,曾經這樣想像過:有一棵美麗的大樹,濃蔭鬱郁,很多的書長在茂密的樹枝上,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摘下來。尤其是那些漂亮的彩色畫冊,總是長在最矮的那些樹枝上,小娃娃們一伸手就夠得著……國際青少年圖書館創始人葉拉·萊普曼夫人,正是從自己的孫女小克羅蒂婭美好的想像中得到啟發,創辦了每年一度的“
國際兒童圖書節”,旨在讓全世界喜歡書籍的孩子都有條件去讀一本好看的書,並且讓孩子們相信,世界上真有這么一棵長滿書的參天大樹,在大樹的綠蔭下,所有的孩子,無論是
藍眼睛、黑眼睛,也無論是黃皮膚、白皮膚還是黑皮膚,都能夠相聚在這棵大樹下。
從1967年4月2日舉辦第一屆
國際兒童圖書節迄今,這個美麗的節日已經舉辦了三十屆。每年的這一天,主辦國都要選出一名最好的兒童文學作家為全世界的孩子寫一篇獻辭,同時選一名最好的童書插圖畫家畫一張招貼畫,獻給全世界的小孩子。《長滿書的大樹·安徒生文學獎獲得者與兒童的對話》(
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編選和匯集了自1967年以來歷屆
國際兒童圖書節上作家們的美麗的獻辭、安徒生獎得主精彩的受獎演說辭,以及歷屆兒童圖書節的彩色招貼畫。這是一些“老天鵝”的話,是世界各國兒童文學大師們所描繪的神奇、美麗和豐富的“書的世界”的景象,所講述的一個個昨天的故事和明天的秘密。“什麼也不能像書那樣點燃探索的明燈,幫助我們用心靈去認識那些未知的事物。”瑞典童話家
林格倫在獻辭中說。而希臘女詩人雷娜·卡薩奧斯告訴孩子們,每一本書,就像“黑暗中的螢火蟲”,閃爍著愛、善、自由、美、溫柔、正義等永恆的價值,給生活以深刻的內涵,給我們匆匆而過的人生以意義。
曾經有許多人這樣構想過:假如獨自一人駕駛著一艘遊艇繞地球旅行,而只能選擇一樣東西帶在身邊,你將選擇一塊大蛋糕、一盒撲克牌、一隻小松鼠、一幅美麗的圖畫,還是一本書、一個八音盒、一把口琴,或一隻裝滿了紙的畫箱?大多數人表示更願意選擇一本書——唯有一本你喜愛的書,才仿佛是一位永遠親切而有趣的旅伴,給你無窮無盡的想像和歡樂,使你百讀不厭、常讀常新,不斷感知、發現新的真理;它將幫助你戰勝寂寞和孤獨,像黑夜裡的明燈與星光,為你照亮夜行的小路,指引你和幫助你去認識世上的善惡和美醜。
英國著名女作家
尤安·艾肯在1974年的獻辭里說,如果有一天,她真的獨自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身邊只有一本書為伴,在這種情況下,一本書就是一位好朋友,是一處你隨時可以去的故地。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只屬於自己的東西,因為世上沒有兩個人用同一種方式去讀同一本書。
1987年安徒生文學獎獲得者、前蘇聯著名兒童文學家和教育家謝爾蓋·米哈爾科夫說,書是孩子們生活中最好的伴侶。他認為,無論孩子們的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多么有趣,可是如果不去閱讀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貴的書,就像被奪去了童年最可貴的財富一樣,其損失將是不可彌補的。很難構想一個沒有閱讀、沒有好書的記憶的童年會是什麼樣子。“任何好書,不僅會成為一個人的精神財富,還會使人們接近,因為它在我們心中喚起溫暖和高尚的情操。”
我們這個世界本身是豐富多彩的:歡樂的,悲哀的;真實的,魔幻的;崇高的,弱小的;美好的,醜惡的……兒童文學作家們並不迴避、並不一味地用美麗的想像力去掩蓋和粉飾這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災難與殘酷的事件。當裝甲車和坦克冰冷的履帶碾過那些美麗的花園和學校,孩子們的筆盒、書包和童年的夢都被埋進了廢墟里,就像瓦礫下那些痛苦的、流淚的小草;橄欖樹剛剛從冬天裡甦醒,白色的葉蕾就被大火燒焦;襁褓中的嬰兒在甜美的睡夢中被爆炸聲驚醒,蔚藍的天空被鐵絲網分割,再也看不見一隻小鳥,這時候,我們也聽到了憤怒的、充滿良知與道義感的聲音。
1996年安徒生獎得主、以色列作家尤里·奧列呼籲,兒童文學作家要幫助和拯救那些“如履薄凍的孩子”;1997年獻辭的斯洛維尼亞作家鮑里斯·諾瓦克則直言,孩子們不僅僅生活在光明里,同時也生存在陰影里;1984年
安徒生文學獎得主、奧地利作家克里斯蒂娜·諾斯特林格談到她為兒童們寫作時的一個精神支柱是:“既然他們(孩子們)生長於斯的環境不鼓勵他們建立自己的烏托邦,那我們就挽起他們的手,向他們展示這個世界可以變得如何美好、快樂、正義和人道。這樣可以使孩子們嚮往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這種嚮往會使他們思考應該擺脫什麼、應該創造些什麼以實現他們的嚮往。”
兒童文學作家們的心都是相通的,他們互相之間並不太受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限制,越是優秀的作家越是如此。因為,他們的寫作面向的對象是一直的:那就是整個人類——無論是玩耍中的兒童,還是坐在壁爐前取暖的老人。
尤安·艾肯的作品《走遍天下書為侶》作為北師大版第九冊課文以及人教版第九冊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