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主要把企業改革放在關鍵地位,對公有制基礎上實現股份制的途徑,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企業集團的組建,鄉鎮企業的發展以及計畫與市場的結合方式作了詳細的論述。
內容包括經濟改革戰略探討、企業改革——經濟改革的主線、從企業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轉變、國有資產的管理、企業集團的發展途徑、增加科技投入方式促進市場繁榮、農村工業化、計畫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結合等。
在這本書中,李源潮撰寫的內容是第五章“企業集團的發展途徑”,李克強撰寫的是第七章“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經濟改革戰略的探討 | 第二章 企業改革——經濟改革的主線 |
---|
第一節 經濟改革戰略問題的提出 | 第一節 企業改革與治理通貨膨脹的關係 |
一、經濟改革戰略研究的必要性:改革實踐提出的課題 | 一、對近年來物價上漲問題的認識 |
二、經濟改革戰略研究的現實性:對經濟改革周期性變動的思考 | 二、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來治理通貨膨脹 |
三、經濟改革戰略的含義 | 第二節 企業具有充分活力是價格放開的前提 |
第二節 經濟改革的起點模式與目標模式 | 一、正確對待戰後初期日本價格改革的經驗 |
一、起點模式的研究 | 二、企業家素質與價格改革 |
二、目標模式的研究 | 三、價格放開的環境及其與企業改革的關係 |
第三節 經濟改革的過渡模式 | 第三節 企業改革與巨觀經濟調節的關係 |
一、過渡模式的含義 | 一、巨觀經濟調節的基本方式 |
二、經濟運行機制改革的過渡模式 | 二、巨觀經濟調節手段發揮作用的條件 |
三、企業改革的過渡模式 | |
四、對過渡模式的理論概括 | |
第四節 經濟改革的利益機制 | |
一、經濟利益機制:改革的動力與阻力二、運用利益機制的主要原則 | |
第五節 經濟改革的實施問題 | |
一、經濟改革的徹底性與漸進性的統一 | |
二、總體目標的確定與階段目標的分解 | |
第三章 從企業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轉變 | 第四章 國有資產的管理 |
---|
第一節 企業承包制的過渡性質 | 第一節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 |
一、企業改革的基本任務 | 一、研究國有資產管理的意義 |
二、承包制只是傳統企業體制的一種改良 | 二、近期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
第二節 國營企業在公有制基礎上實現股份制的途徑 | 三、中期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
一、公有制的界定 | 四、長期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
二、國營企業在公有制基礎上實現股份制的六個途徑 | 第二節 國有資產管理與資源配置 |
三、多種類型的股票交易和股票市場 | 一、資源配置的中心問題——效率與公平 |
第三節本企業職工入股與股份合作制企業 | 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同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
一、關於本企業職工入股的合作經濟性質 | |
二、資產存量債權化或資產存量租賃制與股份合作經濟 | |
第四節 企業基金會與企業基金股 | |
一、企業股——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 |
二、企業基金會持股的可行性 | |
第五章 企業集團的發展途徑 | 第六章 以增加科技投入的方式促進市場繁榮 |
---|
第一節 關於企業集團的一般分析 | 第一節 解決市場疲軟問題的對策選擇 |
一、我國經濟改革中的企業結構重組 | 一、市場疲軟的結構性 |
二、資本主義經濟史上的企業重組 | 二、若干治理市場疲軟的對策的分析 |
三、企業集團是較高層次企業聯合體的特稱 | 三、啟動資金投入科技開發領域的作用 |
第二節 我國企業集團的現狀分析 | 第二節 把科技開發與解決市場疲軟問題結合起來 |
一、企業集團的概念、特徵與內部結構 | 一、重視投入科技的資金的使用 |
二、企業集團的分類 | 二、持續的市場繁榮有賴於科技開發投資的不斷增加 |
三、企業集團的產生途徑 | 三、增加科技投資,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技術結構 |
四、企業集團的經濟功能 | |
五、企業集團發展過程中的矛盾 | |
第三節 國家對企業集團的導向與政策 | |
一、對企業集團的發展導向 | |
二、關於扶持企業集團的政策建議 | |
第七章 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 | 第八章 計畫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結合 |
---|
第一節 工業化進程的新變化 | 第一節 我國經濟的非均衡性質 |
一、與農村分離的工業化進程 | 一、兩類經濟非均衡 |
二、農村工業化目標的確定 | 二、資源配置的市場方式的局限性 |
第二節 三元經濟結構的形成 | 三、資源配置的計畫方式的局限性 |
一、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特殊性 | 第二節 計畫工作的內容以及計畫與市場之間的關係 |
二、結構轉換的選擇 | 一、計畫調節與市場調節的結合 |
三、農村工業部門的成長 | 二、計畫工作的三項主要內容 |
第三節 三元經濟結構的相互關係 | 三、提高計畫配額水平的必要性 |
一、農村工業部門與農業部門的關係 | 四、市場疲軟條件下的計畫配額 |
二、農村工業部門與城市工業部門的關係 | 五、計畫與市場之間關係的動態考察 |
三、對三元經濟結構的總體性考察 | 六、間接的計畫調節與直接的計畫調節 |
第四節 協調三元經濟結構之間關係的對策選擇 | 七、兩條警戒線與間接調節、直接調節的關係 |
一、推進三元經濟結構的發展 | 結束語:改革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
二、促進三元經濟結構的協調 | |
三、協調農村工業與農業之間關係的對策 | |
四、協調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之間關係的對策 | |
創作背景
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中國理論界對改革的戰略已發生分歧。當時國務院的經濟體改組認為經濟體制改革不能拆開,而要整體過渡,也就是價格、稅收、財政的聯動改革。厲以寧認為單純的價格改革很難成功,經濟改革的突破口應該是在企業層面。該著作問世時,中國正值1988年價格闖關失敗,通貨膨脹率高達20%-30%,經濟出現混亂。在價格雙軌制下,套利、尋租和腐敗盛行,社會不滿情緒增大。1989-1991年經濟出現了負增長,落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該著作的幾位作者提出以企業改革為突破口,重點關注企業制度、國有資產所有制、工業化道路等。
1990年,中國處於意識形態領域出現嚴重迷茫與混亂的時期,“批判經濟領域的自由化”的言論一度成為輿論的主流。孟曉蘇在厲以寧導師指導下,以《試論中國經濟改革的戰略問題》為題寫碩士論文,文中主張“要明確中國經濟改革的市場取向”,駁斥了某些 “左派”文章,諸如“市場經濟等於資本主義”的奇談怪論。這篇碩士答辯通過後,1991年年初在《管理世界》上全文發表,引起了激烈爭論,招來了批判。
1991年8月,《真理的追求》雜誌發表其副總編輯個人的長篇文章《關於當前改革問題之我見》,批判“市場取向的改革”,說“市場經濟分明是要復辟資本主義”、“要把中國拖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中去”。他還針對“不要遇到問題就先問姓社姓資”的觀點,批判這是“在極力抹煞兩種改革觀的分野”。
正是在“左派”對“市場取向”觀點大加討伐的時候,厲以寧把孟曉蘇、李源潮、李克強所寫的碩士論文匯集為一本書,定名為《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於1991年8月由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
該著作由經濟學家厲以寧領銜,後面三位都是他當年的碩士生。該書收錄了三名學生當年的碩士畢業論文。孟曉蘇撰寫第一章“經濟改革戰略的探討”,李源潮撰寫第五章“企業集團的發展途徑”,李克強撰寫第七章“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其餘部分由厲以寧撰寫。
作品思想
價格自由化的失敗
在中國經濟改革初期,當時的價格自由化嘗試失敗。如果僅從理論上看,價格自由化一定會有效。市場機制其實就是價格機制,價格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市場主體根據價格傳遞的信號做出反應,調節供給與需求達到均衡。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年輕的經濟學家接觸到西方經濟學,理解了經濟運行的核心是價格,自然就會提出經濟改革就一定要放開價格。對此,後華盛頓共識中有句名言就叫getting price right,意思是理順價格關係。
但在現實中,每個國家的情況很不一樣,生搬硬套就會引發問題。比如供求關係特彆扭曲時,一旦放開,價格飛漲就會引發經濟混亂。因此,策略就非常重要,決策者要儘量減少價格放開引發的經濟、社會動盪,降低改革成本。這就不僅是價格放開的問題,而是如何放開的問題,是一次到位,還是小步快走?事實證明,休克療法不行,價格闖關也不行,最後是通過雙軌制乃至多軌制逐步過渡到價格放開。
《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一書的作者為此特彆強調兩點:第一,整體改革是不可行的,漸進性的改革會遇到阻力、摩擦,但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第二,不能通過價格放開刺激企業改革。事實上,這兩點都可以檢驗後華盛頓共識的有效性。後華盛頓共識80年代提出時,主要針對轉型經濟,其核心是迅速推動價格自由化。中國在80年代後期,的確有價格自由化的思潮。1986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改革:我們面臨的挑戰與選擇》,當時影響很大。其中就比較多地討論了價格改革問題,這其實是繼續了1984年莫乾山會議的思路。最初的價格改革思路是建立計畫內和計畫外兩套價格,用雙軌制逐漸過渡。1987年和1988年之間,雙軌制引發了一些經濟混亂,另外套利和腐敗也很多,很多人認為長痛不如短痛,於是價格闖關的思路就呼之欲出了。
1988年價格闖關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為在計畫經濟下,供求關係是高度扭曲的,真實的需求和供給之間落差很大。在短缺經濟下,供給不足,需求井噴,只要放開價格一定會飛漲。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改革引發物價暴漲、盧布狂貶,就是明證。因此在80年代,中國放開價格的時機並不成熟。只能先增加供給,縮小與需求的缺口。1988年價格闖關以失敗告終,但到四年之後的1992年,除了少數上游產業如能源外,在消費品和大多數生產資料上,價格放開並沒有引發經濟大波動。背後原因,也可以歸結到80年代推行的雙軌制。雙軌制自然有很多問題,但也有一個好處,計畫外價格放開後,企業為滿足計畫外的需求增加生產,市場對價格的影響越來越大,等到市場影響足夠大,價格放開就水到渠成了。
“克強指數”的深入解讀
幾位作者認為經濟發展關鍵在提高勞動生產率。許多國外大機構都在關注“克強指數”,該指數用工業用電量新增、鐵路貨運量新增和銀行中長期貸款新增來評估中國經濟成長,據說這是李克強主政遼寧時偏好參考的三種指標。這三個指標,都能反映產能和勞動生產率的變化,這是一個很有意思也很重要的視角。
回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最大的問題是供給不足,增加供給要靠擴大產能。企業生產不出足夠的消費品,為此必須進行企業改革,刺激生產者的積極性。對此,後華盛頓共識的基本思路是私有化。但是,中國並沒有推動大規模私有化,而是選擇了計畫外自由化的道路,國有企業在完成計畫內的指標後,可以自由支配計畫外的產品,將其投入市場獲得收入。這就是邊際改革,典型的漸進策略,企業也有動力增加生產、提高供給。
在80年代,供給增加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李克強在這本書中研究的農村工業化。改革開放以後,城市的就業壓力一直很大,所以直接讓農民進城就業並不現實。“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在農村的就地工業化首先解決了農民的就業問題,吸收了農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農村工業化促進了鄉鎮企業發展,迅速提高了工業產能。農業部門、農村工業部門、城市工業部門組成的三元經濟結構,既推動了漸進的邊際改革,最終也增加了供給。
債券市場亟待破局
《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提到金融改革,但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金融改革相對滯後,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對金融改革的了解相對欠缺,政府和學界都較為保守和謹慎。到90年代,中國出現高通脹,同時財政、銀行、外匯同時出現赤字,朱鎔基意識到金融體系有問題,尤其是財政向銀行透支,銀行被動超發貨幣。1993年後在朱鎔基的領導下政府啟動銀行改革,停止財政向銀行透支,管住了票子;加強央行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改革治理結構,促進銀行公司化;打包上市。總體而言,銀行改革比較成功。
相對來說,資本市場改革要比銀行改革滯後很多。1990年中國建立了證券交易所,但這個思路是有問題的。目前來看,更重要的是發展直接融資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
現在中國資金十分充裕,流動性充足,儲蓄率高,但是要借錢卻很難,成本很高,這就反映出金融體系的癥結。中國的金融體系是銀行主導的,資金集中在銀行,而銀行收入主要靠利差。銀行會盡力規避風險,同時也阻擋了利率改革。因為一旦利率浮動,對企業的影響不大,對銀行的威脅卻很大,甚至會波及整個金融系統。
未來金融改革的方向,應該是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用債券包括公司債和地方債吸收流動性。這是一個過去30年裡被遺漏的改革,潛力非常大,政府應儘快推動相關措施出台。
發展債券市場的思路,和增加供給解決供求失衡的思路是呼應的。現在利率市場化呼聲很高,但這既無法改造金融系統被銀行主導的局面,還會導致銀行系統陷入困境。發展債券市場,可以吸收流動性,同時促進銀行發展中間業務,轉變收入結構。最後利率市場化提上日程時,對銀行和金融系統的衝擊就比較小。
公平改革是未來突破口
《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既是對20世紀80年代改革經驗的總結,又對此後的改革有所預期。厲以寧有個預測,認為只要企業改革成功,中國經濟將迎來繁榮期。事實上,中國20世紀90年代在朱鎔基的領導下的確艱難而大膽地完成了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這對於建立市場經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此外還有財政體制、稅收、金融、流通領域的改革,這些改革奠定了市場經濟的基礎,創造了改革紅利,因此導致了90年代的高增長。這證明只要戰略、政策得當,中國就能找到快速發展的軌道。
作品評價
學者、北大經濟學博士
孟曉蘇:這本書成書於各種社會思潮風雲激盪的年代,“批判經濟領域的自由化一度成為輿論的主流”,在當時社會思潮混亂的環境下,四位作者立場鮮明地指出了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並對改革的具體戰略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思考。
版本信息
書名 | ISBN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 | 9787800364891 | | 經濟日報出版社 | 1991年8月 |
The Strategic Choice for China’s Prosperity | | 厲以寧、孟曉蘇、李源潮、李克強 | 新加坡South Ocean Publishing House | 2018年12月 |
《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 | 97878025748777 | | 經濟日報出版社 | 2015年10月 |
作者簡介
厲以寧,男,1930年11月22日生,江蘇省儀征市人。經濟學家,詩人,批評家。經濟上在對中國以及其他許多國家經濟運行的實踐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發展了非均衡經濟理論,並運用這一理論解釋了中國的經濟運行;在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國經濟,人稱“厲股份”。
孟曉蘇,男,1949年12月出生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教授。1992年進入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任公司總經理、董事長、黨委書記、中房集團總裁、中房集團理事長;他是中國企業聯合會和中國企業家協會執行副會長、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企業投資協會副會長。
李源潮,男,1950年11月生,江蘇漣水人,197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11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李克強,男,漢族,1955年7月生,安徽定遠人,1974年3月參加工作,197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大學法律系和經濟學院經濟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法學學士、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