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法治:30篇影響中國法治進程的法學論

走向法治:30篇影響中國法治進程的法學論

《走向法治:30篇影響中國法治進程的法學論文》收錄了推動改革開放30年中國法治進程的30篇重要法學論著,是先由出版社組織有關法學專家經過多次遴選,並通過網路等多種形式廣泛徵集,形成建議名單,再交編委會充分醞釀吸收各方面的意見與建議後產生的。文章按照出版時間為序排列,以編年史的形式反應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法治征程中不同歷史時期法治熱點、焦點問題,這些文章都是當時該領域的頂尖論述與集大成者,在法治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這些文章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下民眾對法治發展的認知程度與期待,代表了法學界的普適觀點,代表了法治發展進程的航向。當然,30篇文章是不足以囊括改革開放30年法治跨越發展的全貌,它們只是浩瀚廣袤的法治星空中的幾顆璀璨奪目的啟明星,然而放射出恆久不息的光芒照耀著茫茫的法治長途,折射出時代的印記與法治發展的脈絡,從而使後來者從法學大師們的心路歷程中探微中國特色法治發展規律。

全書集結了著名的法學理論家、教育家、實踐家的力作,正是因為他們的集成合力方能形成推動中國法治進程的法治發展共同體,不斷夯實社會主義法治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這些勁作給讀者打開海闊天空法學天地的一扇窗,展示了改革開放30年社會主義法治大發展大繁榮的圖景。

書中有些作者早已離我們遠去了,但他們的求真務實精神永遠是法治征途上不朽的精神豐碑,將不斷激勵著後來者奮勇前行,去開闢法治發展新境界。

基本介紹

  • 書名:走向法治:30篇影響中國法治進程的法學論
  • 出版社:湘潭大學出版社
  • 頁數:361頁
  • 開本:16開
  • 定價:42.00元
  • 作者:王仲方 卓翔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1128073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走向法治:30篇影響中國法治進程的法學論文》由湘潭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王仲方,1921年1月生於安徽省蕪湖市。1937年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抗日軍政大學、澤東青幹校、延安民族學院教員,華北局社會部科長。解放後,任公安部辦公廳秘書處處長、羅瑞卿部長政治秘書、辦公廳副主任。青海省委常委兼省委秘書長,省委政法領導小組組長。“文革”中受林彪集團迫害,被關進監獄五年多。“四人幫”垮台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兼法學研究所所長,中央窟傳部辦公廳主任,國家對外文委剮主任,中國法學會會長。中共十三大代表,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公安部諮詢委員會委員。
卓翔,1973年生,福建福州人。先後獲華東政法學院法學學士、華僑大學經濟法學碩士、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博士、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政治學博士後。歷任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書記員、助理審判員;中華全聞歸國華僑聯合會權益保障部政策法規處主任科員、信訪處主任科員;中共河北省張家口市委研究室副主任;中共北京市崇文區委政法委書記助理;湖南省湘潭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調研員。

圖書目錄

法治和人治的根本對立/李步雲
應儘快頒布施行民事訴訟法/楊榮新
關於法制建設中的幾個理論問題/陶希晉
關於經濟法的幾個理論問題/佟柔
一個必須認真研究、探索的問題——關於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張友漁
論我國的區際法律衝突問題——我國國際私法研究中的一個新課題/韓德培
從義務本位到權利本位是法的發展規律/張文顯
人權主體之爭引出的幾個理論問題/徐顯明
論法與利益之關係/孫國華
為了維護法制統一,應制定立法法/羅豪才
對抗制與中國法官/賀衛方
我國十五年來刑事立法的回顧與前瞻/高銘暄
依法行政論綱/應松年
學科建設與犯罪學的完善/王牧
制定中國物權法的若干問題/梁慧星
刑事責任的若干問題/馬克昌
論法的價值/卓澤淵
統一契約法制訂中的若干疑難問題探討/王利明
論刑事訴訟法律觀的轉變/樊崇義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司法權力?/信春鷹
法的移植與法的本土化/何勤華
中國民法典制訂的巨觀思考/江平
WT0與中國的法治建設/曹建明
法院、法官與司法改革/肖揚
商事通則:超越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王保樹
綜論獨樹一幟的中華法文化/張晉藩
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研究/陳興良
服務型政府呼喚公法轉型——論通過公法變革最佳化公共服務/袁曙宏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王勝俊
加強行政程式建設推進政府管理創新/周強

文摘

法治和人治的根本對立
李步雲
作者簡介:李步雲,1933年生,湖南婁底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湖南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
簡評:本文原發表於《現代法學》1981年第2期。作者以不同歷史時期法治與人治的根本對立為考察對象,深入分析了它們之間爭論的具體內容及社會意義,認為法治與人治是一種社會實踐,與一個國家實行的何種政治法律制度相關,兩者是相對立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同時,法治也經歷了由地主階級法治、資本主義法治到社會主義法治的演變過程。最後文章還對文革時期產生的一種否認法治、主張人治的思潮進行了批判,這無疑堅定了當時民眾對法治的希望與信心,為日後社會法治觀念的深入起到了指引作用。
在當前法治與人治問題的討論中,有的同志提出,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單純的法治,也沒有過單純的人治,任何統治階級總是把法治與人治結合起來;有的同志甚至作了一個形象比喻:法是武器,人是戰士,法治與人治的關係,好比武器同戰士的關係,因而得出結論:社會主義時期,我們既要實行法治,也要實行人治,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顯然,這是把“法治”同“法”、“法的作用”,把“人治”同“人”、“人的作用”這樣一些不同的概念完全混為一談了。
事實是,法治也好,人治也好,都有自身確定的含義,決不是可以簡單地用“法”與“人”、“法的作用”和“人的作用”這樣一些概念所替代的。它們不僅是一種理論,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而且也是一種社會實踐,同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治法律制度密切相關。法治與人治是相對立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它們之間的激烈論爭,往往出現在社會發展的轉變關頭。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法治的主張,總是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進步性;人治的主張則總是具有一定的反動性或落後性,兩者是不能結合的。歷史上,有過地主階級的法治、資產階級的法治和社會主義的法治。

序言

當“依法治國”在今天已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時候,當法治的力量逐漸改變我們生活的時候,回眸改革開放30年來的法治進程,不禁讓人心生感慨。在今天人們滿懷信心,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向富強、民主、文明的和諧社會邁進的時刻,回首我們曾經的足跡,才能更加正確地指引我們法治前行的方向。
編寫這本書的創意萌生於湘潭大學出版社建社一周年的座談會,章育良社長請我對出版選題提建議,我認為恰逢改革開放30周年在即,可圍繞時政編寫一本反映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法治進程的書。育良兄獨具慧眼迅速應允並請我主持編寫。面對這么大的選題,我是有自知之明的,無論如何是不可能獨自駕馭統編的。於是,我建議出版社聘請德高望重的法學大師一起來編寫本書,有幸邀請到我國法學界的幾位泰斗名家聯袂編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