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赫舍里姓
- 拼音:hè se lǐ
- 注音:ㄏㄜˋㄙㄜㄌㄧˇ
- 遷徙分布:劉家河蛟羊峪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歷史名人,赫舍里·碩色,赫舍里氏,赫舍里氏,赫舍里·索尼,赫舍里·希福,赫舍里·索額圖,赫舍里·噶布喇,赫舍里氏,赫舍里·定壽,赫舍里·賽沖阿,赫舍里·窪爾達,
基本介紹
赫舍里[赫舍里、赫舍裏、赫舍里、赫舍哩、何舍裏、賀舍裏、紇石烈,讀音作hè se lǐ(ㄏㄜˋㄙㄜㄌㄧˇ),滿語為Heseri Hala]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滿族,出自唐朝時期女真族紇石列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赫舍里氏,又作紇石烈氏、赫舍哩氏、何舍里氏、賀舍里氏,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唐朝末期,赫舍里氏為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當時稱紇石列氏。到金國時期,稱女真紇石烈部,以部族名稱為姓氏。赫舍里氏始祖為女真族紇石列部族人(紇石烈部、赫舍里部),取部落名為氏,世居都英額(今遼寧清原英額門)、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輝發河上游)、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黑龍江色欽(今黑龍江虎林)及穆理哈(今黑龍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黑龍江塔散堡)等地區。
滿清開國初期,其先祖赫舍里·碩色、赫舍里·希福兄弟率部歸附後金政權,佟·努爾哈赤大喜過望,將其部劃歸隸屬於正黃旗滿洲。赫舍里·碩色本人就十分精通滿、漢、蒙文字,北賜封“巴克什”封號,即“有文化的人”。其子赫舍里·索尼亦精通滿、蒙、漢、朝鮮、錫伯、藏、維吾爾等諸般文字,文學水平更佳,亦封“巴克什”封號,且作戰英勇,遂由頭等侍衛之職歷著般戰功,最終受清世祖章皇帝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之遺托,成為清康熙一朝之初顧命輔政大臣的首輔,授一等公爵,諡號為“文忠”。赫舍里氏家族由此榮耀發達,權傾天下。赫舍里索尼的墓在清昭陵左掖,即今遼寧省瀋陽市城北郊。清昭陵因為坐落在瀋陽市北端,故又稱北陵,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和清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
赫舍里氏的後裔家族龐大,在清末光緒初年,分改為漢字單姓為何氏、赫氏、賀氏、高氏、康氏等,在清末民初,又有改漢字單姓為張氏、蘆氏、索氏、英氏等。
第二個淵源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族赫舍哩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赫舍哩氏,源出南匈奴,世居漠北地區(今蒙古高原中部)。宋、元時期,赫舍哩部歸附蒙古,融合於蒙古民族中,以部為氏,主要遊牧今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盟之西烏珠穆沁草原。明朝後期,赫舍哩部遷牧於庫昆地區(今遼寧阜新北大河流域),後金政權建立以後,到後金大汗愛新覺羅·皇太極將其編入滿洲蒙古八旗。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赫舍里氏多冠漢姓為賀氏、何氏、赫氏、和氏等。
遷徙分布
滿族赫舍里氏先居於遼寧丹東鳳城邊門赫家村,駐防滿清大本營,後散居在鳳城的楊木鄉、紅旗鎮、劉家河蛟羊峪、賽馬赫家窯村、藍旗鄉老虎洞、雞冠山鎮袁家溝、岫巖楊溝鄉赫家堡、朝陽、寬甸長甸、振安區等地。清朝同治年間,有兩支遷居至今黑龍江省雙城縣。
郡望堂號
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
盛 京:公元1625~1644為後金都城,即今遼寧省瀋陽市。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王朝曾置瀋陽中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後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農曆3月,佟·努爾哈赤占瀋陽,農曆4月,由興京遷都遼陽,是為東京。後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又自遼陽遷都瀋陽。後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佟·努爾哈赤逝世,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即位於此,擴建瀋陽城並營建宮殿。後金天聰八年改瀋陽為盛京。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盛京改為留都。陸續設戶、禮、兵、刑、工五部,各部設侍郎,置內大臣為總管,留守盛京。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改內大臣為鎮守昂邦章京。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改鎮守昂邦章京為鎮守遼東等處地方將軍。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改稱鎮守奉天等處地方將軍。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罷奉天將軍,改設巡撫。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陳後廢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一帶,唐朝時期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位於江蘇溧陽旁邊,緊靠長江。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一是治所以郯(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公元前414年)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二是東晉朝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三是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齊 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屬淄博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隋、唐兩朝改為青州北海郡。
陳 郡:秦朝時期置郡。西漢朝初期改為淮陽國。東漢章和二年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漢獻帝時改回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太康縣、西華縣、商水縣、淮陽縣、鄲城縣、柘城縣一帶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將其管轄區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華、商水、淮陽、鄲城、柘城等五、六個縣的範圍之內,其中的太康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稱陽夏縣。隋朝開皇初年廢黜,隋、唐兩朝時期皆改為陳州淮陽郡。
廬江郡:秦朝時期為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漢朝時期名為舒。隋朝初皇年間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廬江),其時轄地在今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堂號
渤海堂:以郡立堂。
德遠堂:遼陽赫舍里氏堂號。
家譜文獻
赫舍哩氏宗譜書,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
遼寧鳳城赫氏家譜三卷,(清)文林、文綽纂,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石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遼寧省丹東市鳳城縣檔案館。
遼東赫舍里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初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
遼陽澗溪溝赫舍哩氏康族世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博物館。
字輩排行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甘南縣(由遼陽燈塔遷至)(赫氏)字輩:“光世天文志、國德永宏忠、廣義慶廉里、萬福殿朝臣”。
遼寧北票赫舍里氏(赫氏)字輩:“子玄大廷雲玉耀連”。
遼寧、吉林滿族赫舍里氏(赫氏)字輩:“德承吉林貴崇榮英明景會樂輔清忠良維國安全志世守純貞保泰平”。
遼寧遼陽赫舍哩氏(卡宜奇郎康氏)字輩:“文玉尚榮恩桂延昌爾基之會兆民稔格家箴萬世葆純國粹”。
黑龍江哈爾濱、肇源、七台河、訥河、吉林九台赫舍里氏(赫氏)字輩:“德承吉林貴崇榮,英明景會樂輔清;忠良維國安全志,世守純貞保泰平”。
遼陽胡家窩棚赫舍里氏家族(烏海公)排字:“海圗受賀永, 布慶吉昌新;承世安先福,興源裕德恩;萬年功寳守,溥泰義勲深”。
歷史名人
赫舍里·碩色
(生卒年待考),滿族,赫舍里·穆瑚祿都督第七子,赫舍里·特赫納之孫;世居都英額塔散堡,再遷哈達,滿州正黃旗人。著名後金大臣,滿族赫舍里氏先祖之一。
赫舍里氏
(公元1653~1674年),女,滿族,赫舍里·索尼孫女,赫舍里·噶布拉之女;世居都英額塔散堡,再遷哈達,滿洲正黃旗人。著名清朝康熙孝誠仁皇后。清康熙孝誠仁皇后,為清朝康熙大帝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生於清順治十年十月初七日,是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其父為領侍衛內大臣喀布拉。
赫舍里氏
(公元?~1696年待考),女,滿族,赫舍里·索尼孫女,赫舍里·噶布拉之女,孝誠仁皇后之妹;世居都英額塔散堡,再遷哈達,滿洲正黃旗人。著名清朝康熙平妃。清康熙平妃為清孝誠仁皇后之妹,也是康熙大帝的妻妹。待年宮中,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赫舍里氏生皇子愛新覺羅·胤譏,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農曆6月20日病逝,當月追封為平妃。
赫舍里·索尼
(公元?~1667年待考),滿族,赫舍里·碩色之子;滿洲正黃旗人。著名清朝輔政大臣,一等公爵,滿族赫舍里氏先祖之一。
赫舍里·希福
(公元?~1662年待考),滿族;赫舍里·碩色之弟,赫舍里·索尼之叔;世居都英額,再遷哈達,滿洲正黃旗人。著名清朝大臣,滿族赫舍里氏先祖之一。
赫舍里·索額圖
(公元?~1703年待考),滿族,赫舍里·索尼之子;滿洲正黃旗人。著名清朝大臣。輔政大臣,清康熙大帝孝誠仁皇后的叔父。
赫舍里·噶布喇
(公元年待考),滿族,赫舍里·索尼之子;滿洲正黃旗人。著名清朝侍衛內大臣。康熙大帝孝誠仁皇后之父。清孝誠仁皇后駕崩後,康熙大帝授赫舍里·噶布喇為一等公爵,世襲。
赫舍里氏
(公元1808~1860年),女,滿族;滿洲正黃旗人。著名清朝道光皇帝常妃。常妃,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農曆11月15日巳時生。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賜號為常貴人。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農曆1月,清文宗晉尊為皇考常嬪。
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農曆3月,行冊尊禮。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農曆8月23日受英法聯軍驚嚇,卒於圓明園綺春園,農曆9月23日暫安於田村殯宮,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農曆10月,清穆宗追晉為皇祖常妃。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農曆9月2日葬入慕東陵。
赫舍里·定壽
(公元?~1731年待考),滿族;滿洲正黃旗人。著名清朝將領。赫舍里·定壽初襲三等阿達哈哈番世職,授三等侍衛。累遷正黃旗蒙古副都統。
赫舍里·賽沖阿
(公元?~1826年待考),滿族;滿洲正黃旗人。著名清朝將領、御前大臣。
赫舍里·窪爾達
(公元年待考),滿族;滿洲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將領。今遼寧丹東赫氏始祖,曾任漢都將軍,由京城拔駐丹東鳳凰城,隸屬於正白旗滿洲。赫舍哩·窪爾達的後裔族人今主要分布在遼寧省丹東市鳳凰城一帶,多取漢字單姓為赫氏、賀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