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區(赫山)

赫山區

赫山一般指本詞條

赫山區,隸屬於湖南省益陽市,位於湘中偏北,地處洞庭湖畔,東鄰湘陰、望城,南界寧鄉,西接桃江,北臨資水。區境西南為雪峰山余脈,最高點碧雲峰海拔502米;中部地面起伏平緩,丘崗與平原相間;東北部為濱湖平原,平坦開闊,耕地連片,土壤肥沃,為全區主要農產品基地。區域總面積1285平方公里(不含高新區),轄12個鄉鎮4個街道及1個工業園。

2015年,赫山區現轄筆架山鄉,歐江岔、新市渡、泉交河、八字哨、蘭溪、岳家橋、衡龍橋、泥江口、滄水鋪、謝林港10個鎮,赫山、桃花侖、金銀山、會龍山、魚形山、朝陽6個街道。

赫山區是益陽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石長鐵路、洛湛鐵路在此交匯;資水經洞庭湖口與長沙直接相通,內河四季通航。赫山名人有晚清中興名臣胡林翼、人民作家周立波等。2013年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被評為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區)、全省糧食生產標兵縣、省級藥品安全示範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赫山區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 湖南省 益陽市
  • 下轄地區:10個鄉鎮6個街道
  • 政府駐地:洪家村社區
  • 電話區號:0737
  • 郵政區碼:413002
  • 地理位置:湖南省中部偏北
  • 面積:1278平方公里
  • 人口:92萬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
  • 著名景點:洞庭湖
  • 機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常德桃花源機場
  • 火車站:益陽站
  • 車牌代碼:湘H
  • 拼音:Heshan Qu
  • 行政代碼:430903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魚類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交通,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地方曲藝,旅遊資源,地方名人,

歷史沿革

赫山區因區內有聞名的“赫山廟”而得名,成立於1994年4月7日。
益陽縣(赫山區前身)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在此生活。新石器時代,先民在洞庭湖濱、資水沿岸依崗面水,聚群而居。青銅器時代,村落漸趨密集,先民用石、木器具農耕,農牧業開始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益陽屬楚,為楚國屯兵儲糧據點。
秦統一六國後,置益陽縣。因地處益水(今資水)之北而得名。建縣初,行政區域面積約2.18萬平方公里。縣治設於資水北岸白馬山。
西漢初年,農業生產逐漸開發,貫通東西的古驛道開始形成。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大中大夫陸賈從京都長安出使南越,途經益陽,住資水南岸鐵鋪嶺南山(為紀念陸賈,此山後名陸賈山)。“文景之治”出現繁榮景象。
赫山區赫山區
三國時期,益陽為兵家所必爭,先後為蜀、吳屬地,今有諸葛井、魯肅堤、馬良湖、甘寧壘等遺址。孫權欲取荊州,派魯肅領兵拒關羽於益陽,兩軍對峙資水,關羽單刀赴會於大渡口。
西晉、南北朝時期,巴蜀流民徙入荊湘,縣境人口日增。東晉寧康元年(373),佛教傳入,南派領袖惠遠禪師分別在青秀山、會龍山修建清修寺和寶泉寺(明代更名棲霞寺)。道教始傳,道徒駐浮邱山修道。
唐朝推行均田令,縣境經濟逐漸恢復。“貞觀之治”時,經濟繁榮,稻穀、麻、茶葉及竹木生產聞名海內。佛教盛行,朝廷派大將尉遲敬德來縣修建龍牙寺和龍安寺,寺廟發展到24處,有佛教徒1600餘人,清修寺、白鹿寺、廣法寺、西峰寺為益陽“四大叢林”。荊南節度使裴休(後為宰相)曾講學於白鹿寺。邑人高僧齊己,為晚唐著名詩人,有822首詩作傳世。
宋代,今羊舞嶺、珠波塘、石筍一帶瓷窯業興起,縣治成為湘西北竹木及副產品的主要集散地。文化繁榮,始建學宮於縣治,創南軒講塾於青秀山,理學大師朱熹、宰相李綱、名士蘇軾等,或來講塾講學,廣授生徒;或來清修寺、白鹿寺等地攬勝,吟詩作賦。南宋時,封建壓迫加劇,洞庭湖區以鐘相為首舉行農民起義。建炎三年(1129),起義軍攻克益陽縣治,殺守令袁顯。
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挽圍河皮、油麻等12個小垸,湖區築堤圍垸自此開始。元貞元年(1295),益陽縣民有萬戶,升格為州。元末,連年征戰殺戮,水災為患,州境人口劇減,土地荒蕪。
明洪武十四年(1368),益陽降州為縣。洪武至永樂年間,江西吉安、吉水等地來縣移民落戶的達271族,時稱“洪武落業”。明代中葉,城鎮分布和行政區劃大體定型,全縣分設23廂里。嘉靖三十年(1551),知縣劉激創建龍洲書院於縣治南岸龜台山,興辦蘭溪等20多所社學,並拓縣治故址修築城牆,縣城初具規模。萬曆十年(1582),蘭溪、泉交河、滄水鋪發展為農村工商集市。明代末期,縣境連遭水、旱、疫災,人口減少,社會衰退。
清代,全縣行政區域面積約3180平方公里,仍設23廂里。“康乾盛世”,朝廷獎勵農耕,耕地擴大到84萬多畝。湖區始種雙季稻,稻穀產量迅速增長。嘉慶年間,縣境已為“生齒滋盛”、“地辟人稠”之區,稻穀、魚、豬、竹木自給有餘,正常年景外銷稻穀10—20萬石。嘉慶以後,清廷腐敗,地主階級趁機兼併土地,佃農受到極其苛重的剝削,階級和民族矛盾激化。
清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流入,社會衰退。鹹豐二年(1852),太平軍攻克縣城,將益陽縣改名“得勝縣”。後“紅巾軍”、“紅黑會”、“哥老會”,等相繼起事,但均遭官府鎮壓。
清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覆滅,縣內擁戴共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
民國元年(1912),國民黨益陽分支部成立,次年,被湖南督軍湯薌銘下令解散。之後軍閥混戰,縣境成為拉據地帶,政局不穩,經濟衰退。
赫山區赫山區
1924年6月,夏曦、歐陽笛漁、歐陽澤等地下黨員在蘭溪全家堤建立湖南省第一個中共農村支部。1926年10月,中共益陽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
民國中期,先後修建長(沙)常(德)公路益陽段和益(陽)沅(江)簡易公路。民國19年,湖南省政府列益陽為一等縣。
1949年8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49軍146師進駐縣城,益陽和平解放,8月18日,中共益陽縣委員會、縣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國成立後,全縣撤銷鄉、保行政建制,設12個區,315個鄉,成立區、鄉人民政府。
1958年,開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全縣建立13個人民公社。
1968年3月,縣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9年,設立縣人大和縣政協,撤銷各級革命委員會和人民公社,設縣、鄉(鎮)人民政府。
1994年,隨著益陽地區改建為益陽市,文明古老的益陽縣改設為益陽市赫山區。1994年4月7日,國務院批准:(1)銷益陽地區、益陽市和益陽縣,設立益陽市(地級)。(2)益陽市新設資陽區和赫山區。資陽區轄原益陽市的汽車路、大碼頭、城內、大水坪4個街道辦事處和新橋河、迎豐橋兩個鎮及長春、香鋪侖、李昌港、過鹿坪、楊林坳5個鄉,原益陽縣的沙頭鎮、茈湖口鎮、張家塞鄉,區人民政府駐原益陽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大碼頭街道辦事處。赫山區轄原益陽市的黃泥湖、金花湖兩個鄉和桃花侖、會龍山兩個街道辦事處,原益陽縣的赫山、衡龍橋、滄水鋪、歐江岔、泉交河、蘭溪、八字哨、泥江口、新市渡、謝林港10個鎮和提卡子、岳家橋、大泉、樊家廟、白石塘、槐奇嶺、珠波塘、上湖、牌口、張家塘、羊舞嶺、羊角、石筍、筆架山、濘湖、爛泥湖、千家洲、天成垸、鄧石橋19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原益陽縣人民政府所在地赫山鎮。
赫山區赫山區
1994年4月7日,國務院批覆(國函[1994]17號)同意撤銷益陽地區、益陽市和益陽縣,設立地級益陽市和資陽區、赫山區。赫山區轄原縣級益陽市的黃泥湖、金花湖兩個鄉和桃花侖、會龍山兩個街道,原益陽縣的赫山、衡龍橋、滄水鋪、歐江岔、泉交河、蘭溪、八字哨、泥江口、新市渡、謝林港10個鎮和提卡子、岳家橋、大泉、樊家廟、白石塘、槐奇嶺、珠波塘、上湖、牌口、張家塘、羊舞嶺、羊角、石筍、筆架山、濘湖、爛泥湖、千家洲、天成垸、鄧石橋19個鄉,區政府駐原益陽縣政府所在地赫山鎮。原益陽縣的沙頭鎮、茈湖口鎮、張家塞鄉劃歸資陽區管轄。
1995年,撤銷赫山鎮設立赫山街道,撤銷金花湖鄉設立金銀山街道,以鄧石橋鄉、黃泥湖鄉、羊舞嶺鄉、赫山鎮部分區域設立朝陽街道;槐奇嶺鄉併入衡龍橋鎮,鳳凰湖農場併入八字哨鎮,爛泥湖鄉、濘湖鄉併入泉交河鎮,上湖鄉併入歐江岔鎮,珠波塘鄉併入滄水鋪鎮,鄧石橋鄉併入謝林港鎮,張家塘鄉併入筆架山鄉;堤卡子、岳家橋、大泉三鄉合併設立岳家橋鎮,羊舞嶺、天成嶺兩鄉合併設立龍光橋鎮。
1996年,赫山區面積1303.2平方千米,人口約87.4萬人。轄5個街道、11個鎮、8個鄉:會龍山街道、金銀山街道、桃花侖街道、朝陽街道、赫山街道、龍光橋鎮、蘭溪鎮、八字哨鎮、滄水鋪鎮、岳家橋鎮、泥江口鎮、歐江岔鎮、泉交河鎮、謝林港鎮、新市渡鎮、衡龍橋鎮、千家洲鄉、白石塘鄉、石筍鄉、羊角鄉、筆架山鄉、黃泥湖鄉、牌口鄉、樊家廟鄉。區府駐赫山廟。
2000年,赫山區轄5個街道、11個鎮、8個鄉。
2004年,赫山區轄5個街道、11個鎮、9個鄉。
2005年,赫山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將羊角鄉、千家洲鄉和蘭溪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新的蘭溪鎮,鎮人民政府駐河邊路;將石筍鄉和龍光橋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新的龍光橋鎮,鎮人民政府駐龍光橋(原龍光橋鎮人民政府駐地);將白石塘鄉和衡龍橋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新的衡龍橋鎮,並將岳家橋鎮的青竹塘村劃歸新的衡龍橋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衡龍橋(原衡龍橋鎮人民政府駐地);將樊家廟鄉和泥江口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新的泥江口鎮,鎮人民政府駐泥江口(原泥江口鎮人民政府駐地);將鳳凰湖鄉和筆架山鄉成建制合併,設立新的筆架山鄉,鄉人民政府駐張家塘;將黃泥湖鄉與會龍橋街道辦事處合併,設立新的會龍山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會龍山(原會龍山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地)。
2015年,根據益陽市赫山區鄉鎮區劃調整方案,牌口鄉、歐江岔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歐江岔鎮龍光橋鎮赫山街道成建制合併設立赫山街道。筆架山鄉,泉交河、八字哨、蘭溪、岳家橋、衡龍橋、泥江口、滄水鋪、謝林港、新市渡9個鎮的行政區域和鄉鎮人民政府駐地不作調整。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赫山區在其中。

行政區劃

2005年後,赫山區轄共轄12個鄉鎮、4個街道和一個工業園:
2015年,根據益陽市赫山區鄉鎮區劃調整方案,益陽市赫山區共減少2個鄉級建制,現轄筆架山鄉,歐江岔、新市渡、泉交河、八字哨、蘭溪、岳家橋、衡龍橋、泥江口、滄水鋪、謝林港10個鎮,赫山、桃花侖、金銀山、會龍山、魚形山、朝陽6個街道,總面積1278平方千米,總人口92萬人,區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洪家村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

赫山區,位於湖南省中部偏北,地居洞庭湖西緣和資水尾閭,地理坐標為:北緯28°16′至28°53′,東經112°11′至112°43′。東鄰湘陰、望城兩縣,南界寧鄉縣,西接桃江縣,北望資陽區。
赫山區

地形地貌

赫山區位於雪峰山隆起與洞庭湖凹陷交接處,西南山丘起伏,東北江湖交錯。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呈三級階梯狀傾斜遞降,地面高程大部分在海拔100米以下,區境以平原為主,山、丘、崗地貌齊全,具有“一分丘山兩分崗,五分平原兩水鄉”的特點。最高點為滄水鋪鎮南部之碧雲峰,海拔502米,赫山區地勢比降為1.3%。雪峰山余脈在區境西南部402平方公里範圍內呈鉗形集結,突起為高埠,地勢起伏較大,切割深度50—150米,有18座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峰;中部地面起伏平緩,丘崗與平原相間並列,地表切割微弱;東北部為濱湖平原,平坦開闊,耕地連片,河湖廣布。
赫山區赫山區

氣候

赫山區屬於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性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熱豐富,雨量充沛,盛夏較熱,冬季較冷,春暖遲,秋季短,夏季多偏南風,其它季節偏北為主導風向,氣溫年較差大,日較差小,地區差異明顯。年平均氣溫16.9℃,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9℃,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4.5℃,氣溫年較差24.5℃,高於同緯度地區;日較差年平均7.3℃,低於同緯度地區,尤以夏季晝夜溫差小。年無霜期272天。年日照1553.7小時,太陽輻射總量103.73千卡/小時。年雨量1432.8毫米(mm),降水時空分布於4—8月,這段時間雨水集中,年平均雨量844.5毫米,占全年雨量的58.9%。年平均相對濕度85%,乾燥度0.71,2—5月為濕季,7—9月為乾季,10—1月及6月為過渡季節。

水文

區境水系發達,有長度5公里以上河流40條。多數自南或西南流向北及東北,呈樹枝狀分布,分屬於資水、湘水及洞庭湖三大水系。區內流域總面積1363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5條。
區內湖泊主要是17個內湖,即防洪大堤垸內呈封閉狀態的湖泊。東爛泥湖,原名來儀湖,為區內第一大內湖。鹿角湖。又名陸家湖、六甲湖,是當時圍墾鳳凰湖後益陽縣內第二大內湖。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土地總面積120321.66公頃。其中耕地占37%,園地占3.4%,林地占25%,城鎮用地占8.6%,交通用地占2%,水域面積占18%,未利用地占6%。

水資源

赫山區水資源總量333.28億立方米,由大氣降水、過境客水和地下水三個部分組成。其中赫山區多年平均年降水總量17.5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過境客水總量228.62億立方米,地下水總儲量87.12億立方米。水能總蘊藏量15346千瓦,可開發量5722千瓦。

植物資源

赫山區植物資源種類豐富,共有1530種,其中木本植物858種,竹類植物44種,藤本植物82種,草本植物546種(具有經濟價值的水生植物29種),主要包括各種食用、藥用、單寧、澱粉、油料、芳香油料、觀賞類等植物。赫山區植被類型主要有:常綠櫟類林,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次生混交林,以馬尾松、杉木為主的針葉林,以毛竹、水竹、黃桿竹、桂竹、苦竹為主的竹林,以水杉、楓楊為主的防護林,以油茶、果園為主的經濟林,灌叢,草甸、沼澤,水生植被等十個類型。當中屬竹林資源最豐富,總面積19萬畝,立竹蓄積2580萬根,資源蓄積量位居全省第五。
赫山區赫山區

魚類資源

赫山區可利用水面93880畝,赫山區水產品年產量達16000噸,主要的養殖品種有:青、草、鰱、鱅、鯉、鯽、鯿、鱖、工程鯽、鯰、烏鱧、鱔、鰍、蟹、蛙、鱉、珍珠等。

礦產資源

區內主要礦產有十多種,具有工業開採價值的有錳、砂金、釩、石煤、石灰岩等。
黑色金屬礦產
赤鐵礦 分布於樊家廟鄉牛軛灣、七里村至四方山等地,屬寧鄉武鮞狀赤鐵礦,賦存於上泥盆統錫礦山組地層中,一般見礦2層,地質遠景儲量922萬噸。
褐鐵礦 屬淋濾型低硫低磷酸性富礦石,系黃鐵礦礦床經風化淋濾所形成。礦石含Tfe52.46%,地質遠景儲量150萬噸。
錳礦 為海相沉積型,屬下震旦統湘潭式錳礦。主要分布於泥江口鎮等地。礦石類型有碳酸錳和氧化錳兩種。地質遠景儲量13萬噸。
赫山區赫山區
釩礦 集中礦區在石筍、新市渡等地,賦存於下賽武統底部牛蹄塘組。
固體可燃性礦產
煙煤 呈長條狀分布於鸞鳳山、岳家橋、翠波港至衡龍橋一帶。衡龍橋煤礦區遠景儲量416.7萬噸,煤質含硫量較高,灰溶濃度高,含焦油率低。
柴煤 分布於樊家廟牛軛灣一帶,遠景儲量235.8萬噸。
石煤(石墨化煤) 分布於區西部及西南部石筍、新市渡、泥江口、樊家廟等鄉鎮。泥江口現為集中開採區,辦有省屬石煤綜合利用試驗廠。遠景儲量9億噸。
貴重金屬礦產
金 分布於謝林港、赫山鎮、龍光橋、石筍、滄水鋪、新市渡、樊家廟等地。
銅 滄水鋪鎮百羊莊為已知銅礦點,以黃銅礦為主。
光學及化工原料
黃鐵礦 分布於石筍栗山,新市渡南壩、楊家村等地,地質遠景儲量800萬噸。
石灰岩 於石筍、新市渡南壩、泥江口、鸞鳳山等地呈弧形帶狀分布。遠景儲量為2.5億噸。
非金屬礦產
有水泥、玻璃、陶瓷原料,建築材料,大理岩、褚石(西土)等大量非金屬礦產。

人口民族

2000年,赫山區總人口831114人,各鄉鎮人口:赫山街道60148、 桃花侖街道 50132 、金銀山街道 41652 、會龍山街道 31316、朝陽街道31042、蘭溪鎮33309、八字哨鎮28319、 龍光橋鎮 63900 、泉交河鎮 44518、 歐江岔 鎮 37724 、滄水鋪鎮 46009、 衡龍橋鎮 44480 、岳家橋鎮47318 、泥江口鎮31053 、謝林港鎮 32022 、新市渡鎮 21356 、千家洲鄉27361 、羊角鄉19934、 牌口鄉 23002 、筆架山鄉 27427 、白石塘鄉23908、樊家廟鄉24696、石筍鄉21293、黃泥湖鄉19195。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赫山區赫山區
2013年,赫山區總人口82.4萬,其中農業人口56.6萬。

交通

國道319線和省道308線穿境而過,石(門)長(沙)鐵路與洛(陽)湛(江)鐵路在此交匯。長(沙)常(德)高速公路將赫山與長沙黃花機場連為一體,相距僅1小時車程。水路沿資江達洞庭湖,外通長江,內聯湘、沅、澧水,可航運1000噸級貨輪。

經濟

2010年,赫山區生產總值142.3億元,增長1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6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63.0億元,增長24.4%;第三產業增加值53.7億元,增長9.9%。在赫山區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9.0:40.4:40.6調整為18.0:44.3:37.7。
2011年,赫山區完成生產總值172.7億元,增長13.5 %,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8.6億元、78.5億元和65.6億元,增長4%、21.5%和10%,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18:44.2:37.8調整為16.6:45.4:38。
2012年赫山區生產總值206.4億元,增長12.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1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103.1億元,增長14.3%;第三產業增加值72.2億元,增長13.2%。按年平均常住人口75.25萬人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27433元,增長16.0%。在赫山區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16.6:48.5:34.9調整為15.0:50.0:35.0。

第一產業

赫山素有“魚米之鄉”、“竹鄉”之稱,松花皮蛋、西湖鹹蛋、水竹涼蓆、小郁竹器等曾為朝廷貢品。年糧食播種面積100多萬畝,年出欄生豬100萬多頭,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魚、豬、茶、竹生產基地,是全國產糧大縣,先後五次被評為國家糧食生產先進縣,連續七年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2010年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之殊榮。
2010年,赫山區耕地面積59.68萬畝,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41.24萬畝。赫山區糧食播種面積110.91萬畝,增長2.47%。種植業增加值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6.18%。養殖業增加值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2.52%。
2012年,赫山區耕地面積 68.06萬畝,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40.21萬畝。赫山區糧食播種面積110.3萬畝,增長3.2%,其中稻穀播種面積103.09萬畝。

第二產業

赫山已形成了電子、醫藥、機械、建材、大米、包裝、食品、紡織、竹器、商貿等10大支柱產業。構建以龍嶺工業園為核心,以滄水鋪、衡龍橋、泉交河塑編包裝工業小區,龍光橋、新市渡機械製造和蘭溪糧食產業園為支撐的“一園帶多區”工業布局。
2010年,赫山區工業增加值554464增長25.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511026萬元,增長24.2%。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982272萬元,增長41.6%,其中集體工業總產值124274萬元,增長35.1%,股份制工業總產值1259010萬元,增長45.5%。規模工業中:輕工業產值645418萬元,增長32.2%,重工業產值1336854萬元,同比增長46.7%。大中型工業產值268150萬元,同比增長19.5%。赫山區建築業總產值229096萬元,增長21.6%。實現建築業增加值75214萬元,增長17.5%。
赫山區赫山區
2012年,赫山區工業增加值增長14.2%,占GDP比重為43.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68894萬元,增長15.7%。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3558646萬元,增長18.2%,其中集體工業總產值178391萬元,增長5.8%,股份制工業總產值2466942萬元,增長23.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3558682萬元,增長18.2%;產品銷售率為100%。赫山區建築業總產值312762萬元,增長22.9%。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41018萬元,增長14.8%。

第三產業

2010年,赫山區消費品零售總額493442萬元,增長18.7%。其中城市零售額408492萬元,增長18.5%;農村零售額84950萬元,增長19.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435835萬元,增長19.1%;住宿餐飲業57606萬元,增長15.6%。赫山區共接待各類遊客205.3萬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8.1億元。
2012年,赫山區消費品零售總額675965萬元, 增長15.9%。其中城鎮零售額579336萬元,增長16.5%;鄉村零售額96629萬元,增長12.5%。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603705萬元,增長16.4%;住宿餐飲業72260萬元,增長11.6%。全年接待遊客292.6萬人次,同比增長18.0%,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1.6億元,同比增長18.6 %。

社會事業

科技

2010年,赫山區申報國家級和省市級項目25個,其中國家級項目5個,省級項目10個,市級項目10個。高新技術產值逐年增加,已由上年的29.4億元上升至40.0億元。積極推進“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湖南水稻專基核心實驗區”項目,核心試驗區早稻平均畝產494.25公斤,畝增稻穀94.45公斤,增產稻穀973.5噸。全年專利申請230件,增長35%以上。
2012年,成功向國家科技部申報了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4個,成功申報省級項目8個,市級項目11個。完成專利申請350件,職務發明專利增長22%。高新技術產值逐年增加,今年已由上年的42.2億元上升至45.9億元。

教育

2010年,赫山區共有中國小校127所,在職教職工6925人,專任教師6055人。赫山區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111311人,約占赫山區總人口的14%。赫山區國小階段入學率100%,國中階段入學率100%,國小輟學率0,國中輟學率1.5%。
赫山區赫山區
2012年,全國普通高考赫山區考生4343人,錄取4076人,錄取率為93.9%。其中一本錄取504人,占參考考生的11.6%;二本錄取955人,占參考考生的21.99%;三本錄取為563人,占參考考生的12.96%;高職專科錄取2054人,占參考考生的47.3%。全國成人高考,赫山區報考1879人,其中,專科起點升本科793人,上線681人;高中起點升專科1017人,上線841人;高中起點升本科69人、上線50人。

文化

2010年,赫山區花鼓戲劇團全年共演出226場,下鄉演出63場,其他社會演出163場。文化企業發展迅速,湖南超戲文化傳播公司發行花鼓戲碟片100多萬張,演出場次近100場,繼續引領赫山文化產業發展潮流。全年創作大型現代及古裝花鼓戲劇本5個,舉辦各類藝術培訓班12期。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和資料檔案室。湧現了一批優秀的文學創作作品、攝影作品、音樂藝術作品、書法美術作品、群文作品。全年組織開展了7次大型文化活動。
2012年,赫山區完成送戲下鄉演出60場,社會演出230場,公益電影放映5400場。建立服務“三農”的文藝節目庫,把反映當代農村生活,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通過送戲、送電影下鄉活動送到農民民眾中去。參加湖南省第二屆地花鼓比賽,益陽市花鼓演藝有限公司、湖南省公共頻道超級戲樂班和蘭溪花鼓劇團三支隊伍獲得全省二等獎、三等獎和優秀獎。

衛生

2010年,赫山區共有551649人參加了新農合,參合率96.08%, 全年住院補償5.6萬人次,補償金額6000萬元,人均補償1070元/次,住院政策範圍內補償率達達65.73%。
2012年,赫山區累計為民眾減輕藥費負擔3000餘萬元。赫山區新農合參加率達100%,個人資金提高到290元。單次補助封頂線提高到6萬元,全年補助封頂線提高到12萬元。全年住院補助8萬餘人次,補償11000餘萬元,次均補償1200餘元,其中對重大疾病補助1萬餘人次,補償400餘萬元。累計住院補助6萬元以上289人。新農合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83.8%。

地方曲藝

彈詞俗稱“道情”或“月琴戲”。清嘉慶年間自長沙傳入。藝人演唱時,一般以茶社為基地;有時也為婚壽喜慶之
家演出助興。內容以勸善方面的居多,雜以舊的禮教,謂之“懷抱月琴,口吐聖賢”。1926年,益陽王典山等發起成立“湘子會”,參加的藝人遍及赫山區。每年農曆二月十三均於益陽縣城聚會,用以紀念韓湘子誕辰。
赫山區赫山區
地花鼓又稱“對子花鼓”。清同治年間開始在益陽流行。多於春節或重大喜慶節日演出。分一旦一醜單花鼓,二旦一醜雙花鼓和多且一醜或多旦多醜群花鼓幾種。當地人稱醜為“小花臉”或“三花臉”,頭戴無邊草帽,系白裙,執青摺扇,演出時多走矮子步。1980年,益陽市舉辦地花鼓專業人員培訓班,通過廣泛徵集和整理,編成《益陽地花鼓》專輯,收有《十杯酒》、《拖地板》、《紅燈歌》等26個曲目。
圍鼓即“圍鼓子戲”,又稱“坐堂戲”。表演者少則四五人,多則上十人,既是演員又是樂手,一人一角或一人多角。演唱時不化妝,也無表演動作,全憑唱腔、道白表現戲曲故事;採用民間小調或地方戲曲的音樂。多受聘於民間紅白喜事,亦有逢節日臨時定點演唱者。新中國成立後,圍鼓演唱活動繼續流行,且注人新的內容。20世紀70年代姚度山、李健軍等創作的《按小華》,《獻圖》等,便是具有全新內容的圍鼓戲。1976年,孫文輝、楊運鎮等在圍鼓基礎上創作花鼓坐唱《硪歌嘹亮》,演唱者加進表情動作,唱演兼有,場面熱鬧。不久成為赫山區一個新的地方曲種。

旅遊資源

新市渡竹林風景區北部有桃益公路,西抵八方山,南連蛇山,東臨高村。竹林面積近26.67平方米,是益陽有名的竹旅遊景觀。景區內的金貓山,滿山楠竹,根根粗壯,成竹平均胸徑在22cm以上。
會龍山佛教文化公園位於益陽市西南區的會龍山上,占地1.86萬平方米,四周峰巒疊翠,古木參天,是一個天然的植物園,集名古蹟和現代園林建築為一體。內有白鹿寺、棲霞寺、廣濟寺、何鳳山墓地、何鳳山感言碑廊等相關景點。
白鹿寺位於益陽市城區資江南岸的白鹿山上,毗鄰會龍山。寺始建於唐代憲宗元和年間,距今約1200年。白鹿寺建在資江南岸的白鹿山上,距離資江一橋僅200餘米。它始建於唐代憲宗元和年間,古寺鼎盛時期有四進,第一進為彌勒佛殿,左右為四大天王;第二進為觀音殿,左右為佛學堂;第三進為大雄寶殿,左右為十八羅漢,左廂房為禪堂,右廂房為齋房,第四進為藥師殿、藏經樓。
周立波故居周立波故居
周立波故居座落在謝林港鎮鄧石橋村的清溪沖,距益陽市區僅8公里,是一座具有益陽山鄉特色的典型農舍,六縫五間,磚木結構,上蓋小青瓦,為祖父在清代末年修建。兩廂為住房,中間為公共堂屋,房前有一口水塘,房後是一片竹林和茶樹山。周立波從出生到國小畢業,他一直同父母親生活在周家老屋。
碧雲峰位於赫山區滄水鋪鎮境內的碧雲峰,古稱熊湘山,又稱清修山、青秀山,是衡岳72峰之一,峰高海拔502米,周圍100餘公里。觀其全山外貌,形似九江匡廬,故自古有“小廬山”之稱。

地方名人

赫山區的名人有夏曦、歐陽笛漁、晚清中興名臣胡林翼、抗日名將肖山令、華僑教育家張國基、歷史學家周谷城、何鳳山、紅軍師長曾士峨、唐鐸、革命活動家高文華、原中顧委委員曾三、文藝評論家周揚、人民作家周立波、左翼作家葉紫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