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來於東漢末年,位於益陽市桃花侖東路七里橋與大海棠之間,是益陽最為繁華的地段。1994年,益陽地區改為益陽市,下轄的赫山區即以赫山廟而得名,赫山區政府也坐落於赫山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赫山廟
- 外文名:Heshan Temple
- 地理位置:桃花侖東路七里橋與大海棠之間
- 性質:益陽最為繁華的地段
- 地名由來年代:東漢末年
- 區號:0737
總述,簡介,
總述
赫山廟
簡介
東漢末年,天成垸、千家洲、沙頭等鄉鎮還未成為陸地,都是一派汪洋,赫山的山腳與南洞庭的湖水就是在此處相接。建安二十一年,東吳孫權唯恐劉備從益陽打開缺口攻占長沙,曾派大將魯肅駐兵赫山,作為吳軍的第二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資江下游的沿河南岸,資江北岸乃是關羽鎮守。關雲長單刀赴會的事故就發生在此處。他單槍匹馬過資江,雙方虎視眈眈地對峙了大半年,最後達成和談協定,關羽才領兵退守荊州。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資江南北兩岸還保留了當時的甘寧故壘、魯肅堤、關羽瀨、馬良湖、諸葛井等一系列重要遺址。 南宋時期,岳飛圍剿洞庭湖起義軍楊麼。為防止楊麼部隊在南洞庭上岸進入雪峰山,岳飛率精兵駐守赫山。當時東風嶺、七里橋、梓山沖等方圓十多里全是岳家軍。而張憲、牛皋等人則分兵駐守沅江各地。 抗戰時期,為了阻截日寇南進,國民黨第九十九軍也選擇在赫山駐防,控制了長沙至常德的驛道和資江下游的水道。公路上堆砌了巨石,江中牽扯了用鐵絲絞成的鋼纜,日寇的車輛和汽艇根本無法進入益陽。由此可見,赫山是歷代兵家必占之地,在軍事上,有其至關緊要的戰略意義。
岳飛得勝回京之後,當地人拆毀了岳家軍搭建的營房,將拆下的木材在岳飛設立帥帳的地方建了一座三進五殿的中等型寺廟。廟內供奉的即有佛像,也有神像,甚至還像滄水鋪的清修寺一樣,供有軒轅和嫘祖的道祖之像。但在確定廟名的時候有多種不同意見:有的要定名關公廟,有的要定名城隍廟,還有的要定名軒轅廟。而且,持各種意見的人,都能旁徵博引振振有詞地講述自己的理由是何等的充足。主持和尚及首事召集了多次專題會議都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為了避免爭執而產生矛盾,最後有人主張:幾種意見都不採納,乾脆以赫山兩個字來作為廟名,所以,才成了赫山廟。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寺廟才初步建成,占地一萬多平方米。時光荏苒,廟宇今天已不復存在,但赫山廟這個地名卻一直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