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赧賽自然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江鄉大漢壩行政村
- 面積:4442.7 畝
- 海拔:1500 m
地理位置,基礎設施,農村經濟,文化教育,人口衛生,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地理位置
赧賽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基本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94戶通自來水,有4戶飲用井水,有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有10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7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3%、0.9%、0.9%、100%和7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8戶(分別占總數的64%和60%)。

赧賽自然村通村道路
該村到村委會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4輛,機車34輛。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1萬元,占總收入的40%;畜牧業收入60萬元,占總收入的4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90頭,牛出欄4頭);漁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0.7%;林業收入6萬元,占總收入的4.8%;第二、三產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1.6%;工資性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4%。農民人均純收入174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人(占勞動力的6%),在雲南省內務工16人,雲南省外務工6人。

赧賽自然村生豬養殖業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大漢壩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勐柳中學。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離國小校1公里,距離中學5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4人,其中小學生36人,中學生8人。該村包括袁家、梅子樹、大谷廠、大滾塘、坡頭5個村民小組。該村地質條件較差,近兩年農戶搬遷近20戶,文化發展相對滯後。

赧賽自然村國小一角
人口衛生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101戶,共有鄉村人口461人,其中男性239人,女性222人。其中農業人口460人,勞動力262人。該村全部屬於漢族。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4人,占人口總數的3%;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96人,參合率86%;享受低保4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離村委會衛生1公里,距離鄉衛生院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98戶,占農戶總數的97%。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村務公開。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16畝。
基層組織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黨員總數7人,黨員中男黨員7人,團員5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進村道路和村內主幹道路為土路,雨季路面泥濘,行走不便;2、民房老化;3、無骨幹產業,經濟發展舉步唯艱;4、能源利用意識不強。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加大茶葉新植力度,搞好茶葉低改和豐產茶園建設;2、組織引導勞務輸出和勞動力轉移;3、努力發展畜牧業,加大生豬養殖等;4、加大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有效節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