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須蜂虎(赤須夜蜂虎)

赤須蜂虎

赤須夜蜂虎一般指本詞條

赤須蜂虎(學名:Nyctyornis amictus):是蜂虎科、蜂虎屬鳥類。體長31厘米,體重61-92克。雄鳥下頜底部有一個淺藍色的小羽毛網。前額,頂蓋是明亮的紫粉紅色。前頰、下頜和喉嚨猩紅色。喉嚨底部的羽毛長而鬆散,形成鬚毛。眼睛周圍環繞著明亮的藍色小羽毛。後枕、臉頰、脖子兩側和上半部分形成一個鮮綠色的整體。腹部和尾下呈淡綠色,帶有模糊的藍色條紋。翼下區域是明亮的淺黃色。尾巴上面是綠色的,下面是棕黃色。鳥喙黑色,下頜骨底部有一些灰色。虹膜黃色或橙色,腿橄欖褐色。

棲息於龍腦香常綠森林,在平原和海拔1500米左右的中等山區。被洪水淹沒的森林、沼澤、瀉湖附近的林地,或樹木繁茂的花園。單獨或成對捕獵。食物為蟬、蟋蟀、大甲蟲、蟻類和蜂類等昆蟲。分布於汶萊、印尼、馬來西亞、緬甸和泰國。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須蜂虎
  • 拉丁學名:Nyctyornis amictus
  • 別名:紅須蜂虎、赤須夜蜂虎、紅須夜蜂虎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佛法僧目
  • 蜂虎科 (Meropidae) 
  • 夜蜂虎屬(Nyctyornis) 
  • :赤須蜂虎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Temminck, 1824)
  • 保護級別:無危(LC)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 外文名:Red-bearded Bee-eater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赤須蜂虎體長31厘米,體重61-92克。成年雄鳥在下頜骨底部有一個淺藍色的小羽毛網。前額,頂蓋是明亮的紫粉紅色,帶有粉紅色的反光。前頰、下頜和喉嚨都是猩紅色的。喉嚨底部的羽毛長而鬆散,形成一種莓紅色的鬚毛,深綠色的基部閃閃發光。眼睛周圍環繞著明亮的藍色小羽毛。後腦勺、臉頰、脖子兩側和上半部分形成一個鮮綠色的整體。鮮綠色的胸部在很大程度上被長長的喉嚨羽毛遮住了。腹部和尾下呈淡綠色,帶有模糊的藍色條紋。翼下區域是明亮的淺黃色。尾巴上面是綠色的,下面是棕黃色,除了一條寬的黑色末端條紋。鳥喙黑色,下頜骨底部有一些灰色。喉嚨發黃。虹膜為黃色或橙色,腿橄欖褐色。
成年雌鳥與雄鳥的不同之處在於從前額中間開始一直延伸到後面的窄紅色帶。粉紫色區域不那么廣泛,只停在眼睛的中間。
幼鳥主要是綠色的,腹部和尾巴下面呈黃色。下翼是有斑紋。虹膜呈灰褐色或暗黃色。

棲息環境

赤須蜂虎經常出現於龍腦香的常綠森林中,無論是在平原還是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中等山區。該物種大部分時間都被停留在允許光線穿過的樹林的中層或樹冠的下部。它們也棲息於被洪水淹沒的森林、沼澤、瀉湖附近的林地,有時甚至還有大型的樹木繁茂的花園。在其整個分布範圍內,它們在原生林和次生林中都很常見。

生活習性

雖然赤須蜂虎屬於夜蜂虎屬 (Nyctyornis),但它們的食性與蜂虎屬(Merops)的食蜂鳥非常相似。但是,它們的狩獵行為卻完全不同。赤須蜂虎單獨或成對捕獵。它們佇立在瞭望台上,部分隱藏在樹梢的樹葉中,有時會衝過去捕捉昆蟲,然後又重新換一個隱藏的棲息處。狩獵時,它們會在樹枝之間快速飛行。通過交替的撞擊飛行和滑翔飛行到達棲息處。經常將自己定位在空地附近,這使捕食更容易操縱。赤須蜂虎的捕獵技術與翠鳥的捕獵技術更相似,而不是其他食蜂鳥:它們停留的時間更長,幾乎是惰性的,在這種情況下有時會發出叫聲。赤須蜂虎向前伸展身體,使胸羽膨脹。每次叫喊時,都會點點頭,頭頂上的羽毛豎起來。當它發出嘎嘎聲時,它會伸直並稍微降低尾巴。
以飛行中捕獲的昆蟲為食:蟬、蟋蟀、大甲蟲、白蟻、螞蟻、黃蜂、大黃蜂、木蜂和其他蜜蜂。

分布範圍

分布於汶萊、印尼、馬來西亞、緬甸和泰國。
赤須蜂虎(赤須夜蜂虎)
赤須蜂虎分布圖

繁殖方式

赤須蜂虎是洞穴居民。它們在堤防、土牆、河岸、挖洞為巢,其洞穴要能夠容納家它們的家庭。這些鳥在崖壁上並排鑽出許多測試洞口,但只有一個完成並被占用。洞穴長約1.2米,末端有一個洞室,雌鳥在其中產下3-5枚卵。孵化由雙親共同進行。產卵期因地區而異。在馬來半島東海岸,產卵發生在8月和來年1月左右。在馬來半島西海岸,產卵期發生在2月。在緬甸,卵在3月孵化。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021年8月7日) 二級。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但該物種在婆羅洲的原始低地森林中的種群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0隻,在馬來西亞半島的森林中為每平方公里10隻(del Hoyo等人,2001年)。
趨勢證明:由於低地雨林在其大部分範圍內被棕櫚油和橡膠種植園所取代,因此種群數量被懷疑正在下降(del Hoyo等人,2001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