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道緩衝帶
- 外文名:equatorial buffer zone
- 學科:天氣學
- 活動地帶:離赤道10個緯度的範圍
- 活躍地點:亞洲和西太平洋地區的赤道緩衝帶
- 別稱:赤道低空氣流轉換帶
定義,性質,主要天氣系統,特徵,形成過程,其他相關,
定義
赤道緩衝帶(equatorial buffer zone),也稱赤道低空氣流轉換帶,是指南北半球或北半球的低空氣流越過赤道時方向發生轉變的過渡帶。
性質
緩衝帶中的氣流在北半球夏季為順時針旋轉,而冬季則為反時針。
它的位置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在夏季其範圍最廣,從20°W到140°E,幾乎繞地球半圈,形成兩個主要的閉合中心。一個在印度南面,另一個在衣索比亞。
主要天氣系統
特徵
赤道反氣旋於夏季出現在南海和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上空,中心經常位於赤道附近,是北半球的一種低空天氣系統,其強度以850百帕等壓面為最強。上界可達500百帕等壓面,往下常達地面。水平尺度為1000~3000公里,個別可達6000~7000公里,生命期一般約 5天,最長可達16天。赤道反氣旋中心盛行下沉氣流,天氣晴好。
形成過程
赤道反氣旋有不同的形成過程:
③ 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後,由於科里奧利參數隨緯度增加,其軌跡發生折向(見大氣波動),在摩擦力影響下於北緯50°附近形成尺度小於1000公里的反氣旋環流。這種反氣旋環流的強弱和越過赤道氣流的強弱有關。大尺度的赤道反氣旋對熱帶輻合帶的維持起很大作用,因而對於颱風的發生、發展,特別是移動路徑都有明顯的影響。有時,緩衝帶及其反氣旋可以一起北移達北緯20°以北,它經過的地區,都出現大範圍的晴好天氣。
其他相關
有人認為,赤道氣旋也是緩衝帶中重要的天氣系統。
它於冬季出現於北半球的南海地區,其形成與中國大陸冷空氣向南爆發、東北季風加強進入南海地區使緩衝帶活動加強有關。赤道氣旋中心盛行上升氣流,在南海赤道附近形成之後,一般向西移動,造成大量降水,可使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洪水泛濫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