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褐鵝膏菌

赤褐鵝膏菌

子實體土黃色至淡土黃褐色。菌蓋寬6-11cm,初期卵圓形至鐘形,後漸平展,中部稍凸起且往往近栗色,光滑,稍粘,邊緣具有顯條紋,往往附有外菌幕殘片。菌肉白色或乳白色,較薄。菌褶白色至乳白色,較密,離生,不等長,褶緣稍粗糙。菌柄較細長,圓柱形,長9-18.5cm,粗0.9-2cm,較菌蓋色淡,光滑或有粉質鱗片,脆,內部鬆軟至空心。菌托較大,苞狀,淺土黃色。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光滑,球形至近卵圓形,10-12.4μm×9-10.5μm,非糊性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赤褐鵝膏菌
  • 拉丁學名:Amanita fulva (Schaeff. : Fr.) Pers. ex Sing.
  • 別稱:赤褐托柄菇、鵝毛冠(四川)
  • :傘菌目
  • :鵝膏菌科
  • :鵝膏菌屬
  • 分布區域:河南、黑龍江、福建、海南、西藏、廣西、雲南、四川、甘肅
中文學名:
拉丁學名:
中文別名: 同物異名:
分類地位:、、
生態習性: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單生或散生。
分布地區:。
經濟用途:此種味道較好。但又容易與有毒的片鱗托柄菇相混,其後者子實體具近白色至土褐色粉末或菌蓋具片狀粉質鱗片。在歐洲有懷疑有毒,採食時要注意區別。另外,與櫟、栗等樹木形成外生菌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