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羽病

該病以流產、早產、死胎、畸形產為特徵,能引起先天性關節彎曲和積水性無腦症。臨床上,山羊以妊娠母羊的流行性流產、死胎、畸形胎和新生胎兒發生關節彎曲為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羽病
  • 外文名:akabane disease
  • 又名阿卡斑病
  • 赤羽病:一種多型性傳染病
疾病概述,分布危害,疾病病原,流行病學,臨診症狀,機理病理,診斷,

疾病概述

該病以流產早產死胎、畸形產為特徵,能引起先天性關節彎曲和積水性無腦症。 赤羽病又稱先天性關節彎曲—腦積水綜合症,或音譯為阿卡斑病,是由赤羽病毒引起牛、綿羊、山羊胎兒的一種先天性疾病。臨床上,山羊以妊娠母羊的流行性流產、死胎、畸形胎和新生胎兒發生關節彎曲為特徵。

分布危害

該病首次於1949年在日本群馬縣赤羽村發生,1972-1975年,日本關東地區大流行時,日本獸醫黑木、稻葉在流行區從出生後未吃過初乳的犢牛和母牛的血清中分出病毒。1959年最早在日本群馬縣從騷攏伊蚊和三帶嚎庫蚊中分離到病原,並命名為赤羽病病毒。繼後,在蘇丹的山羊中也檢出抗體和分離到病毒。據1977年古屋美人等對日本某縣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綿羊的陽性率為22.2%,山羊陽性率為39.5%;1994年三浦等在日本九洲地區用新分離到的阿卡斑病毒(DBE-1株)接種牛、綿羊、山羊,複製該病獲得成功。目前本病主要分布於亞洲、澳洲、南美洲、非洲。我國從10多個省市送檢的1000多份牛、羊血清樣品進行中和試驗,發現我國部分牛、羊血清中含有阿卡斑病毒抗體,揭示 我國有該病存在,應引起重視。除日本外,澳大利亞(1950)、以色列(1969)、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葉門、巴林、土耳其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988)等國也相繼報導本病,1979年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和巴厘島和1982年在南韓的牛體內查出赤羽病病毒抗體。在中國曾有人查出過血清中和試驗陽性動物,但尚未分離到病毒。

疾病病原

赤羽病病毒屬於布尼病毒科,布尼病毒屬辛姆波病毒群的一員。病毒粒子直徑為90一100納米,略呈球形,有囊膜,表現有纖突,核酸型為單股RNA。沉降係數350-475S,在cscl中的浮密度為1.2克/毫升。
病毒有4種蛋白,包括兩種膜內蛋白L、N和兩種膜外蛋白G1和G2。其中蛋白L為轉移酶成分,具有複製和轉錄活性,分子量為193千一205千道爾頓。核蛋白N,分子量為19千一26千道爾頓,具有群特異性抗原。外層含有q和q兩種病毒特異的糖蛋白,分子量分別為103千一125千道爾頓和33千一37千道爾頓,具有型特異性抗原,包括中和、血凝 抑制抗體反應。在病毒核(基因)複製過程中也有少量的大蛋白分子。通過交叉中和試驗、交叉血凝抑制試驗和交叉溶血抑制試驗證明:日本、澳大利亞和以色列等地分離的各病毒株間,沒有明顯的抗原差異,但與其所在的辛姆波病毒群中的其他成員,在交叉補體結合試驗中表現有共同的群抗原性,但在中和試驗、血凝抑制試驗和溶血抑制試驗中具有很高的特異性,不出現交叉反應。
本病毒可被脂類溶劑、胰酶和脫氧膽酸鈉所滅活。56℃迅速滅活,pH值6一10穩定,而對低pH敏感。0.1%β-丙內脂4℃3天內滅活。
赤羽病病毒(Akabane disease virus)屬布尼病毒科布尼病毒屬。為單股RNA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徑為90-100nm,有囊膜,沉降係數350-475S,在CsCl中的浮密刻度為1.2g/ml,pH值6-10時穩定,對熱、紫外線、脂溶劑和洗滌劑敏感。能凝集雛雞、鴨和鵝的紅細胞。乳鼠和雞胚對本病毒敏感,接種乳鼠引起神經症狀,接種雞胚後能引起雞胚死亡或先天性畸形。赤羽病病毒能在牛、羊、豬、鼠、倉鼠腎細胞、HmLu-1、Vero、PK15、BHK21、RK-13等細胞上生長,其中能引起HmLu-1、Vero和BHK 21細胞明顯的細胞病。 病毒表面有2種糖蛋白(G1和G),它們分別誘導中和抗體和血凝抑制抗體的產生。

流行病學

病畜和帶毒動物是本病主要的傳染源。吸血昆蟲是傳播媒介。騷攏伊蚊、三帶詠庫蚊、催命按蚊和短蹌庫0在傳播本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帶毒蟲媒可藉助風力到達不同地區,並 引起傳播。一般動物在感染後1一6天體溫升高,發生病毒血症。此期間蚊朦吸吮血液後,病毒能在蚊朦體內增殖,當再叮咬動物時,即發生傳染。垂直傳播也是重要的傳播方式,病毒可經胎盤感染胎兒。本病主要侵害反芻動物,其中以牛、綿羊、山羊最易感,馬、駝、豬、羚羊、樹獺、野兔、猴和猿等動物也可感染。實驗動物中,以倉鼠和小鼠最為易感。
山羊不論品種、性別、年齡均可感染,一般呈隱性感染,僅妊娠山羊感染後出現臨床症狀。本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主要流行於濕熱和潮濕的夏秋季吸血昆蟲活躍季節,主要發生於熱帶、溫帶蚊朦孽生的地區,特別是池塘、河流較多的低洼地區。多呈地方性流行和散發。在同一地區很少連年發病,即使發生,次年病例也會明顯減少。本病在日本呈周期性流行,每5一10年流行一次。
赤羽病病毒例傳染源主要是病畜和帶毒動物。黃牛、奶牛、肉牛、水牛等均對本病易感。除牛外、綿羊、山羊、馬、豬、駱駝等和猴、野兔、樹獺等也檢出了抗體並分離到病毒。本病為蟲煤病,主要傳染煤介是蚊和庫蠓,在日本從騷擾伊蚊(Aebes vexans)和三帶緣庫蚊(Culex tritaeniorhychus)分離到病毒;澳大利亞也多次從短跗蠓(Culoides brevitarsis)分離出病毒。本病的流行呈明顯的季節性,流產和早產病例從8月份起逐漸增多,10月份達到高峰,以後逐漸減少。死產發生在流行初期,到次年1月份達到高峰,流行至5月底停止。異常產多發於8月到第二年3月,初期(8-9月)為早期流產,中期(10月至第二年1月)為體型異常,後期(2-3月)大腦缺損最多。本病在同一地區連續2年發生的極少,即使發生病例也極少,同一母牛連續2年異常產的幾乎沒有。
病毒在北緯35°和南緯35°之間的許多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普遍存在。在本病流行的地區,草食動物因受到傳播媒介的叮咬常在幼齡期間受到感染,到繁殖期即產生了堅強的免疫力,因此,很少見到先天性畸形。然而,如果由於某些原因,如夏季潮濕氣候延長,攜帶病毒的傳播媒介傳入新的地區,就會爆發先天性感染。本病常常發生在昆蟲傳播媒介正常分布的邊緣地帶或緯度較高的地區。相似的,若懷孕反芻動物從無病區遷到疫區,同樣有危險。
懷孕的牛、綿羊和山羊對本病最易感,圍產期的胎兒常受到感染。病毒主要由吸血昆蟲傳播,因而本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有試驗證明,用本病病毒胸腔接種庫蠓,病毒可在其體內複製並至少能在體內持續9d。

臨診症狀

成年牛多呈陷性感染,臨診上幾乎不呈現症狀。孕牛偶爾可見由於羊水過多而引起的腹部膨大,其特徵性的表現是孕牛異常分娩,多發生於胎齡在7月齡以上或接近分娩的母牛。在流行初期,胎齡越大的胎兒早產發生的越多,並呈現不能站立;在流行中期,常因體形異常(關節彎曲症、脊柱彎曲症和歪脖等)而發生難產,即使順產,新生犢也不能站立,吃乳困難;在流行後期,多產無生活能力(瞎眼、無食慾等)的犢牛。即使產出異常犢牛,但對母牛下一次妊娠影響不大。綿羊和山羊的症狀同牛相似。妊娠綿羊發生異常產或死產,異常產的羔羊可出現四肢關節、球關節部彎曲或屈曲,脊柱呈S狀彎曲。

機理病理

赤羽病病毒染的孕牛,一般不出現臨診症狀,病毒究竟從何處開始感染尚不清楚,但推測可能是病毒隨血流通過胎血感染胎兒。
主要眼觀變化是體形異常(關節彎曲、脊柱彎曲、頸骨彎曲)、大腦缺損、腦形成囊泡狀空腔、軀幹肌肉萎縮並呈白色或黃色,無光澤。
病理組織學特徵為流行初期的異常胎兒以中腦、橋腦和延腦非化膿性腦炎為主。大腦缺損的病例,缺損部分的固定有結構不完全,但看不到炎性變化,腦膜呈現水腫變化。脊髓腹角神經細胞顯著變性和消失,灰白質內中央管及血管周圍的淋巴腔擴張,實質內形成空隙;軀幹肌肉出現短小的骨纖維,肌纖維走向不連續,變細,纖維間質增寬變疏,間質脂肪組織增生並見出血、水腫。 主要病理變化為新生羔羊體形異常如關節、脊椎、頸椎彎曲,大腦缺損或發育不全,腦積水,腦內形成囊泡狀空腔。大部分肌肉萎縮,顏色變淡。

診斷

根據孕羊流產、死胎和畸形胎以及新生羔羊關節彎曲和積水性無腦症,結合流行病學, 一般可作出初診,要確診必須進行實驗室診斷。通常以血清學診斷為主,病毒分離為輔。
1.病原學檢查
(1)標本採取
病毒分離材料主要採取絨毛尿囊液、流產胎兒的腦和胎盤組織。其他組織如脊髓、腦脊髓液、心、脾和肌肉等組織證明也是有用的。組織用含200微克/毫升的青黴素,200微克/毫升鏈黴素和5微克/毫升制黴素的營養肉湯製成10%的懸液,低速離心,取上清液置於-30℃以下作病毒分離。採取母畜血清樣品及感染後代未吃初乳的血清樣品進行血清學試驗。腦、脊髓及其他組織用10%福馬林固定作組織病理學檢查。
(2)病毒分離與鑑定
分離病毒可採用實驗動物、細胞培養和雞胚培養。實驗動物分離病毒採取1一2日齡的乳鼠腦內接種,接種病料0.02毫升/只,每組至少用同窩乳鼠6隻,接種10天后乳鼠未發生麻痹,取鼠腦製成10%懸液,再接種乳鼠盲傳,直到出現麻痹和死亡(3-5日死亡)。採集麻痹的乳鼠腦進行傳代和用中和試驗或螢光抗體進行鑑定。
細胞培養分離病毒,常用HmLu-1(地鼠肺傳代細胞)、Vero和BH從,傳代細胞分離。其他HeLa,ESK,PK15,ESK,BEKI,MDBK,PK13傳代細胞及牛、羊、豬、豚鼠和倉鼠的原代腎細胞、雞胚成纖維細胞的原代細胞也可用於分離。如組織培養出現細胞致病性,收穫細胞和培養液,凍融3次,再傳一代,分離物用標準毒株進行中和試驗鑑定。如組織培養不出現細胞致病性,要盲傳3一5代後,再進行檢測。
雞胚培養分離病毒,將上述病料上清接種7-9日齡雞胚卵黃囊,盲傳3代,陽性者,在18日齡以後,可使雞胚發生腦積水、腦缺損、發育不全和關節彎曲等病變和死亡,並在腦和肌肉內含有高滴度的病毒,心臟和其他臟器中病毒含量次之。病毒分出後,可用特異免疫血清進行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免疫螢光、聚合酶鏈枝術、核酸探針進行鑑定。
2.血清學檢查
(1)中和試驗
這是檢測本病抗體的常規方法,可用Vero細胞做常量或微量血清中和試驗。。取病毒抗原與對倍稀釋滅能的每個稀釋度被檢血清等量混合,置室溫(20_25℃)中和1小時,分別接種到長滿單層的細胞瓶或微量板上。接種後3天,當病毒抗原對照、陰性血清加抗原對照均出現75%一100%的細胞病變時,判讀結果。以被檢血清能使50%以上細胞瓶或微量板孔不出現細胞
(2)血凝抑制試驗
試驗操作按常規。用0.4克分子的氯化鈉和0.2克分子的磷酸緩衝液,pH6.0一6.2,採用雛雞、鴿、鴨、鵝紅細胞,在4℃或室溫條件下進行血凝和血抑試驗(37℃可發生溶血現象),其結果與血清中和抗體滴度相似。
(3)瓊脂擴散沉澱試驗
這是一種快速檢測血清抗體的方法,但敏感性不如血清中和試驗,而且檢測的抗體有抗其他辛姆波群病毒的抗體。瓊擴抗原用感染細胞培養液透析,聚乙二醇濃縮(分子量為 2000)或超速離心的方法,中心孔放抗原,周圍6孔交替放參考血清和被檢血清,置室溫濕盒中48一72小時判讀結果。
(4)補體結合試驗
主要用於辛姆波病毒群之間關係的比較,是鑑定布尼發病毒群、血清學亞群的主要試驗。方法按常規。
此外,還可套用溶血抑制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免疫螢光試驗、免疫酶染色法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3.鑑別診斷
除赤羽病以外,能引起山羊流產、早產、死胎以及先天性畸形的病因甚多。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營養代謝因素,某些化學物質、毒性物質,豆科植物或綠色飼料的生物鹼等非傳染因素;也有布魯氏菌病、李氏桿菌病、鉤端螺旋體病、彎桿菌病、衣原體病、Q熱、裂谷熱、藍舌病等傳染性因素。發現可疑病例時應做好鑑別診斷,鑑別方法主要靠實驗診斷。
(六)防制措施
迄今尚未提出有效的防制辦法。消滅傳播媒介—庫蝶蚊蟲無疑是預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加強檢疫,及時淘汰傳染源以及保護易感動物,套用滅活佐劑或弱毒疫苗,以提高羊群的保護力也很重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