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目鮻

赤目鮻

體態偏長呈紡錘形,前部圓形而後部發扁,背無隆脊。頭短,圓筒形。唇吻短,唇薄,下唇有一高聳的小丘而不具唇齒,上唇有1-2列釘子似的唇齒。眼圓,前側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赤目鮻
  • :動物界
  • :魚綱
  • :鯔形目
物種信息,形態特徵,地理分布,棲息地,

物種信息

中文名:赤目鮻
英文名:Liza akame
綱 : 魚綱
目:鯔形目
科:鯔科
屬:鮻屬(梭魚屬)

形態特徵

上頜骨末端彎曲向下且寬大略呈方形,末端遠於口角後緣,牙細弱或絨毛狀。鼻孔每側各一對。頭部及體側的側腺發達,側腺數目10-11條,側腺鱗31-35。新鮮標本的體背灰綠色,體側銀白色,腹部漸次轉為白色。背鰭灰色,腹鰭白色,尾鰭為暗藍色鑲黑邊,胸鰭為黃色,基部金黃色斜斑,且有藍色黑色素胞聚集。虹膜有一金黃色環圍繞。體型似鯔,呈圓筒形,前端扁平,尾部側扁。頭短寬,前端扁平,吻短鈍,口亞下位,呈“人”字形。上頜略長於下頜,上頜骨在口角處急劇下彎,後端顯著露出於眶前骨之外;下頜前端有一突起,與上頜凹陷相嵌合;上下頜邊緣具有絨毛狀細齒。眼較小,稍帶紅色;脂眼瞼不發達,僅存在於眼的邊緣。鱗中等,除吻部外全體被鱗;胸鰭腋鱗不存在;無側線。第一背鰭短小,由4根硬棘組成,位於體正中稍前;第二背鰭在體後部,與臀鰭相對;胸鰭位置較高,貼近鰓蓋後緣;尾鰭分叉淺,呈微凹形。頭、背部深灰綠色,體兩側灰色,腹部白色,各鰭灰白色。
一般4齡達性成熟,生殖季節為4-6月,在淺海和江河口鹹淡水區域產卵。每年7、8月份,大量的鮻魚幼魚活動在河口淺灘處,以浮游生物為食,也食植物碎片。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至太平洋區水域,由紅海,東非洲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台灣四周海域均常見。

棲息地

棲息於沿海及江河口的鹹淡水中,亦能進入淡水中生活。河口區或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也常見其蹤跡,也常侵入河川下游。以底泥中有機碎屑或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群棲息性,常成群回遊,幼魚在受到驚險時,會有躍出水面的動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