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豫讓
豫讓是晉國人,晉國大臣智伯非常尊寵他,稱他為國士。智伯伐趙襄子沒有成功,被趙襄子戰敗身亡。豫讓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我一定要為智伯報仇。"他就改名換姓,躲在趙襄子分封的邢邑(即今邢台市)以待時機。一次他攜帶匕首,藏在襄子的茅廁中,意欲行刺,被趙襄子發現了。襄子念他忠於故主,是忠義之士,就把他釋放了。豫讓決心再次行刺,就遍體塗漆,引起滿身瘡癤,口中吞炭,破壞了自己的嗓音,滅須去眉,改變了自己的容貌,隻身潛潛在邢邑之北的蘆盪中。有一天,襄子騎馬到這裡巡遊,豫讓便藏在板橋下。馬到橋頭,驀地驚叫起來,襄子驚呼:"必是豫讓行刺!"手下衛士搜尋橋下,果然是他。襄子說:"過去你也曾投奔過范氏,後來又投奔智伯,為何單單忠於智伯,給他賣命?"豫讓說:"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他們以平常人待我,我所以用平常人的態度對待他們;至於智伯,他以國士待我,我所以用國士的壯舉回報他。"襄子嘆息了一聲,流著淚說:"念你是忠義之士,第一次殺我,我不忌恨,把你放了。這次你又來殺我,我怎好再放你呢?"豫讓知道趙襄子是一位寬宏大量的賢明君主,便對襄子說:"我聽說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過去你寬赦我,天下沒有不稱讚的。今天我罪當處死,只請求把你的衣服用劍砍幾下,以滿足我為智伯報仇的願望,我便死而無憾了。"襄子即脫下衣傳給豫讓,豫讓奮起舉劍,跳起來連砍幾下,大呼一聲:"我可以到九泉之下向智伯回報!"說完就伏劍自殺了。
豫讓大義凜然,以死報主的故事,世世代代流傳,成為“趙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
邢台豫讓橋
邢台豫讓橋清代老照片
邢台豫讓橋古碑
邢台豫讓雕塑
邢台豫讓刺殺趙襄子壁畫
豫讓橋位置辨析
邢台予讓橋在歷代順德府志和邢台縣誌中均有記載,歷史上邢台又稱襄國,蓋因為趙襄子封邑,邢台別稱邢襄,史書記載,自趙襄子遷邢,邢台史稱邢襄,各種記載均證明,趙襄子曾在邢台很長時間,邢台豫讓橋自古記載為石板橋,歷代皆有詩詞讚頌,邢台古有豫讓祠、趙襄子祠。
相傳山西赤橋村的赤橋也叫豫讓橋,然而赤橋乃一石拱橋,眾所周知,石拱橋的技術中國在隋代才發明,因此可知,此橋絕非戰國之橋。
慷慨還過豫讓橋
秋風如刀,將萬樹秋葉削落。一地黃葉,萬壑松風。
在邢州(今河北邢台)郊外一片茂密的皂櫟林中,三個年輕人已經是醉意闌珊,他們彎弓搭箭,射向樹枝間的蒼雕。面對西風落葉,不禁想起了自古以慷慨悲歌聞名的燕趙大地上的俠客們,隻身入虎穴刺秦的荊軻,風蕭蕭的易水別離。更使他們激動的是發生在邢州的一個悲壯故事,豫讓毀面漆身,兩次行刺趙襄子,以死報主。其中一個年輕人感慨萬千,吟就了一首《南鄉子·邢州道上作》:“秋色冷並刀,一派酸風卷怒濤。並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櫟林中醉射鵰。殘酒憶荊高,燕趙悲歌事未消。憶昨車聲寒易水,今朝,慷慨還過豫讓橋。”
這個年輕人就是清代著名詞人陳維崧,詞中提到的豫讓是戰國時期晉國人。在“三國分晉”之前,晉國先是分韓、魏、趙、范、智、中行6家最大的宗族,這6家也你爭我奪打個不停,智家的智伯率兵討伐趙家的趙襄子,結果兵敗身亡。豫讓跟隨智伯多年,很受智伯賞識,被尊為國士。他聽到這個訊息後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已者容。我一定要為主人報仇!”
趙襄子的封邑在邢邑(今河北邢台),豫讓就改名換姓,潛入邢邑等待時機。一次他懷揣匕首,藏在趙襄子的茅廁中,欲趁趙襄子入廁時行刺,被趙襄子發現。趙襄子念他是忠義之士,義而釋之。豫讓決心再次行刺,就遍體塗漆,引起滿身瘡癤,口中吞炭,改變自己的嗓音,剃去鬍鬚拔掉眉毛,改變了自己的容貌,隻身潛伏在邢邑北邊的蘆盪中。有一天,趙襄子騎馬到這裡巡遊,豫讓便藏在板橋下。馬到橋頭突然驚叫人立,趙襄子警覺,衛士搜尋橋下,將豫讓捉住。趙襄子不解地說:“過去你也曾投奔過范氏、中行氏,後來又投奔智伯,為何單單效忠於智伯?”豫讓回答道:“范氏、中行氏以平常人待我,我所以用平常人的態度對待他們;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所以用國士的壯舉回報他。”豫讓又說:“今天我罪當處死,只請求把你的衣服用劍砍幾下,以滿足我為智伯報仇的願望,我便死而無憾了。”趙襄子即脫衣傳給豫讓,豫讓奮起舉劍,跳起來連砍幾下,大呼一聲:“我可以到九泉之下向智伯匯報!”說完就伏劍自殺了。
豫讓以死報主的壯舉被廣泛傳頌,後代詩人多有詩詞歌頌。他行刺趙襄子的板橋舊址在今邢台縣翟村西南角,被後人命名為豫讓橋,惜在抗日戰爭中遭戰火焚毀。
陳維崧(1625-1682),江南宜興(今江蘇宜興)人。其家庭十分看重氣節,祖父陳於廷是東林黨的中堅,與魏忠賢殊死抗爭;父陳貞慧是“明末四公子”之一,與閹黨阮大鋮誓不兩立;叔祖陳於鼎、陳於泰抗清守節不屈而死。所以他對燕趙大地的山川景物和荊軻、豫讓這樣的義士非常敬慕。他還寫過一首《點絳唇·夜宿臨洺驛》,也是懷古事而寓今情:“晴髻離離,太行山勢如蝌蚪。稗花盈畝,一寸霜皮厚。趙魏燕韓,歷歷堪回首。悲風吼,臨洺驛口,黃葉中原走”
歷代詩詞
唐代詩人胡曾經過邢台時也留有《豫讓橋詩》一首:
豫讓橋
唐·胡曾
豫讓酬恩歲已深,
名垂千古到如今。
年年橋上行人過,
惟有當年國士心
豫讓橋
清代計東
秋盡蓬山慘不驕,流泉夾岸夕陽遙。
傷心國士酬恩地,瘦馬單衫豫讓橋。
蓬山--在內邱,又稱鵲山,晉國大夫趙簡子經扁鵲治癒重病,將邢台內丘蓬山2600多公頃田畝賜與他,蓬山成為扁鵲的第二故鄉。後來扁鵲遭嫉在秦國被太醫令殺害,別人將他的頭帶回葬在蓬山,人們建起一座鵲山祠懷念他。
流泉夾岸--邢台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
《南鄉子》道
清代詩人·陳維崧
"秋色冷並刀,
一派朔風卷怒濤。
並馬三河年少客,
粗豪,
皂櫟林中醉射鵰。
殘酒憶荊高,
燕趙悲歌事未消。
憶昨車聲寒易水,
今朝,
慷慨還過豫讓橋。"
百科辨析
豫讓橋和赤橋並不能等同,然而中文百科卻擅自合併到一起,混淆了這個多義詞的概念,邢台豫讓橋和京劇豫讓橋,均和赤橋沒有任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