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鵬(中國近代地方史學者、地方文化學家)

劉大鵬(中國近代地方史學者、地方文化學家)

劉大鵬,字友鳳,號臥虎山人,別署夢醒子,又號潛園居士,山西太原縣(現為太原市晉源區)赤橋村人,出生於1857年,於1942年去世,在世85年,是太原市赤橋村人。是著名的地方史學者、地方文化學家。著有《晉祠志》《晉水志》等地方志。尤其是《退想齋日記》,二百多冊,五十萬多正楷毛筆字,記述了近、現代中國晉祠發生的重大變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大鵬
  • 出生地:山西太原縣
  • 出生日期:1857年
  • 逝世日期:1942年
  • :友鳳
  • :臥虎山人,夢醒子,潛園居士
  • 性別:男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文學著作,水利研究,文物保護,作品簡介,社會評介,

個人履歷

劉大鵬幼年從師受業,23歲畢業於太原縣桐封書院,翌年入省城崇修書院學習,為書院山長楊深秀賞識,學識大進,清光緒二十年(1894)中甲午科舉人。二十一年、二十四年、二十八年,曾三次進京會試均未中。以懷才不遇,隱居家鄉。其間,他曾在山西太谷縣南席村票號商人武佑卿家塾中任塾師近20年。1914年回到家鄉大原縣,任縣立國小校長,兼營小煤窯,並種有少量土地。

人物生平

生卒年:(1857-1942)
《晉祠志》《晉祠志》
他一生基本上生活在晉中農村,對下層社會生活有較多的接觸;在地方上辦過不少好事,曾募捐集資修葺晉祠殿宇以及附近道路,興辦過晉水水利,在地方上有相當的名望。光緒三十四年,山西省咨議局成立時,任省咨議局議員,民國建立以後擔任過縣議會的議長、縣教育會副會長、縣清查財政公所經理和公款局經理等職務。他長期寓居鄉村,對農民疾苦體察頗深,親懷“康濟斯民之願”,常以不得行其志為恨。對官吏貪暴與政治腐敗,多有譴責。清光緒三年(1877),太原縣境遭受旱災,晉祠邊山一帶餓死者十之八九。他在記述此事時,憤然寫道;“丁丑災荒酷虐特甚,而晉省賑務亦至太極渥,可窮鄉僻壤之饑民,得實惠者百不獲一耳。蓋由州縣官紳奉行不善,或親現衰鴻,賑恤延緩;或侵吞賑款,飽其私囊……”,表示了對貪官污吏的憤慨。1934年因目睹閻錫山政權搜刮民財,橫徵暴斂。曾上書南京中央政府,為民請願,指斥山西當局“捐涉於苛,大傷治國之本,稅成為雜,必失民眾之心”,促使南京政府轉飭山西省署,豁免苛捐雜稅,上書署名“鮑伯坪”,意為抱不平。此訊傳出,晉民稱快。

文學著作

晉祠一區,在太原縣治西南十里懸瓮山麓,水繞山環,境極名勝,甲於三晉名勝之首。但向無專志以志其盛,劉大鵬有鑒於此,踏遍晉祠一帶山川寺院,尋幽訪古,鈔碑錄碣,又博覽古典書籍文獻資料,採集故老傳聞,於光緒二十八年編著《晉祠志》。五易寒暑,光緒三十二年成書(該書已由慕湘點校,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42卷,有祠宇、亭榭、山水、古蹟、宸翰、祭賽、金石、鄉校、流寓、人物、河例公案、文藝、植物、故事、雜編等多方面的豐富內容。該書匯集歷代有關晉祠的文獻記載與民間故老傳聞,詳細描繪了當時晉祠風物。其河例公案則如實記載了晉水流域歷代的水利紛爭及統治者欺壓、剝削農民的史實。書中還記述有明、清以來歷次農民起義與庚子以後當地反帝運動的史實,為研究歷史者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劉大鵬博學多才,著述宏富。其代表作主要有:《醒夢廬文集》 8卷、《臥虎山房詩集》35卷、《從心所欲妄詠》50卷、《琢玉聞吟》8卷、《砭愚錄》8卷、《銜恤錄》10卷、《寄慨錄》12卷、《隨意錄》4卷、《潛園瑣記》6卷、《游綿山記》2卷、《唾壺草》2卷、《遁庵隨筆》2卷、《迷信叢話》17卷、《慍群筆譚》25卷、《乙未公車日記》4卷、《劉氏世系譜》3卷、《藜照堂家訓》2卷、《夢醒子年譜》12卷。惜其均系手稿,未能刊行問世。當時士人以讀書為求仕進,退居林下也多是詩酒自娛,消遣歲月。而劉大鵬能自甘淡泊,累月窮年,跋山涉水,遍搜廣求,在古蹟淹沒、文獻零散的情況下,僅憑個人奔波,於重重困難中而成洋洋巨著,誠屬難能可貴。
《晉祠志》下《晉祠志》下

水利研究

劉大鵬很關心地方公益,對地方水利也頗有研究。當時晉水灌溉稻田三萬多畝,而太原縣受益者30多村,他編撰了《晉水志》13卷。書中詳述了晉水之源,分水口岸,核實溉畝情況,水程定規;及有關迷信。“祀事”,渠甲分布等。各卷之首又冠以小序與河圖,閱者能窮其源而究其流。又別著《汾水河渠志》若干卷。對本縣河害較大的北河邊孫家溝,他又殫精竭謀改築堤堰,並撰寫了《重修孫家溝幻跡》2卷,希望後人能繼往開來,除害興利。
他的這些考察和研究,不僅為當時的地方公益和水利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今天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文物保護

劉大鵬一生為保護文物古蹟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晚年貢獻更為卓著。1932年以前,晉祠天龍山石窟石雕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勾結劣僧盜竊嚴重。劉大鵬當時是太原縣保存古蹟文物委員會的特別委員,是追查被盜事件的主要成員。其所著《柳子峪志》便記述了當時太原縣追查和保護文物古蹟的史實及相應措施。書中既寫了天龍神像嚴重損傷情況,也論列了“太原縣天龍山古蹟文物保護委員會組織大綱”、“太原縣天龍山古蹟文物保存規則”等文獻資料,是研究天龍山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史料。他曾呈請省署撙節太原縣經費、葺修晉祠廟宇,並著有《重修晉祠雜記》 2卷。他為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可謂嘔心瀝血,功垂後世。

作品簡介

《退想齋日記》 200冊,是他長達半個世紀耳聞目睹的親身閱歷,也是他為我們留下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日記記載了不少有價值的史料,描述了當時當地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情況。如氣候、水旱災害、祈雨活動、農業生產、農產品品種、產量、價格、僱工工價、賦稅、差徭,以及當時的民間生活風俗。如歲時節日人們的種種慶賀、祭祀、演唱活動,結婚、訂婚的各種程式、禮品、費用、婚令和禮節,同時真實地揭示了舊社會婦女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活上的不平等遭遇。
清代人吸食鴉片清代人吸食鴉片

社會評介

劉大鵬先生被鄉里人稱為急公好義,遺愛在民。民國三十年(1944),邑人在晉祠聖母殿南側,立劉友鳳先生碑銘,碑末銘曰:“鄉邦文獻,關懷有緣,表揚潛德,著述連篇,天不應遺,殺青何年。晉水潺潺,相與嗚咽,千秋萬祖,其視此鐫。”
清代的農村清代的農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