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赤崗村始建於元代。
明代,屬東莞縣歸城鄉第七都。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時期,屬第十一區赤龍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六區、第十區北柵大鄉,虎門人民公社赤崗生產大隊,虎門區赤崗鄉,東莞市虎門鎮赤崗管理區,虎門鎮赤崗行政村、赤崗社區。
行政區劃
赤崗村為東莞市虎門鎮
赤崗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赤崗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121016。
地理環境
赤崗村位於虎門鎮東北部,距
虎門鎮政府4.5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加少量埔田地帶,西北為高地,東南為低田。較大山嶺有村西北後龍山脈及其餘脈的長壠山、坳壠山、白山、龜塘山等,其餘山崗小丘,多集中或分布在“五馬歸槽”之東南或西南。
人口
2015年末,赤崗村戶籍人口4343人,其中男2170人,女2173人;80歲以上75人,最年長者98歲(男)。外來暫住人口1萬人。村民均為漢族。
經濟
赤崗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甘蔗等經濟作物及荔枝、番石榴等果樹為主。1958年,實行集體化後曾大辦豬場,開展“三鳥”飼養(“三鳥”指雞、鴨、鵝)。
2015年,赤崗村集體經營行業涉及電子、五金、印刷、玩具、製衣、食品、鞋業、紙品包裝、塑膠、家居、木器等。總收入4647萬元,純收入3174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5年末,赤崗村內有學校1所、幼稚園3所。
文體事業
2015年末,赤崗村有籃球場4個、文化廣場1個、公園3座、文化活動室1所、農家書屋和電子閱覽室1間(2015年藏書1.2萬冊)。
基礎設施
1963年,赤崗村通電。1983年,通電話。20世紀90年代中期,通網際網路。1997年,通自來水。2004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2015年末,村內有白坑水庫、鯽魚崗水庫、長壠水庫等。
交通運輸
赤崗村有省道S358從村旁穿過,臨近虎崗高速、東莞軌道交通2號線、環莞快速路。
歷史文化
赤崗村因周圍山崗土質多呈赤黃顏色,故得名“赤崗”。
赤崗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無存留。何氏大宗祠(樂善堂)始建於明萬曆年間,重建於2001年,占地面積412平方米,坐北向南,布局三進三廳四廂,瓦面青磚結構。厚直公祠始建於1994年,占地面積267平方米,正門向西,磚木二進結構。
赤崗村世居村民以何姓為主,其先祖於宋末自南雄珠璣巷沿北江漂流南下,居虎門海南柵新村。元代,四世祖何松隱遷至赤崗。
赤崗村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虎門話。
民俗活動有端午節“扒早龍”。20世紀50年代前,每年端午,村民焚莞香“請”出木龍頭,敲鑼打鼓將一條小龍船置於神台上,擺五生五熟果品及美酒祭品,一群男人頭扎白毛巾,隨著鑼鼓聲表演扒龍船動作,另一男子邊向木龍船獻酒,邊唱龍船歌,即“扒旱龍”。該習俗起源傳說是赤崗村一頭耕牛在端午節偷吃了鄰村田裡的青苗,被發現後驅趕至鄰村的池塘附近消失了,只見池塘水面上浮出一個“木龍頭”,村民便認為耕牛就是龍的化身,其當年偷食人家青苗,意為“采青”。村民便捧回木龍頭放在神靈前供奉。自此,每年端午前後,村中青壯年都會上大嶺山採集莞香,亦謂之“采青”,並於端午節舉行“扒早龍”儀式。村民每年農曆五月初一為“辟邪”吃“林榜粽”、八月初三吃茶果仔、十月初一日給耕牛吃“茶果”(粉果)。給耕牛吃“茶果”(粉果)意在為耕牛補補“腰力”,讓其體格健壯,好待明年春耕,同時以茶果拜神,祈求人畜平安。
赤崗村有“五馬歸槽”的傳說。據傳,虎門邊防馬隊應玉帝之命從東海軍事演練而回,經佛子坳進人虎門,見馬槽在望,神馬紛紛奔騰,氣勢雄偉,卻把戰旗(旗嶺)落在最後。其中頭馬年輕力壯,甚是精靈。二馬相對穩重,穩打穩跑。三馬飛躍龍頭,功夫獨到。四馬驍勇善戰,異常勇猛。而五馬是母馬,因軍事訓練加上長途跋涉,在龍田水邊提前產子。以上五馬對應赤崗周邊形態各異的山嶺,並被命名為頭馬山、二馬山、三馬山、四馬山、五馬山。五馬歸槽亦為赤崗一景。
赤崗村記憶體楹聯有“廬江世胄,經略家聲”“數代簪纓栗祖三鳳進士欽點狀元靖康丞相義勇抗金英名留萬世,歷朝袍笏公四川學政皇封御史六省巡按安良除暴忠烈著千秋”“東接蓮峰聳翠南臨港澳通途西迎古塞雄風北眺獅洋闊浪英氣猶存此地烏台著跡,春來旗嶺浮青夏賞坡園紅荔秋觀白坑麗水冬遊長壠名山鄉情依舊此處五馬歸槽”等。
匾額有“何氏大宗祠”“善樂堂”“德光堂”等,均存於何氏大宗柯(樂善堂)及其古寺宮廟。
風景名勝
赤崗村內有古寺1座,宮廟5座。福慧古寺,始建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建於1997年,供奉如來佛祖、金剛羅漢、觀音等;真人宮廟,始建於清末,重建於1997年,供奉郭真人;洪聖宮廟(南社),始建年代不詳,重建於1997年,供奉洪聖;仙人宮廟,始建於1997年,供奉仙人;洪聖宮廟(南坊)始建於清末。重建於1995年。供奉洪聖。村民一般於春節、清明、重陽等節日到廟前拜祭。
明清時期,在該村設有赤崗遞(驛)鋪,一直是東莞境內重要遞(驛)鋪之一,處於東莞縣前總鋪向南折東南至東莞守御千戶所的驛道上。鋪舍建在鯽魚崗以北地名“白石仔”的山麓,舊時有泥屋(椿牆)三兩間,清末廢棄,改革開放後大辦果園,只剩磚體殘基一段。驛道沿白石仔山、“跌死喵”山、後龍山經新聯至白沙。2015年,“跌死喵”山山麓泥路段驛道尚存。
著名人物
何文節(宋末元初人),進士及第,曾任淡水鹽場管勾太使。
何汝正(元朝人),奉直大夫。
何唐弼(明朝人),孝廉,文林郎。
何(明朝人),曾任福建按察使。
何厚齋(明朝人),壽官,修職郎。
何培新(清朝人),曾任水師提標左營把總、外委,因戰而歿,贈雲騎尉世襲。
何芳(1820~1856年),曾任水師提轅巡捕、碣石鎮左營游擊水師提督中軍參將、瓊州鎮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