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起始
1940年5月13日,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廖海濤接到抗日誌士陶家齊發來的情報,內容是:“獲悉由南京開到湖熟的日本侵略軍南浦旅團崗本聯隊的一個加強中隊,由其中隊長吉田帶領,妄圖‘圍剿’三岔地區的軍民,組織維持會,建立偽政權。”
廖海濤看罷情報,略作思考後,對部下說:我們要在赤山腳下打一場漂亮的伏擊戰。
地理環境
赤山原名峰山,這裡地形比較複雜,山雖不高,但谷峰交錯,便於部隊隱匿。赤山附近的民眾抗日熱情高,在這裡伏擊很有把握打敗日軍。但赤山距湖熟鎮僅7.5公里,離南京城也只有35公里,日偽軍經常在此出沒,這是不利條件。廖海濤分析情況後,偵察員傳來報告,日軍次日要到三岔鎮“掃蕩”。
戰鬥經過
廖海濤決定親自指揮這場伏擊戰,他派特務連和新四團一部去赤山附近的竇家邊埋伏。第二天上午9時許,一隊日軍從湖熟據點出動沿著秦淮河堤向三岔鎮方向前行。10時許,日軍進入伏擊區。隨著一聲令下,赤山四周頓時伏兵四起,這一仗打得日軍措手不及。
戰鬥從6月1日上午10時持續到下午5時,共斃傷日軍130餘人,俘2人,繳獲92步兵炮1門、步槍60餘支。這門九二步兵炮是江南新四軍繳獲的第一門大炮。對於打游擊戰的新四軍來說,大炮不好運輸是個累贅。於是只好把大炮拆卸了機件,轉交給陶家齊讓其設法處理。陶家齊當即派人把大炮拖到湯巷陶家村,秘密埋藏在自己家的院子裡。
6月3日,日軍1000餘人在坦克掩護下,對赤山湖以南地區進行報復“掃蕩”,新四軍第2支隊第4團第3營迅速搶占有利地形,集中火力射擊敵騎兵隊,斃傷日軍40餘人。傍晚,第3營衝出重圍。兩次戰鬥,新四軍亡排長4人、士兵14人,傷士兵15人。
戰鬥影響
這場赤山戰鬥,大大鼓舞了江南軍民的抗日信心,挫敗了驕橫跋扈的日軍鬥志。為此,廖海濤即興賦詩一首《赤山大捷》 :“堅持江南抗敵軍,日軍驚乎膽寒心;赤山之戰繳敵炮,茅山烽火震南京”。
陳毅得悉此勝後,立即去電祝賀,同時指出要“警惕敵人進行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