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香

赤子香,深圳地名,位天深圳市坪山新區,這是湯坑社區兩大代表,其中赤子香居民小組因其名怪而出名,李氏族冢因其埋葬的人多而出名。當然,此地山石質量好,居民20多年前就多靠採石為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子香
  • 地理位置:深圳市坪山新區
名字由來,原葬家族古墓,禁止採石後建廠房放租,

名字由來

赤子香”名字因“臭”而來附近地名,馬巒、金龜、沙坣、湯坑……在坪山新區諸多帶著客家氣息的地名中,赤子香倒顯得清新脫俗。
不過,文雅的赤子香卻是因“臭”而來。原本,赤子香的名字是“插炷香”(另一說法是“插住鄉”),但因客家方言的“炷”和“臭”諧音,聽起來難聽,後來當地的族長召集村民開會,用諧音的方法把村名改為“赤子香”。
那“插炷香(插住鄉)”的名字又因何而來?86歲的李先生是當地年紀最長者。李先生稱,有兩種說法。一個說法是,原本住在當地的居民都姓林,後來李氏家族遷居到這裡時,林家並未反對,還將自己開墾的部分土地分給李家,同時讓李家在自家房屋旁起新屋,也因李家是半途插進來住的緣故,村名於是就叫“插住鄉”。
李先生提供的另一個典故是,當年李氏家族的人入住此地後,人丁卻非常少,尤其是男人的壽命大都不超過60歲。有一戶人家在建房時,通過高人指點,在起房子的地方插了一炷香,結果連生兒子。後來,族人紛紛效仿,效果不錯,於是村名就叫做“插炷香”。

原葬家族古墓

赤子香的李氏族冢,占地面積雖然只有2000餘平方米,卻葬了2259人。其中,男1478人,女781人。
據李壬安介紹,該墓建於1911年,是深圳、東莞、香港等地李氏家族的公墓。墓前原來有神道、望柱(即墓表)和圍牆等,但已經被毀掉了。
李氏族冢左右幕牆各嵌一塊小墓碑,其中左邊墓碑上刻“清顯考李氏府堂一千四百七十八位殆公墓”,右邊墓碑上刻“清顯妣李府儒人七百八十一位列氏墓”。族冢周圍野草叢生,“李氏族冢”的石碑在山坡的另一側,離族冢較遠。石碑上的文字表明,2008年李氏族冢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坪山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肖海強介紹,李氏族冢2003年被當地居民發現,此前已邀請文物專家前來考察,結果發現該墓系深圳占地面積最大、埋葬人數最多的清代原葬家族古墓。基本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禁止採石後建廠房放租

在湯坑社區,很多居民對赤子香這個地名並不陌生。“除了名字特別,歷史上有段古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曾經是富甲一方的村落。”另一個居民小組張屋的居民羅先生說,在他的印象中,赤子香的居民很早就過上了“吃香喝辣”的日子。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赤子香居民過的是靠山吃山的日子,“當時這裡的山石很多,很多人開了採石場,也因此腰包里存了一些錢”。
不過,這種情況維持時間不長。“後來國家禁止亂開採,很多人就用存下來的錢在當地建了廠房或者房子出租。”赤子香位置不算偏遠,來這裡租房子的人不少,“現在居民小組大概有30戶人家,基本靠收租就可以過日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