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赤城號航空母艦原為
天城級戰列巡洋艦2號艦。艦名源自於日本關東北部的赤城山。天城級戰列巡洋艦,是20世紀20年代日本海軍“
八八艦隊”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原計畫建造4艘。天城級是
長門級戰列艦的改進版,在長門級的艦體基礎上加裝1座雙聯裝主炮。
天城級是
加賀級戰列艦的簡略版,赤城號減少了裝甲防護,舷側裝甲帶採用傾斜式設計,取消了水平裝甲延伸到舷側水線以下的“穹甲結構”;取消了加賀級的主裝甲帶後面直接鋪設在輪機艙外層的3英寸裝甲,而且水平裝甲的最大厚度也僅為4英寸,導致天城級的防護比加賀級薄弱了許多。
建造進程
1918年,日本帝國海軍制定的“八八艦隊“計畫,增加建造天城級戰列巡洋艦2艘。
1920年12月6日,天城級戰列巡洋艦2號艦赤城號在
吳港海軍工廠敷設龍骨、開工建造。
1923年1月,赤城號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相關規定,改建為航空母艦。
1925年4月22日,赤城號航空母艦正式下水。
1927年3月25日,赤城號航空母艦竣工交付,正式入役。
1928年,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
山本五十六出任赤城號航空母艦艦長。
1935年11月15日至1938年8月31日,赤城號航空母艦在
佐世保海軍工廠進行現代化改裝。
改裝工程
20世紀30年代後,三段甲板因艦載機大型化以及因此帶來的起飛距離延長而變得愈發無用,日本海軍也決定對“赤城”、“加賀”兩艦進行改裝。
1935年,“赤城號在佐世保開始改造。在整個改造中,最為重要的改造內容即為取消三段甲板,將第二、第三兩層飛行甲板完全從前部封死,改為單純的機庫,同時上層飛行甲板則一直被延長到了艦首附近,原先的兩座200毫米炮塔也被拆除,大幅增加了航空作業面積。由於機庫面積的擴大,在艦載機尺寸持續增大的情況下,“赤城”艦的載機量還增加到了66架(備用機25架)。
由於預算的限制,該兩艦並沒有像戰列艦和輕巡洋艦一樣在改裝時將120毫米炮換為新的八九式127毫米炮。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日本海軍此時認為同一航空戰隊的兩艘航空母艦應安裝位置相反的艦橋,以便為飛行員在復飛、起飛、降落等作業中提供導向並避免事故,因此“赤城”號在改裝時將艦橋安裝在了左舷中央,而“加賀號則位於右舷靠前一些的位置,以躲避煙道。
考慮航空母艦編隊並行時便於各自的飛機起飛、降落,赤城號島式艦橋特別安裝於艦體左舷,替代了原先的右舷島式上層建築,在起飛整理隊形或返航準備降落時,赤城號的飛機可以向右邊盤旋,不會與並行艦的飛機起降發生空中飛行衝突。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赤城號航空母艦從
戰列巡洋艦改為航空母艦時,主甲板以上全部重新建造,設有雙層機庫。
赤城號安裝的三段式飛行甲板呈階梯狀配置,最上段是起飛、降落兩用甲板,用於艦載機的回收,全長190米,寬30.5米;中段甲板供小型的戰鬥機起飛,長15米,寬17.2米;下段甲板供較大的攻擊機起飛,長56.7米,寬23米。中、下兩段甲板分別與艦體中部以後的上、下雙層機庫相接,飛機可以從機庫直接起飛。
但由於上層飛行甲板前端下面是橫跨艦體兩舷的艦橋,中段甲板前段設定了橫跨兩舷的大型羅經艦橋,兩側還安裝了兩座雙聯200毫米炮。
為了消除煙囪排煙對飛機著艦造成的不良影響,參考正在進行第二次改裝的英國海軍
暴怒號航空母艦(HMS Furious),為赤城號選用了橫臥彎曲式煙囪,使鍋爐的廢氣從右舷伸向舷外並向下彎曲的煙囪排出,並且還在飛機起降時用海水噴霧冷卻排煙。
隨著艦載機的發展,從雙翼機到單翼機,飛機的重量逐漸增加,起降所需要的速度也要更高,所以,日本方面1938年被迫把“赤城”的三段甲板改成了一段的全通式甲板。
武器系統
赤城號航空母艦完工時為了與可能遭遇的假想敵對抗,安裝了10門3式200毫米主炮,其中6座單裝炮分別配置於艦尾兩舷每側3個的炮廓內(20世紀初期軍艦的舷側火炮安裝形式)。2座雙聯炮塔安裝在中段飛行甲板前端。
1935年11月15日到1938年8月31日,赤城號在佐世保海軍工廠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將中甲板上的2 座雙聯200毫米炮撤除,僅保留後部的6門單裝炮,並增設高射炮火。 但因為預算限制,因此艦用火炮只將原先的120毫米高射炮更換了新型的127毫米高射炮。
動力系統
赤城號航空母艦動力裝置為專燒鍋爐11座,混燒鍋爐8座,蒸汽輪機8台,總功率133000馬力。四軸推進,最大航速30.2節,續航力8200海里/16節。
性能數據
基本參數(1927年建成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座200毫米雙聯裝艦炮;6座單聯裝200毫米艦炮;6座雙聯裝120毫米高射炮 |
| 戰鬥機16架、攻擊機28架、偵察機16架,共60架 |
基本參數(1938年改造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座單聯裝200毫米艦炮;6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射炮;14座雙聯裝25毫米機炮 |
| 常用66架、備用25架,合計91架 艦載戰鬥機12架、艦載攻擊機35架、艦載轟炸機19架、備用機25架 |
服役動態
侵華戰爭
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早晨,
珍珠港事件爆發,
偷襲珍珠港的是日軍航空母艦編隊。由中將
南雲忠一率領的由6艘航母組成的日本航空母艦編隊在12月6日到達了預定海域。
南雲忠一的旗艦就是赤城號航空母艦,其就在赤城號的指揮室里下達了攻擊命令。
6時15分,南雲忠一命令第一攻擊波出動。由空中指揮官淵田中佐直接指揮的49架水平轟炸機首先從“赤城”號航母起飛,接著共有183架戰鬥機、轟炸機、魚雷攻擊機分別從6艘日本航母上起飛,編隊完畢後飛向
珍珠港。
第一波攻擊編隊機群,由空中指揮官淵田中佐駕駛戰機飛在最前面,其身後是由49架水平
轟炸機、40架魚雷攻擊機、51架
俯衝轟炸機、43架
零式戰鬥機組成的。
7時40分,日軍第一攻擊波編隊機群飛到了珍珠港上空,開始偷襲珍珠港。
俯衝轟炸機拉開距離,對著珍珠港內的機場、航空站進行俯衝投彈。美軍機場、機場上停著的戰機被摧毀。接著,第一攻擊波編隊機群中的水平轟炸機、魚雷攻擊機對停泊在珍珠港內的戰列艦和其他軍艦進行轟炸。日軍的
零式戰鬥機由於沒有空中作戰對象,開始對美軍地面目標進行掃射。第一攻擊波結束後,又進行了第二攻擊波的攻擊。
第二波攻擊編隊機群的171架也是從6艘日本航母上起飛的,第二攻擊波的攻擊持續了一個多小時,使得
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滅,太平洋戰爭的戰火由此燃燒起。
隨後赤城號作為日本第一航空艦隊旗艦參與
太平洋戰爭,率領日本航空艦隊向西掃蕩南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域,在拉寶爾攻略戰、達爾文空襲、印度洋海戰中均獲得勝利,並在錫蘭外海16投16中,打出了日本海軍航空兵艦載俯衝轟炸機的最高紀錄。
中途島戰
1942年6月5日
中途島海戰中,赤城號航空母艦亦作為第一機動部隊旗艦的身份參戰。
10時20分,赤城號遭美國海軍3架跟蹤返航的“嵐”號驅逐艦而來的SBD式俯衝轟炸機(來自美軍
企業號航空母艦CV-6轟炸機分隊)投下其中2枚炸彈的打擊,一枚命中了中部升降機附近並貫穿飛行甲板於機庫引爆;另一枚則是近矢彈,擦過艦艉後方甲板並破壞了舵機。當時機庫內正在進行艦上攻擊機的加油與將陸用炸彈改換裝攻艦炸彈的掛彈作業,炸彈帶來的連鎖爆炸使得艦上火災失控,但是火災並未延燒到赤城的下部結構,因此火災於中午12點一度已被控制,由於航空汽油著火,赤城號上的狀況持續惡化。
6月5日19點20分,赤城艦長下達全體撤艦命令,全員離艦後赤城號仍然浮在海面上。
6月6日2點55分,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下達終止中途島作戰命令,並要求赤城自沉。自沉任務交由日軍驅逐艦隊執行,分別為“荻風”、“野分”、“嵐”、“舞風”,4艘驅逐艦發射了4枚魚雷並成功命中3枚,赤城號最後沉沒地點位於北緯30度30分、西經178度40分。
1942年9月25日,赤城號航空母艦正式除籍。
殘骸搜尋
2019年10月20日,美國研究人員在太平洋中部海平面以下約17000英尺(約5200米)深的海底發現舊日本海軍赤城號航母殘骸。研究人員通過將沉船的聲納圖像與“失蹤”航母的尺寸和位置進行對比,最終確定這一沉船確為赤城號。
赤城號是舊日本海軍4艘“失聯”航母中被殘骸尋獲的第二艘。
總體評價
赤城號航空母艦是日本力量的象徵,因此日本變得強大。(japanese-warship評)
實踐證明,赤城號航空母艦的短距飛行甲板暴露出許多不足之處,上層機庫前端被封閉,致使中段甲板無法起飛飛機,而且艦橋位置太低,不利於觀察和指揮。該艦與準同型艦加賀、美國的
列剋星敦和
薩拉托加4艘主力艦改造的航母被並稱為世界航母“四巨頭”。
(三海一核科普網 評)赤城號航空母艦建造之初,擁有著區別於其他航母的配置,例如三層飛行甲板和非常規的左舷島。該艦也是日本艦隊中最昂貴的艦船。1935年赤城號進行了現代化改裝,使其擁有了參加太平洋戰爭的能力。其後赤城號參加了太平洋戰爭初期的各項重大行動,包括
珍珠港,對
達爾文港的襲擊,在
印度洋的行動以及中途島之戰。
在戰爭中赤城號暴露出其防空能力的缺陷。除了其防空武器設計較舊,射擊緩慢之外,放置位置也很差。其防空武器位於艦體的兩舷,在駕駛艙下方約二十英尺處,因此每一側的艦炮只能向一側射擊。此外左舷的艦炮還被艦島所封鎖,降低了武器的性能。(
《世界航空母艦全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