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坎古寺廟
- 位於:廣東省湛江市
- 始建年代:不詳
- 數目:5
水仙廟,白馬廟,關帝廟,媽祖廟,雙忠廟,
水仙廟
又稱炎、河帝廟,位於赤坎區水仙街,始建年代不詳,曾兩次重修,廟內曾供奉炎河二帝。水仙廟側有石砌踏跺25級,通往民主路,原為古渡頭,稱水仙渡。水仙廟是赤坎開埠時的古廟之一,因其建於古渡頭,想當時與航海等水上活動有關。水仙廟原寬三間,現僅存正中一間,大門額匾題有“炎河二帝水仙廟”,雖經長年香熏煙繚,仍依稀可辨。廟有一楹聯:“耒耜初興功資稼穡,山川始奠績奏平成”,其書法蒼勁,字跡歷歷,因楹木殘朽,現已取下收藏。廟前有井兩眼,一清一濁,稱水仙井;廟旁原有一古榕,為颱風所折,今已重植新枝。每逢農曆四月十五河誕與農曆四月二十八炎誕,鄰近居民便赴廟會做社,分得燒肉、青菜、米飯後,先祭二帝;夜晚則在廟前搭起戲台唱傀儡戲,長老一輩,樂此融融。
白馬廟
原址在赤坎區九二一路與中山二路轉角處,始建年代不詳,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拆除。原廟二進,磚木結構,內層由兩排八根磚柱支撐,連結一、二進,形成廣闊空間;廟內正廳供奉白馬神像,兩楹側均有小天井。廟門前有兩棵大榕樹,濃蔭遮蔽。1940年2月,中共南路特委成立,不久即從高州遷至該廟,以廟為機關中心,領導南路十五個縣市的黨組織發動民眾開展抗日鬥爭運動。
關帝廟
原稱“雷陽武廟”,因廟中供奉關羽像,俗稱關帝廟。遺址位於關廟街,街因廟而得名。該廟始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為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建築,歇山頂作馬鞍形;廟前有石階五級,左右各有一石鼓;後殿供關羽像。該廟融匯了唐、宋、明代和潮州建築的特色,具有獨特的風格。該廟遺址現為湛江市赤坎區第四國小校舍。
媽祖廟
又稱“天后宮”。位於赤坎前進路。原廟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963年拆除,1999年由文章灣村民集資重建。新修的媽祖廟仍繼承中國廟宇建築的傳統風格,雕樑畫棟,造工精緻。尤其是大門兩根蟠龍廊柱,採用全石通雕的工藝,頗有氣勢;屋脊和飛檐上裝飾著各種石雕鳥獸,富有民族特色。媽祖是福建一帶漁民奉祀的神靈,據說原名叫“林默”,女性,宋朝人,居湄洲嶼,曾於風暴中隻身出海救父兄,後被人尊為海上神靈,清朝時被帝王封為“天后”,因而“媽祖廟”也稱“天后宮”。由於海峽兩岸都信奉“媽祖”,每當祭祀媽祖大典,兩岸同胞信眾都一起參加,因此被稱為“海峽和平女神”;許多海外華人也信奉媽祖,不少華人聚居之地都建有媽祖廟,外國人稱媽祖為“中國的海上女神”。宋元之際,福建莆田官民隨宋帝南逃,至赤坎文章灣海邊處定居,原籍福建的“媽祖”香火也隨之而來,並供奉至今。今廟前有一楹聯為證:“湄祖分靈遷赤土,文母香火繼莆田”。
雙忠廟
遺址位於赤坎南華廣場小公園內,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據傳,清初有潮商李氏二人乘木帆船赴南洋經商,途遇颱風船沉,兩人漂至今南華廣場處荒灘獲救,數年後特回獲救處建廟還願,名“雙忠廟”,供兩神。湛江博物館曾收藏該廟石刻匾額,題有“雙忠廟”與“保障全潮”字樣,署名為“潮州潮陽商人李氏贈”。李氏在赤坎定居後,逐漸把其他經營海外貿易的潮州商人也吸引過來,海外商品也源源不斷進入赤坎市場。潮州人先後開辦了廣安、廣發、廣昌、廣澄等三、四十間商號,使赤坎埠一時繁榮起來,成為當時南粵商品流通的轉運地。潮州商紳並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5年)在赤坎建立了潮州會館,那時期潮人在赤坎經營者達千人之多,他們對赤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據《遂溪縣誌》記載:“赤坎乃潮廣人開發也”。原雙忠廟前右有一井,左有一大榕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