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縣東河戲

贛縣東河戲

贛縣東河戲,發源並流傳於江西南部贛縣,因地屬東河(即貢水)流域而得名。明嘉靖年間,贛縣的弋陽腔清唱“坐堂班”,在清順治三年(1646年)發展成正式戲班,成為了以演弋陽腔連台大本戲為主的高腔戲班。清嘉慶年間,任浙江嘉興知府的贛縣白鷺人鐘崇儼,卸職後帶回私蓄的崑腔班。不久,崑腔班與當地原有唱高腔的班社合流,在鐘氏家族扶植下,出現了以唱高腔、崑曲的班社,從而形成了東河戲。隨後,東河戲陸續吸收二黃、西皮、吹腔等亂彈腔和地方曲藝中的“南北詞”。即此,東河戲集高腔、崑曲、彈腔等多種聲腔之大成,豐富多彩,博採眾長,結合地方故事、民間小調等藝術自成一系,形成了崑曲的個支派一—贛昆,為成江西古老的優秀地方戲曲劇種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贛縣東河戲
  • 發源地:江西南部贛縣
  • 形成時間:清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