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衛府里

贛州衛府里

衛府里,從明代開始有名。明代時,贛州衛署設於此,故名衛府里。衛署,乃明朝軍事機構。當時,軍隊實行衛所制度,即在軍事重鎮設立衛,衛之轄區內重要關隘設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贛州衛府里
  • 時間:明代
  • 地點:贛州
  • 性質:明朝軍事機構
名稱由來,現狀,

名稱由來

如同天津衛一般意義。江西省境內當時有南昌衛、九江衛、贛州衛、吉安衛
衛府里市場外景衛府里市場外景
,贛州衛下設信豐(具體地址在現在的嘉定鎮,駐紮與贛州衛一樣來歷的廣西狼兵,以致嘉定鎮語言與贛州城相近)、會昌(具體在羊角堡,水兵,主要從當地招募)兩個千戶所,史載每一衛擁有重兵5600人,每一所擁有兵員1200人,如此粗略算來,贛南境內竟有8000官兵在衛戍,足可見贛州地位之重要。
清代時,不設衛署,改設總鎮,地址也挪到前方一百多米處,即今天的奧林匹克廣場。衛府的作用也改變了,由原來的軍事指揮部變成了為旁邊的府治(現贛州公園)服務的官衙待客與休閒的場所,仿佛今天的賓館一般。據史料記載,當年的衛府,繁華之極,整個院落設定有序,高宅大院朱門,數進廳堂縱深百餘米,兩邊是廂房、耳房,中堂後連著住房,一式斗拱飛檐、雕樑畫棟,左邊花園則栽滿了奇花異草,古樹勁松。
到了民國,衛府里的功能進一步退化,成了理髮及買賣南雜、木器等平常市井之地,商品集市的雛形開始出現。當然,集市的形成與木匠街(今南京路)的形成有直接關係。整個清朝時期,因為道府內的甓園大興土木,帶動了木匠業的迅猛發展,以致道府一帶成了一個木匠雲集之地,從而形成了一條行業街。
衛府里處在古城巷、達龍巷、生佛壇前、木匠街、青龍井五條街巷的通衢,俗稱五路口,是贛州民國以前最繁華的地段,也是最重要的標誌地和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據歷史記載,1934年以前贛州城所有的集會均在此地,1934年後以贛州公園為主要集會地,1941年後則以今奧林匹克廣場為集會地。1927年前3月6日,中國工人運動風雲人物、贛州總工會委員長陳贊賢贛縣政府(現老地委大院內)被國民黨特務槍殺後,全體工會會員受到激怒,在衛府里前集會遊行、開追悼會,並為陳贊賢豎碑立傳。全國總工會領導人劉少奇專程發了唁函。但不久國民黨公開反共,白色恐怖籠罩全國,烈士鮮血未乾,紀念碑即被國民黨以紀念“清黨案”死亡人士而鑿平,重新鐫刻文字。解放後,這塊碑在衛府里附近居住的一戶人家用來墊作路橋板,直到上個世紀末,衛府里正式改造成大市場時,市博物館發現並收藏了這塊蘊涵了歲月風雲的不普通的碑石。贛州最早的郵政局即在衛府里。1896年,贛州先在白衣庵(現啟德家電一帶)建立了電報局,1912年郵政局成立於衛府里,1932年兩局合併遷移至今工人文化宮。歷史當永遠記得,這塊熱鬧之地,竟有如此之多的故事與傳奇。
解放後,衛府里徹底完成了從官衙到集市的轉變,一個曾經的風雅之地成了純粹的菜市場。記憶中,我第一次到衛府里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事,當時購買肉類、油類、米類、糖類、豆腐類等主、副食品尚須憑票供應,而衛府里菜市場則是最主要的供應市場。當時的市場很亂,也很髒,全然沒有今天的秩序。唯一有秩序的地方是八角井前排隊挑水和各個憑票供應的攤點前排成一溜長隊的人們。這種排隊的經歷是當時經濟社會的一種寫照,也是我生命閱歷中很有生活情趣的一件事情。
地圖

現狀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衛府里的照片正是我第一次進衛府里時的情景。之後不久,衛府里進行改造,成了高樓,市場功能更全了,個體戶商販開始風起雲湧,往日國有果蔬食品一統天下的情形不復存在,充滿活力的市場讓人充分感受到了生活的日新月異,日子越來越紅火。今天,適應需要,銀行將網點開到了衛府里,商團將超市開到了衛府里;衛府里樓上的服裝、小商品綜合市場和家具大市場愈來愈跑火走旺;贛州城內集市多了好些,可衛府里的龍頭地位始終未改,逛集市的人仍舊是熙熙攘攘……衛府里歷經滄桑,幾度春秋,幾度沉浮,終於從數百年前的官家繁華走向了今天的平民繁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