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賽乃姆”也稱“賽蘭木”最早是“美女佛”的意思,興盛於佛教時期,並集中在中原一帶,16世紀,賽蘭木人大批遷移到新疆庫車地區定居,而他們身上所特有的舞蹈也帶入新疆,並與龜茲地區的舞蹈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加獨特的藝術,“賽乃姆”也有很多種意思,一是偶像神像的意思,二是美人美女的意思,三是曲調舞曲的意思。
新疆古時又稱西域,西域是當時漢代對甘肅玉門以西以及中亞地區的泛稱,公元前138年,漢武帝為了壯大國家經濟,便派張蹇出使西域,希望建立兩國友好關係,而後絲綢之路暢通,佛家也從西向東傳入中國,使得古希臘,印度佛家,波斯文化以各種方式傳入中國,並促進了東西方傳統文化的交流,而在交流過程中也逐漸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獨特的西域文化藝術也以獨特的方式形成。
引用白居易《胡旋女》詩中所說的詩句“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統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唐代詩人李瑞也在《胡騰兒》中描繪胡騰舞“揚眉動且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編,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環行急足皆應節,反手叉腰卻如同”,從詩句中可以看出東西方兩國文化的交融,中國西域樂舞也因此呈現“混血”狀態,而西域樂舞主要是以傳統的維吾爾族舞蹈為主,維吾爾族的舞蹈有很多,如,大鼓舞,頂碗舞,手鼓舞,鐵環舞等,但流傳較廣的依舊要數賽乃姆。
“賽乃姆”一詞也源於音樂的名稱,它的節奏平穩,舞者可以在各種旋律,曲調和樂聲中翩翩起舞,在清代宮廷中也有“賽乃姆”的表演,像乾隆在《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卷四十》樂伎附中有攜諸樂器進,奏斯納滿,色勒碦斯,察罕,珠魯諸樂曲,以舞為節,而這段中“斯納滿”也即指“賽納姆”譯音,而“色勒碦斯”是指“賽乃凱斯”的譯音,它可以用作“賽乃姆”中的轉快部分,也可以是曲調節奏的名稱,“賽乃凱斯”為音樂歌舞形式中的伴奏,且《十二木卡姆》的形成也是以“賽乃姆”的收入為發展的,“窮乃額曼”中的木卡姆則是西域樂舞的組成部分,綜合以上種種緣由,“賽乃姆”舞蹈便以獨立的舞蹈在民間廣泛流傳。
舞蹈特色
若羌賽乃姆內容多源於生活,以表現愛情、哲人箴言、先知告誡、民間故事、當地山川、名人名言等為主,現編現唱、幽默風趣。著羌賽乃姆歌舞富有創造力和想像力,充分地表現了情感的豐富性。表演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場所,對參與者也沒有什麼特別要求,只要擅長或真愛舞蹈的均可參與,但須由長者和公認的突出藝人進行領舞。若羌賽乃姆以一段木卡姆曲子為開頭,後面共有二十九個變段,每個變段都有完整的樂譜和歌詞,可作為一首獨立歌曲彈唱。開頭部分的木卡姆音樂,使用彈布爾或都塔爾進行彈奏,由領唱者進行獨唱,音樂旋律比較緩慢。在這一部分由領舞者(被公認的跳舞較好的民間藝人)獨舞。從第一變段開始音樂節奏逐漸變得歡快,這時樂隊所有樂器齊奏,樂手齊唱,所有舞者開始伴隨著音樂舞蹈。此後樂手依次彈唱完所有變段,每個變段長約三分鐘,整曲長九十多分鐘。在伴奏聲中,舞蹈自始至終跳得富有節奏感,輕盈而自由。若美賽乃姆樂隊組合有多種形式,在樂手不全的情況下可由彈撥爾或都它爾進行彈奏,樂手齊全時由所有樂器一起彈奏,手鼓作為節拍樂器,充當著樂隊指揮的角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若羌賽乃姆詞中既有民間歌謠,也有民間診語、民間故事。前者是維吾爾族口頭文學的精華,後者是歷史上被若羌縣人所尊崇的藝術家的代表作。它是研究新疆民間文學的重要文本,有著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同時也是研究維吾爾族傳統音樂、舞蹈、文學、說唱、戲劇等藝術發展史的重要依據。
傳承狀況
若羌賽乃姆是維吾爾族民間普及率較高的傳統自娛性歌舞藝術形式,在新疆各地的維吾爾聚居區基本都有賽乃姆流傳。
傳承人物
吾斯曼·托乎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賽乃姆(若羌賽乃姆)。
保護措施
2023年,為進一步提高“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業務水平,讓更多青少年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由新疆若羌縣文化和旅遊局非遺傳承保護中心舉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若羌賽乃姆”傳承人培訓班正式開班。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保護單位若羌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93年以來,在若羌縣幾乎每年都要舉行大規模的“民族團結篝火麥西來甫”、“遊園麥西來甫”等娛樂活動。在舉行的各種慶典活動中,都要跳傳統舞蹈若羌賽乃姆。若羌賽乃姆已成為若羌
維吾爾族人民文化娛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022年6月11日,《若羌賽乃姆》表演在新疆若羌縣舉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第十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活動上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