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乃姆(且末賽乃姆)

賽乃姆(且末賽乃姆)

賽乃姆(且末賽乃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且末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賽乃姆(且末賽乃姆)具有民眾參與性、多樣性、即興性等特點,無論在室內還是在室外均可進行。開始表演前,民眾圍坐,樂隊和伴唱者聚集一處。音樂開始後舞者進場,可獨舞、對舞,也可3—5人共舞。且末賽乃姆區別於其他賽乃姆的主要特點在於其舞蹈以自娛性舞蹈為主,舞蹈節奏平穩,旋律優美,由慢轉快的形式,適於表演。

2011年5月23日,賽乃姆(且末賽乃姆)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為Ⅲ-9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賽乃姆(且末賽乃姆)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且末縣
  • 遺產編號:Ⅲ-96
  • 保護單位:且末縣文化館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代表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且末在遠古時代就已形成歌舞文化,扎滾魯克古墓挖掘出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古老樂器“箜篌”表明了且末音樂舞蹈歷史的悠久性。
“賽乃姆”是由多首歌曲聯唱和歌舞音樂的總稱,也叫為“賽蘭木”。原是中亞一帶的地名,16世紀時那裡大批的賽蘭人往新疆龜茲(今新疆庫車)地區遷徙並定居下來,同時也把“胡旋舞”“柘枝舞”帶進了新疆,並逐漸與龜茲地區的舞蹈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藝術,人們稱這種舞蹈為“賽蘭木”。後逐漸演化為“賽乃姆”,並廣泛流傳。新疆各地維吾爾族形成了各地區不同藝術風格的“賽乃姆”,民眾習慣在賽乃姆前面冠以地名。
賽乃姆(且末賽乃姆),主要流傳於新疆且末縣的瓊庫勒鄉、英吾斯塘鄉、巴格艾日克鄉、阿熱勒鄉、且末鎮等地。

文化特徵

演奏樂器
賽乃姆(且末賽乃姆)除無節拍的兩個木凱迪曼(散板序曲)和趣秀爾蓋(尾聲)以外,其他樂曲始終配合舞蹈,伴奏樂器有彈撥爾、都塔爾、艾捷克、達普(手鼓)、庫修克、薩帕依等。舞蹈時以手鼓來控制節奏和速度。
歌詞題材
賽乃姆(且末賽乃姆),歌詞基本上由且末民謠組成,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主要分為愛情和生活題材兩大類。表現歷代且末維吾爾族人民追求愛情、熱愛生活、善良寬容,除惡揚善的高尚情操。
音樂節奏
賽乃姆(且末賽乃姆),節奏主要有2/4拍、4/4拍、7/8拍,調式是G調式。木凱迪滿和趣秀爾蓋樂曲彈唱速度較慢,其他曲目的速度則越來越快。且末賽乃姆演唱時長四十六分鐘,歌詞有二百九十行。

代表作品

賽乃姆(且末賽乃姆),共有兩套二十二首曲目。第一套賽乃姆有十首曲目,第二套賽乃姆有十二首曲目。每套賽乃姆都有木凱迪滿(散板序曲),第二套賽乃姆最後則有趣秀爾蓋(尾聲)。其中,除兩個木凱迪滿曲目及趣秀爾蓋曲目無節拍外,其餘十九個曲目均有節拍。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賽乃姆(且末賽乃姆),通過創新發展,成為那個當地民眾喜聞樂見並廣泛參與的民眾文化主要活動形式和表現形式,並對當地民眾文化生活及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傳承狀況
賽乃姆(且末賽乃姆)的傳承狀況良好。在代表性傳承人亞森·艾薩的發掘和培養下,鄉且末賽乃姆傳承人已達到40多名,而且新成員還在不斷增加。
傳承人物
亞森·艾薩,男,維吾爾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為賽乃姆(且末賽乃姆),申報地區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且末縣。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且末縣文化館獲得賽乃姆(且末賽乃姆)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保護單位且末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5年7月3日,新疆且末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演出團在瓊庫勒鄉文化站舉辦演出,現場有《且末賽乃姆》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表演。
2022年6月12日,新疆巴州且末縣在人民廣場開展了“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喜迎二十大”百日廣場文化活動文化遺產專場演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