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賽乃姆是音樂、舞蹈、詩歌等為一體的,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伊犁維吾爾族民間傳統舞蹈。
2011年,伊犁賽乃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伊犁賽乃姆
- 批准時間:2011(第三批)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類別:傳統舞蹈
- 所屬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保護單位:伊寧縣文化館
傳承發展,形式特點,
傳承發展
伊犁賽乃姆是由維吾爾族祖祖輩輩繼承,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藝術瑰寶。《維吾爾賽乃姆(伊犁賽乃姆)》是古代維吾爾族祖先在一些民間歌曲、婚禮歌舞、儀式儀禮和各種慶祝活動時所表演的以歌曲、舞蹈為原形,進而形成的最古老的藝術形式的民間文藝。維吾爾族詩書《烏古斯汗》中就有烏古斯汗邀請有關部落民眾舉行娛樂宴會的記述。公元五、六世紀南疆千佛洞、吐魯番千佛洞中就有不少壁畫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現了中古時期天山南北的男女居民在一起奏樂歌舞的民間藝術形式。十一世紀維吾爾學者巨著《突厥語辭典》中稱之為“索爾丘克”和“蘇合迪克”的晚會及“冬日聚會”等,這些民間藝術形式就是當代《維吾爾賽乃姆》的淵源和雛形,《維吾爾賽乃姆》也與維吾爾《十二木卡姆》有著密切的關係。
《十二木卡姆》中的每部《木卡姆》又分成《瓊乃額曼》、《達斯坦》、《麥西來甫》等三大部分。《瓊乃額曼》又由《太艾則》、《努斯赫》、《朱拉》、《賽乃姆》、《塞勒克》、《佩西肉》等若干曲式段落構成。《達斯坦》部分的旋律結構是《瓊乃額曼》主旋律的繼續與發展。《麥西來甫》部分是歡快、熱烈、短小、自由的歌舞曲調組成的。這部分富有戲劇性,廣泛流傳於民間,在維吾爾族民間生活極為普及的聚會或《麥西來甫》等形式中,《木卡姆》的某些組曲是以《賽乃姆》之名演奏的。這就是現在《維吾爾賽乃姆》的來源。這種《賽乃姆》富有地域特色,被分別稱作《喀什噶爾賽乃姆》、《庫車賽乃姆》、《庫爾勒賽乃姆》、《哈密賽乃姆》、《多浪賽乃姆》《伊犁賽乃姆》等。現代《維吾爾賽乃姆》就是源自於這些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經過漫長的歷史年代在吸收了各個時代的民間舞蹈精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形式特點
《伊犁維吾爾賽乃姆》是由17種曲式段落構成的、具有固定歌詞,以歌曲、音樂、舞蹈為一體的藝術表演形式。“賽乃姆”一詞表示美麗、可愛、親愛等意思,另外也暗示“美麗的姑娘”之意,這個詞後來演變成了女孩子常用的人名,如:維吾爾歌劇《艾力甫—賽乃姆》等等。《伊犁賽乃姆》是在維吾爾《賽乃姆》演奏氣氛最熱烈、內容豐富、規模最大、節奏性極強、民眾性娛樂聚會及廣的藝術表演形式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