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譜牒、宗譜等,是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作用,是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作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如今,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可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賴氏家譜
- 起源:賴國
- 分類:客家賴氏 穎川賴氏
淵流篇
賴國是個諸侯國,本姬姓苗裔。春秋末期,魯昭公四年〔周景王七年,楚靈王三年〕(公元前538年)癸亥七月,楚靈王以諸侯之師伐吳,遂以諸侯滅賴。賴國被並後,遷賴於河南穎水上游,也即後來秦置穎川郡境,子孫心懷故國,以國為氏。這就是賴姓的來歷。賴氏後裔皆尊叔穎公為太世始祖。
《三字經。百家姓》載:賴姓來源主要有二:一是源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後代,周武王有弟叔穎公被封於賴,授封賴國。至魯昭公四年為楚靈王所滅,其後以國為氏,這是河南賴氏。二是源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相傳炎帝後裔烈山氏,是古姜族的四個氏族部落之一。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後有一支東遷,於商代在河南歷鄉建賴國,依附於商朝,南遷後,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為賴子國,楚滅賴後,以國為氏。
客家賴氏源自姬姓。局唐代以來贛南《賴氏族譜》記載,“賴氏之先,春秋有賴國者,本周姬姓”。“賴氏本周姬姓,穎公封於賴國,後之子孫遂以國為氏”。“賴姓以國為姓,本姬 ”。“賴氏即周封國,歷傳為楚並遂以國為姓”。其他各地賴氏老譜都有類似記載。賴氏歷代先賢考述中也都認定“姬姓說”。
忠誠公於三國末,由河南穎川遷來江西贛南之桴源,帶來中原文化,與當地土著的民風習俗融為一起,形成概有中原古文化的遺風,又有區別與創新的一種新文化,這就是客家文化。忠誠公是客家賴氏始祖,是評一郎公五世孫忠郎公七世孫,派衍百萬人口,成為客家賴氏的主幹大流。淵公是評二郎之子,忠郎公四世孫,早年由穎川遷來贛南雩邑。伯通公派是庭宣公後裔,由河南鄭州西鄉遷來贛南,在南康立基。三大源流都是潁公後裔,都從河南遷來贛南,形成客家賴氏。按其個階段發展的地望可稱:桴源賴氏松陽賴氏、寧都賴氏、於都城南賴氏、康邑賴氏,這就是客家賴氏的來歷。
1.桴源賴氏
三國時期忠誠公官任都尉,本居河南穎川平寧里。為避禍亂,辭官避世,舉家南遷,由河南穎川地遷來揭陽(寧都古縣名)之桴源,在嵩山峻岭的梅水萬山之巔,擇地梅江源頭
的一塊胃形谷地開闢而居。桴源是賴氏南遷的第一個居住點,第一個中轉站,是客家賴氏的發祥地,在賴氏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按地望稱“桴源賴氏”。
2.松陽賴氏
西晉永興元年(公元304年),桴源賴氏二世祖光公字列寶,仕浙東刺史,由源桴仕徒浙江。東晉寧康間,四世祖莊公任南康郡太守,後見“世事日非”而離贛,遷居浙江松陽縣。五世祖遇公,升任江東太守。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十月十六日,以父居松陽為由,上書奏松陽為郡。晉安帝於十一月十三日,親書“松陽郡”三字賜予遇公,為“萬世之郡”。自此,始有“松陽賴氏”。這是賴氏發展史中的第三個地望。
3.寧都賴氏
南朝元嘉間,桴源賴氏七世祖硯公字仲方,同弟毅公字仲堅,為避亂,歸隱老祖居揭陽,“追尋忠誠公芳蹤,避居故地桴源”。因洪水為患,又遷金光里三都(今寧都洛口)及金精山塹口。後於元嘉末年(公元453年)遷至赤竹坪拓荒築室,遂號“築室翁”。赤竹坪(今您寧都縣城地)系梅江河畔平川,地勢平坦,土質肥沃。仲方公詩禮傳家,潔身自好,傳承耕讀治家的客家門風,丁口大發,衍為“七宣八派”。客家賴氏進入鼎盛發展時期,大量外遷亦始於此。郁公之子定公大用,陳宣帝大建間(569---582年)由虔化仕徙潭州(湖南長沙)燦公七子:昭、得、度、明、思、求、彥,“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有司奏將赤竹坪易為虔化縣治,朝廷褒封賴文輝公食邑千戶,賜職士官。輝固辭曰:‘臣世食邑穎川,今去爵位遷徙至此,一身之榮何足為貴,願樂田裡足矣!’遂齋金銀各百兩,及地名官竹園、釣州、繞塔嶺下田地貿易,將祖墳地宅改立虔化縣治”。《桴源賴氏族譜》也載,文輝公是處理赤竹坪為虔化縣治的當事人。此後,唯昭公留居謹守祖地,余皆各遷一方。度公返遷桴源。彥公於公元597年仕徙揚州。明公之子由虔化遷水西(今江西撫州)。思公派遷五子石(今江西石城)等地。求公派遷會昌鐵爐巷等地。得公長子標公本居虔化,以錦衣衛仕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前,奉旨西征,功勳卓著,升直殿大將軍。高宗甲戌年(公元674年)閩省寇亂,標公統兵五路,赴閩剿寇,追亂寇於上杭地而平息,又奉諭敕鎮守閩汀於上杭古田坪埔,遂摔眷屬而家焉。極公、樞公、追隨兄長標公由虔化遷居福建上杭古田,極公又遷寧化石牛村,樞公則遷清流縣黃家地,裔播閩省,尊標公為入閩始祖。此後經往復遷徙,衍播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各國。這是賴氏發展史上的第四個地望,“寧都賴氏”。
4、於都城南賴氏
東漢順帝(公元126----144年)期間,評二郎公之子淵公為裨將,戌守章貢時,念曾祖父忠郎公東漢初任兩粵監察御史路過章貢,有辟基之訓,遂肯堂構,置田莊於雩邑而家焉。淵公之孫萱公又遷於都水南,家業興旺,子孫發達,謂“於都城南賴氏”。至唐乾元年前,已陸續外徙。唯十六世祖棐公派留於邑。棐公字沈父,又稱忱甫,七歲能文,唐乾元舉進士第,授崇文館校書郎,不就,退居田裡,著書撰譜。遠近名賢,悉游門下,建“秘書坊”、“秘書樓”。其次子燦公,字仲明,遷於都城中十字街。至48世,形成於都賴氏城西派和城東派,行派各異。後陸續外遷。最後一支,六十五世美湖公,於清道光間由於都樟木坑遷吉安羊古腦。民國間,六十八世相清公,由羊古腦遷富田花岩新石坑立居。評二郎公派,是客家賴氏第二大源流。其裔在清後葉,已陸續往外播遷。
5.康邑賴氏
北宋後葉,伯通公六世祖希泰公由河南鄭州西鄉,以鄉貢授豫章郡虔州府贛縣縣令,而始遷贛南。其長孫繼先,由進士授揚州刺史,升殿中侍御史,卒於京(杭州),弟繼祖扶柩南歸,葬南康旭山之陽。為奉墓祀,繼先之子伯通公於南宋定居南康縣城,為康邑賴氏基祖。其下六子形成六大房,分布於南康市區、潭口江壩、三益、朱坊、鏡壩、十八塘、唐江、浮石、潭東及其他鄉鎮;外縣有大余新城、赤石、內良、贛縣沙地、興國縣高興圩、遂川縣城及南昌市區;外省有遼寧、四川、廣東、台灣等地。
庭宣公字桓足,為紫金光盧大夫,生育春秋時期周平王庚辰(公元前761年)五月初五日,配儲氏,夫婦合葬洛陽蓮花崬。十五世善性公徙中州河南賓興鄉,二十二世祖振公同兄祖仁公居河南鄭州西鄉,為開基祖。四十五世希泰公於北宋後期,仕徙虔州府贛縣。五十世伯通公,於南宋開基南康。庭宣公源於“周文王十九子寅公(穎公)封賴國,屬穎川迭傳,由姬姓派生,以國為姓”(康邑伯通公派《賴氏族譜》),這是贛南第三支源流。
綜上所述,評一郎公裔忠誠公派桴源賴氏,評二郎公派於都城南賴氏,伯通公派康邑賴氏,三派都是叔穎公後裔。三枝同一體,以國為氏,由姬姓派生,同屬穎川堂。
賴氏的郡望和堂名主要有“兩郡”(穎川郡、松陽郡)“三堂號”(穎川堂、松陽堂、西川堂)。
1.穎川郡和穎川堂
公元前538年,楚靈王滅賴國後,遷賴於鄢,鄢在今河南省西部,即鄢陵縣地。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設定“穎川郡”時,含鄢陵、嵩山、平頂山、漯河一帶及禹縣和許昌地區。賴國子孫歷盡磨難居於斯,心懷故國,以國為姓,以胄相承,以所居地穎川郡為郡望。以穎川郡號為堂名,曰:“穎川堂”。《御製百家姓》載:同此堂名的姓氏有“陳、鐘、乾、烏、賴、拓跋”(《百家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幾姓間,互稱“老華”。穎川堂是賴氏的始發堂號。
2.松陽郡和松陽堂
三國末,忠誠公南遷至廬陵郡南部都尉之揭陽縣(江西寧都古縣名)的桴源後,桴源二世祖光公於西晉永興元年(公元304年)任浙東刺史,而往浙。東晉寧康間(公元373----375年),四世祖莊公任南康郡太守,後見“世事日非”而離贛。“因祖父光公從東海王司馬越討穎,卒于軍營,天府治喪,還葬浙東城西,而遷往浙江松陽縣居焉。”(據桴源賴氏族譜、龍南賴氏族譜及縣誌所載),五世祖遇公升授江東太守後,於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十月十六日,以父居松陽為由,上書奏松陽為郡,晉安帝於十一月十三日,親書“松陽郡”三字賜予遇公,親頒“賜郡”詔書。從公元398年後,賴氏始有松陽郡字謂。仲仿公返遷贛南,元嘉末年(公元453年),築居赤竹坪,曾建“復松亭”意即復興松陽大業。此後由寧都遷出者,大都用“松陽堂”為堂號。松陽堂是賴氏的繼發堂號。
附:“奏表”和“詔書”
請松陽郡表
晉隆安二年十月十六日,江東太守,參贊軍務兼屯田兵備道副使升大司馬賴遇,上請松陽為新郡,表曰:臣祖襲封周土,食邑穎川,始以開國,繼以承家,賜姓錫郡,固宜世世守之,罔敢或隧焉,但前朝之胙土,奕禩猶存 ,熙朝之丕基,後人應廓(擴),臣父 莊蒙
恩擢任虔州洊升司馬,離活州豐寧之故地,駐安遠桴源之勝區,水秀山清,悉屬皇家帶礪,
田腴原朊,頗饒臣子食衣,若不肇錫嘉名,山川減色,如具頌寵頒徽號,夙夜銜恩,懇請聖天子特筆親書“松陽郡”三字 天章下賁,宗祖叨榮,綸詔遙臨,子孫世守,此乃 非常之寶,何妨格外以施,臣不勝翹首望 光,頓足待命之至,謹表。皇帝制曰:卿父懋著懿級,甚屬可嘉,朕以御筆親書“松陽郡”三字為卿萬世之郡,子子孫孫毋廢違朕命,謹表。
錫松陽郡名制
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
郡號之稱,各由所居之地而名,遇之賴姓,出於昭代賜姓之國,郡名穎川,蓋由先人食邑而然。今江東府知府賴遇,因父賴莊遷居浙江處州松陽縣,奏請松陽居為郡,請命於朕,蓋欲普天下知賴之復有松陽也,朕以御筆親書“松陽郡”三字 賜予江東府知府賴遇
贊 曰
錫之松陽 亘古流芳
子孫千億 忠孝名揚
若玉陽之永暴 如青松之堅剛
敕命既頒 四海傳揚
大晉隆安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奉行
(註:1.隆安二年,即晉安帝建平元年,戊戌,即公元398年;
2.錄自寧都得公派道光十七年版《賴氏族譜》)
3.南康郡
4.賴氏在遷移過程中,又在南康(今江西贛南)、河南(今洛陽一帶)形成望族,產生南康、河南兩個郡望,忠誠公派三國末遷揭陽桴源後,發展很快,在南康成為賴姓的郡望之一。
4.西川堂
取文王遷於岐山(西岐),叔穎公為文王之子,溯其本源,故稱“西川堂”。此外尚有賴、羅、傅的親堂關係問題。
賴、羅、傅三姓子民都居河南,都由姬姓派生,同屬黃帝子孫。楚靈王並賴時,賴國子民為避遭殺戮,改為有姻親關係的羅姓或傅姓。後來羅國傅國被楚所滅時,也如故改姓。衍傳數代後,並未改回原姓。因此,三姓間親如手足。因堂號不同,而有“親堂”之謂。
注釋:
1.錄於《三字經·百家姓》,遠方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2.唐嗣聖十九年(公元702年)桴源賴氏族譜一修序。
3.乾隆45年桴源賴氏八修譜跋。
4.《關於賴姓的幾個問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歷史研究員陳建魁撰)。
5.“七宣八派”指燦公七子:宣著、宣仁、宣儀、宣光、宣繹、宣行、宣傑和郁公之子定公組成八派。
6.寧都蓮湖賴氏元·延佑庚申朝舉公第三修族譜序。
上古脈系
受姓始祖 穎公 軒轅二十九世孫,周文王第十九子,武王封公渝賴國,後之子孫以國為姓,以國土穎川為郡,即今河南許州也。
穎公之子 惠公 夫人劉氏,生子:宣
惠公之子 宣公 夫人陳氏,生子:歷
宣公之子 歷公 夫人尹氏,生子:平
歷公之子 平公 夫人熊氏,生子:桓
平公之子 桓公 夫人商氏,生子:敏
桓公之子 敏公 夫人鐘氏,夫婦合葬豐邑東山,生子:襄
敏公之子 襄公 夫人忝氏,生子:成
襄公之子 成公 封賴成侯,夫人楊氏,夫婦合葬洞陽山,生子:沖
成公之子 沖公 受封賴國,夫人彭氏,夫婦合葬活口,生子:章
沖公之子 章公 封章田伯,加贈穎川郡伯王世襲,夫人吳氏,夫婦合葬山田,生子:穆
章公之子 穆公 加封賴國昭王,招為駙馬,合葬小子岩,生子:文
穆公之子 文公 仕秦為文正侯,夫人趙氏,夫婦合葬湖口,生子:添
文公之子 添公 夫人呂氏,夫婦合葬黎田口(以上十四世皆國君也。魯昭公四年,癸亥(公元538年)秋七月,楚子人,賴除,制楚子滅賴之後,降為郡縣,賴之子孫散布穎川,時春秋及戰國與秦代,無所考據。迨十餘世後,始有賴先,國顯爵,漢交趾太守,而賴姓復興焉。)
添公之裔 先公 漢景帝(不少老譜載:漢文帝二年)時舉公為文學孝廉,官拜戶部主事,收倉糧不避權貴,清查田豪右斂跡,復任交趾太守,夫人李氏,生子:仙芝
先公之子 仙芝公 西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官拜金紫銀青光祿大夫,加上柱國太子太師,資善大夫,夫人尹氏,合葬東玉資山口,黃龍戲水形,子一:好古
仙芝之子 好古公 西漢屢召不仕,願隱布衣,以公直言上殿奏事,封為秉公隱士
好古之子 珠公 東漢桓帝以功封開國公因忠諫君貶汝州刺史八年復命仍封開國公奉敕告命還鄉居潁川世襲官爵妣王夫人 葬太子閱下朝天師形 生妙通公
珠之子 妙通公 桓帝永壽時舉才能二年官任秘書郎拜崇政太閤學士嘉議大夫贈太子太師 妣鄭氏 合葬大田市口金鰍下 海形 生忠郎公
妙通之子 忠郎公 西漢初官兩朝學待講因諫貶廣東東西兩道監察御史巡按兩省 妣張氏 葬藍田司口犀牛下灘形 生真 郎公
忠郎之子 真郎公 行真二府君以官生不仕 妣楊夫人 葬源口將軍比劍形 生二子:評一郎公 評二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