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別》是李玉剛、李雨恆演唱的歌曲,由白居易填詞,霄磊譜曲,是李玉剛×國風堂特別企劃專輯《如詩如玉》系列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賦得古原草送別
- 歌曲時長:3分32秒
- 歌曲原唱:李玉剛
- 填詞:白居易
- 譜曲:霄磊
- 編曲:季秋碩
- 發行日期:2022年9月12日
- 歌曲語言:國語
- 製作人:霄磊
- 混音師:張驍涵
- 母帶後期混音師:張驍涵
- 音樂監製:胡白Van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李玉剛、李雨恆演唱的歌曲,由白居易填詞,霄磊譜曲,是李玉剛×國風堂特別企劃專輯《如詩如玉》系列作品。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傳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李玉剛、李雨恆演唱的歌曲,由白居易填詞,霄磊譜曲,是李玉剛×國風堂特別企劃專輯《如詩如 玉》系列作品。歌曲歌詞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
《賦得古原草送別》歌曲由北京利見達人文化有限公司出品,唐▪白居易填詞,田鵬譜曲,皇家唱詩明星教師劉月明演唱。歌詞內容 賦得古原草送別-皇家唱詩·劉月明 作詞:唐·白居易 作曲:田鵬 演唱:皇家唱詩班明星教師·劉月明 離離原上...
《賦得古原草送別》、《青門柳》。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淒淒別, 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呂沐宸演唱的一首歌曲,由白居易填詞,劉尊譜曲,收錄在專輯《人教版國小語文必背75首古詩詞歌曲》中。 歌詞歌曲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節選)》是磚集國小提供的微課課程,主講教師為張傑 。課程簡介 通過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送別感受自然界植物生命力的堅強和不屈精神,延伸到青松和石竹頑強生命力。設計思路 在簡單講解賦得古原草送別(節選)內容的...
《草木榮枯》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出自《賦得古原草送別》。作品原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注釋]1. 離離:繁盛的樣子。2. 原:原野。3. 榮:繁盛。4. 遠芳侵古道:伸向遠方的一...
”唐代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調名取此詩意。此調興起於北宋末年,李重元此調四首,其《憶王孫·春詞》為創調之作,宋元人照此填。《太平樂府》注“黃鐘宮”,《太和正音譜》注“仙呂宮”。《...
詩中除晚日、遠山都與鄉情相關外,見春草而動鄉情更多見於騷客吟詠,如《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等都是。韓琮此詩從“晚日”、“遠山”寫到“...
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相思》)4、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6、春種一粒...
第一段,全部用來寫景,選取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等典型的意象,“長亭”“古道”是寫送別之處,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遠芳侵古道,晴翠...
貞元三年(787年),白居易年16歲在符離寫下了名揚四海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白居易青年時代是在符離東林草堂度過的,同符離的山水和朋友結了不解之緣,對女友嬋娟...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
⑧原上草重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此句是說革命力量是無法消滅的,一旦時機成熟,它就會像春風吹拂下的漫山野草一樣顯露出蓬勃的生機。創作背景 1906年秋,由同盟會...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說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文史知識》1985年01期)韓偓年譜(與鄧小軍合撰,《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3期、04期、1989年01期)論宋詩(與鄧小軍合撰,《文史哲》1989年02期)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