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行政村隸屬賓川縣賓居鎮,地處賓居鎮南邊,距賓居鎮政府所在地 1公里,到鎮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城20 公里。東鄰清河,南鄰烏龍壩,西鄰楊官,北鄰石馬。轄下村至白象廠等1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308 戶,有鄉村人口4948 人,其中農業人口4948人,勞動力 270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762 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賓居村
- 隸屬:賓川縣賓居鎮
- 農業人口:4948人
- 國土面積:14.47 平方公里
村情概況,歷史和旅遊景點,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村務公開,特色產業,文化教育,基層組織,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14.47 平方公里,海拔1540 米,年平均氣溫17.2 ℃,年降水量534.3 毫米,適合種植水稻、桔果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3584 畝,人均耕地 0.72畝,林地17951 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9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26 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收入為主。
歷史和旅遊景點
賓川縣的賓居是大有看頭的,比如說千年古街道、大王廟仁慈湖……
《雲南志》卷三《六詔》載:“越析,一詔也,亦謂之磨些詔,部落在賓居,舊越析州也”。賓居為賓川最古老的地名之一。現今,賓居古鎮的古街道被保護下來了。走進古街道,讓人感受古意悠悠的文化氛圍。一座座深宅舊院,一座座古式門樓;一排排舊瓦低屋,一排排木窗鋪面,分布在青石鋪就的街道兩邊,讓人腳下踩的是千年的歷史足印,讓人心裡收穫的是古色古香。漫步在古街道里,或駐足品嘗賓居涼粉卷粉,或駐足翻著古書古畫,或小坐品茶聊天,或問這問那訪古問史,陶醉一番漫遊賓居古街道的舒適閒情,讓人遐想一千多年前這裡的古老世界,遐想古人們的生活情趣,遐想曾經賈商雲集的街道繁華。
賓居是茶馬古道經過之地。馬幫文化的代表作《趕馬調》,據說就是從賓居發源出來的。《趕馬調》是一部趕馬人的家史、愛情史和生活史。“砍柴莫砍苦葛藤,有囡莫嫁趕馬人”,“三十晚上討媳婦,初一初二就出門”表現出趕馬人的艱辛,但又迫於生活的無奈,沿途有苦有樂把生活唱得更加有滋有味。《趕馬調》流傳久遠,又叫《大趕馬》和《小趕馬》,1985年召開的雲南省民間文學集成研討會上,賓川《趕馬調》被稱為“中國獨一無二的漢族民間敘事長詩”。
《雲南志》卷三《六詔》載:“越析,一詔也,亦謂之磨些詔,部落在賓居,舊越析州也”。賓居為賓川最古老的地名之一。現今,賓居古鎮的古街道被保護下來了。走進古街道,讓人感受古意悠悠的文化氛圍。一座座深宅舊院,一座座古式門樓;一排排舊瓦低屋,一排排木窗鋪面,分布在青石鋪就的街道兩邊,讓人腳下踩的是千年的歷史足印,讓人心裡收穫的是古色古香。漫步在古街道里,或駐足品嘗賓居涼粉卷粉,或駐足翻著古書古畫,或小坐品茶聊天,或問這問那訪古問史,陶醉一番漫遊賓居古街道的舒適閒情,讓人遐想一千多年前這裡的古老世界,遐想古人們的生活情趣,遐想曾經賈商雲集的街道繁華。
賓居是茶馬古道經過之地。馬幫文化的代表作《趕馬調》,據說就是從賓居發源出來的。《趕馬調》是一部趕馬人的家史、愛情史和生活史。“砍柴莫砍苦葛藤,有囡莫嫁趕馬人”,“三十晚上討媳婦,初一初二就出門”表現出趕馬人的艱辛,但又迫於生活的無奈,沿途有苦有樂把生活唱得更加有滋有味。《趕馬調》流傳久遠,又叫《大趕馬》和《小趕馬》,1985年召開的雲南省民間文學集成研討會上,賓川《趕馬調》被稱為“中國獨一無二的漢族民間敘事長詩”。
建於清乾隆十六年的文昌宮作為體現古時村民生活場景的重要場所,是村民進行祭祀和節慶的重要場所,也是體現賓居村人文歷史的重要場所;文昌廟是體現賓居村百年人文歷史與宗教信仰,生活習慣與建築文化的體現;是賓居村重要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美結合體,具體反映賓居村彩繪、文化、信仰、木雕。2016年,賓居對文昌宮進行了保護性修繕,保持原貌、原材料的基礎上,除險加固,對老木料塗抹桐油防蛀。
大王廟
賓居大王廟遠在明永樂之前就已修建,據明永樂15年(公元1417年)大理知府楊節仲《重建賓居神廟碑記》和《賓川縣誌》記載:神廟供奉的是“廟之神有東方仁慈化被聖明之號,亦蒙氏所封也,俗之稱神者曰賓居大王。”幾度毀壞嫉妒重建的大王廟有超過千年的歷史,它既是白族本主廟,又是:千年“神廟”。按照賓居神廟供奉的大王是白族本主張敬,民間傳說中張敬系溝通洱海水至此資灌賓居的先人,是最早在賓居等地開展水利化活動的人物,被後人奉為本主神靈。為了敬奉本主,每年農曆正月十三,附近的村民都要到這裡獻祭,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賓居大王廟會一直是及其熱鬧而隆重的。
在大王廟南坡的乾海子就是古戰場遺址,奇石林立,炮台和營盤遺址清晰可見。從相關史料和民間傳說看,這就是杜文秀起義軍殲滅3000名清軍的戰場遺址。古道營盤山,背靠烏龍斗鼎,虎視賓居壩,為研究發生在賓居的歷史戰爭提供了難得的線索,也是後人游千年古鎮、賞秀美水鄉的理想地之一。
歷史上的通洱溪有兩股泉水流出,供賓居人民生產生活用。2010年王廟坡暴發山洪,土石流添堵了兩股清泉,造成賓居人畜飲水困難。2011年7月,民間籌資重建龍池。龍池二龍戲水,代表了原來的兩股泉水。
賓居古鎮之古
千年古鎮賓居,歷史遺存豐富,鹽馬古道文化、佛教文化、本主文化、軍屯文化、革命文化駁雜交融,古建、古村、古人、古樹、古曲,處處都是風景。這裡集中分布了很多古建,見證了賓居古鎮之古。像李氏宗祠,就曾經見證著一代才女李培蓮和龍雲的愛情故事,也見證著李培炎、李培天實業救國和興修水利、改變旱區的夢想及捐資助學的善舉。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584 畝(其中:田2100畝,地1484畝),人均耕地0.72 畝,主要種植水稻、桔果等作物;擁有林地17951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38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7畝,主要種植桔果、葡萄、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170畝,其中養殖面積17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有4個自然村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白象廠、三眼井兩個自然村不通路、不通電、不通水、不通電視,只通行動電話。該行政村有一個自然村有路燈。全村有816戶通自來水,有495 戶飲用井水,有 1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4 %)。有1294 戶通電,有115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59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7.7 %、 88.6%和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110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827戶(分別占總數的84.8 %和63.2 %)。
該村到賓居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最近的車站設在本村,建有集貿市場1 個。全村共擁有汽車59輛,拖拉機39輛,機車36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2100畝,有效灌溉率為58.6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21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2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99 戶;建有小水窖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9 戶。全村有4 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 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 1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2 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02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12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78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04 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885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12 萬元,占總收入的24.7 %;畜牧業收入380 萬元,占總收入的13.2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460 頭,肉牛 459頭,肉羊768 頭);漁業收入50萬元,占總收入的 %;林業收入 萬元,占總收入的 %;第二、三產業收入 萬元,占總收入的 1.7%;工資性收入129 萬元,占總收入的 4.5%。農民人均純收入2840 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9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83人(占勞動力的3.1 %),在省內務工 54人,到省外務工29 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308戶,共鄉村人口4946 人,其中男性2504 人,女性 2442人。其中農業人口4946 人,勞動力2704 人。該村以漢族、回族為主(是漢族、回族混居地),其中漢族4674 人,白族76人,回族138人,其他民族58 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 人,占人口總數的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502 人,參合率 %;享受低保129 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賓居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0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5 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0.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 3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2個。
村務公開
2009年以來,在賓居村委會村務公開欄及村民小組對村務財務情況作了季度公開,對全村重點建設項目的承包、實施情況、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的承包、籌資標準、籌資花名冊等,以及國家惠農政策、地震捐款等作了及時公開,接受民眾監督。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省內、省外。2009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72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6.3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桔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優質桔果產業。擁有企業2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 所,校舍建築面積 3355平方米,擁有教師22 人,在校學生403 人,距離鎮中學1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80人,其中小學生403 人,中學生277 人。
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 4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6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69人,少數民族黨員10人,其中男黨員 118人、女黨員 51人。該村黨支部 2006年被評為鎮先進基層黨組織;2006年被評為鎮先進集體等等。村委會由支書、主任1人、副主任3人等組成,下設下村至白象廠等15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8個,共有團員6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