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藝術形式,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區域分布範圍甚廣,又因自然條件、風俗習慣、人文景觀不同,風格特色各異。賒店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中的一種,起源於開封朱仙鎮,在清代中後期逐漸形成。
賒店原名賒旗店,傳說因漢代劉秀賒旗舉兵而得名,自明萬曆年間商業興盛,直至清末民初。賒店位於水陸交接處,南水北陸運載而來的南北貨物在此交接集散,使之成為一個繁榮的商業大碼頭。繁榮的商業活動使賒店集聚大量的人口,最高時達13萬、16個省的商人在賒店開設商號。
賒店木版年畫隨著賒店商業的發展而繁盛,鼎盛時期鎮內紙局遍布,畫社林立。年畫產品遠銷湖北、安徽、陝西、四川、江西等地區,尤其是在臨近在老河口、谷城、樊城、襄陽、南漳、棗陽、宜城、隨州等地廣泛傳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賒店年畫
藝術形式,作品內容,創作背景,
藝術形式
賒店木版年畫的製作,首先是選取題材,構思畫面,然後在紙張上用線條勾勒出輪廓,並視內容進行填色。接著便是雕版了,雕版是木版年畫製作過程中技術要求最高的一道工序。雕版所用的木料通常為梨木,因為梨木“有骨無筋”,能最好地將雕刻效果呈現出來。梨木鋸刨平整後,在上面將畫好的圖樣反轉貼印並固定。雕刻時,先要用尖刀將所有線條都走一道,然後用圓刀將曲線連線,最後用平刀清底。
賒店木版年畫採用的是套印的方法,即在雕刻題材所需要的顏色確定之後,便根據圖案上顏色的種類和分布依次雕版。通常完成一套版畫需要五塊版,分別為黑、紅、黃、綠、紫等顏色,其中黑色的版是主線版,其他的為色版。印刷的時候,層層套印,由淺到深,也採用兩色疊印效果,正如口訣所言:“紅配綠十分足;”“紅是肉紫是骨,”“黑線如鐵錮。”以少套色而取多套色的效果。
賒店木版年畫在形式上追求構圖飽滿、充實,突出主題人物動態,給人以殷實、熱鬧的審美感受,以符合人們盼望喜氣洋洋,大吉大利,紅紅火火,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滿滿當當的心理祈願。
造型上形象形態刻畫自然合理,概括提煉,誇張物象的典型特徵。在人、景的處理上大膽取捨,簡化細節,重點突出主體特徵,強調裝飾效果。尤其是人物造型精準,比例適當,同時借形傳神,注重內在精神的傳達和作品彰顯的活力。
在雕版上賒店木版年畫講究“陡刀立線”,即刻刀所刻出的線條上下基本等寬,以纖毫畢現地展示人物形象。或大刀闊斧,挺拔勁建;或工筆細膩,線條緻密繁複,紋絲不亂。刀法上法度謹嚴,陽刻為主,陰刻兼施,充分發揮金石刀味、木紋質趣的自然效果。一黑一白互為補充,剛柔相濟,用刀巧奪天工,拙中見巧,呈現出古樸稚拙的獨特韻味。
在用色上賒店木版年畫在注重了強烈鮮明的色彩對比,多採用高純度的紅、綠、黑、黃、紫,傳統用色多取本色,即自製顏料如黃丹、靛青、碌、槐黃、赭石、蛤粉、木紅、黑煙子等,皆以古法炮製,顏色古雅,色彩濃艷而耐久。畫面注重遠效果,非常適應民間春節的吉慶的需要,原汁原味的地方民間色彩透出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原始的民俗意味。
賒店木版年畫不是如實反映自然,而是運用主觀性理想化的色彩去塑造形象,營造氣氛,形成獨到的概括生活的一種裝飾手法。在吸取它概括、提煉、象徵、寓意、誇張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形式美,將實用性、裝飾性、藝術性結合統一起來。
賒店木版年畫有著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畫風純樸,構圖飽滿,表現細膩而主次分明、線條密實並一絲不苟、色彩豐富且對比鮮明。以其古樸的畫風,成熟的式樣,濃艷鮮明的色彩,精湛細膩的表現手法完美地體現出了我國傳統木版年畫獨到、至美的整體格調。
作品內容
賒店木版年畫種類繁多,從畫幅上分中堂、貢箋、鬥神、神像、歷畫、喜畫等二十多種。題材廣泛,大多取材於歷史戲劇、演義小說、民間故事、傳說,也有適應需要刻制的農曆、農事諺語、書法條幅等。如表現吉祥喜慶的“麒麟送子”、“福壽雙全”、“百壽圖”、“百年和合”、“趙公元帥”、“燃燈道人”等;表現人康宅安,寄託神靈庇佑,驅邪降福的有“鐘馗鎮宅”、“秦叔寶”、“關公”、“尉遲敬德”等;表現民俗中吉祥如意的有“五子登科”、“壹團和氣”、“百子禧春”、“灶王爺”等等。
賒店木版年畫題材無論是寓意吉祥,還是民間傳說;無論風土民俗、古蹟名勝,還是花鳥瑞獸,都堅定地植根於中國農村廣大農民樸實的審美心理基礎之上。這些年畫內容反映出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的世俗觀、道德觀,忠孝節義等,以期盼迎春接福、人壽年豐,喜氣臨門、大吉大利,年復一年地滿足了人們的內心需求和良好願望,使善良的人民在任何艱難困苦下內心能得到平衡和滿足。
賒店木版年畫濃艷豐富的色彩,精細緻密繁複的線條、無不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地方民間色彩和濃郁的鄉土氣息,雖出自民間藝人之手,但每件作品卻傾注了作者的整個思想情感。其雕刻技法、色彩運用,藝術感覺, 是其他地方的年畫所不具備的,也是無法取代的。其原始、獨特的一面,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研究價值。
創作背景
賒店古鎮位於河南省西南部的伏牛山南麓,南陽盆地東緣,屬南陽市社旗縣管轄,緊鄰南陽市區。自古有“依伏牛而襟漢水,望金盆而掬瓊漿;仰天時而居地利,富物產而暢人和”之說。
歷史上因光武帝劉秀在此“賒旗訪將,起師反莽”而得名,始於漢,自明萬曆年間商業興盛,直至清末民初,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古鎮處於水陸交接處,潘河、趙河與沙河在其周邊交匯於唐河而入漢水。南方水路到此改走陸路,北方陸路自此轉水路,南水北陸,運載而來的南北貨物在此交接集散,使這裡成為一個繁榮的商業大碼頭。轉輸的大宗商品主要是茶葉、木材、布匹和食鹽。
繁榮的商業活動使賒店集聚大量的人口,鼎盛時期人口達13萬人,寨牆高三丈,周邊十里長,72條古街道分行劃市,36條胡同商鋪林立,南船北馬,總集百貨,是“萬里茶道”的重要中轉站,有“中原第一古鎮”之稱。
賒店木版年畫以賒店古城為主要分布區域。舊時鎮內紙局遍布,畫社林立。這些作坊規模有大有小,小的十數人,大的幾十人,常年從事年畫印製。年畫產品遠銷湖北、安徽、陝西、四川等地區,尤其是在臨近在老河口、谷城、樊城、襄陽、南漳、棗陽、宜城、隨州等地廣泛傳播。
賒店木版年畫傳承人陳景知現年60歲,一家數代從事民間木版年畫藝術,陳景知從小耳濡目染跟隨父親陳國忠學習木版年畫製作技藝。他創作的木版年畫,形式以墨線為骨,雕刻強調陡刀立線,蘊涵著深厚的原始民俗意味。
文革期間,木版年畫被視為“四舊”,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但陳景知痴心不改,勞動之餘仍偷偷地學習。在當時環境,只能製作像作業本、圖案等小版木雕。作業本類木版雕刻,一橫一豎都需要照墨照線,正是這種一橫一豎一點一滴的反覆強化訓練,陳景知練就了過硬的功夫,為他後來的版畫雕刻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木版年畫工藝複雜,環環相扣,稍有不慎,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可能前功盡棄。陳景知對於年畫設計、雕刻、印刷等關鍵環節,一遍遍學,一刀刀刻,一次次練,不論酷暑還是寒冬從不停歇,工藝漸趨純熟,終於把陳氏年畫工藝完整的傳承了下來。
截至目前,陳景知已恢復刻制了“一團和氣”、“福祿壽三星圖”、“鐘馗鎮宅”、“武財神趙公元帥”、“關羽夜讀春秋”、“敬德秦瓊”、“六子迎福”、“百壽圖”、“百福圖”、“灶王爺”、“灶王奶”等多塊傳統雕版。他刻制的木版年畫,繼承和發揚了祖輩雕刻藝術,畫風淳樸,表現細膩,色彩濃郁豐富,又進行不斷的創新提高,從而使設計更加合理,人物更加逼真,字型更加優美,使陳氏木版年畫技藝達到了一個新的更加完美的高度,成為社旗賒店商埠園區內知名的百年老字號之一,吸引海內外人士前來品鑑、購買、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