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貢獻
賈忠建,有機
化學家、化學
教育家。長期針對中國西北天然資源,開展藥用植物的化學成分研究,從中分離、鑑定出300餘種新化合物,發現12種新型的萜類骨架,發掘出40多種具有較強生物活性的物質。為豐富天然產物化學、藥物學、植物分類學以及植物資源的綜合利用做出了貢獻,同時培養了大批有機化學人才。
工作經歷
1930年9月16日 出生於上海市。
1950年9月至1953年7月 在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
1953年9月至1958年7月 北京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研究生。
1958年7月至1959年5月 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任教。
1959年5月至1979年12月 歷任蘭州大學講師,有機化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80年1月至1984年12月 任蘭州大學副教授兼天然有機研究室副主任。
1985年1月至今 歷任蘭州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蘭州大學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兼天然有機研究室主任。
1990年至今 當選為中國藥學會甘肅分會理事會常務理事。
1994年至今 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四、二十五屆理事會理事。
無悔選擇
1950年,賈忠建考入南京大學化學系。她發憤讀書,常廢寢忘食。1953年她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大學本科的學習,被推薦到北京大學化學系當研究生,師從著名有機化學家邢其毅教授。未名湖畔五年的勤學苦練,她終於掌握了從事教學和科學研究的本領。1958年賈忠建學成之後,導師和校方讓她留校任教。可是一年之後,她面臨的卻是新的選擇,因為她的丈夫研究生畢業後先期分配到蘭州工作。50年代,蘭州、大西北、黃土高原是三個同義語,它告訴人們:這裡是一片貧瘠、落後的土地。北京大學為了解決賈忠建夫妻兩地分居的困難,準備把她的丈夫調到北京。而此時,賈忠建想得卻更多、更遠:大西北雖然艱苦、落後,但更需要人們去開拓;大西北豐富的植物資源,有待於人們去研究開發。自己是學有機化學的,在那裡將更有用武之地。有志青年應當面對困難,正視困難,在創業、開拓中尋求幸福和歡樂。於是,她毅然捨棄了京城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踏上了這片黃土地。她作出了無悔的選擇。把祖國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大西北一乾就是數十年。
誨人不倦
1959年,賈忠建調到蘭州。當時蘭州的工作、生活條件較差,嚴冬季節沒有暖氣供應。但是,為了全面提高蘭州大學有機化學基礎課的教學質量,身為教研室主任的賈忠建不畏艱難,帶領大家在冰水裡清洗堆積多年的舊玻璃器皿,清點和維修儀器;為了編寫新的實驗講義,她親自動手做實驗,力求實驗數據和結果準確無誤;為了上好每一節課,她認真編寫教案,並堅持試講。賈忠建嚴謹求實、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愛到了師生的交口稱譽。
“十年浩劫”之後,賈忠建教學工作的重心轉向培養研究生。她認為給研究生授課,教師在講清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應當著重向學生介紹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她經常告誡學生:“沒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沒有嫻熟的實驗技能,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將寸步難行;不掌握最新的學術動態,就不可能做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她嚴格要求學生,不放過任何細節,對論文中的每個數據,她都要仔細核對,每篇論文的修改常達三四個回合;她熱情關心年輕人的成長,堅持做過細的思想工作,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把發現人才、提攜後生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她熟悉每一位同學的特點,今天談起當年的學生,依然如數家珍……
賈忠建含辛茹苦幾十年,培養了大批英才。已經走向社會的34名碩士、25名博士和2名博士後中,有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有系主任。他們專業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廣,科學素養良好,動手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受到普遍歡迎。1991年賈忠建被評選為甘肅省高等學校教書育人先進個人。
主要成就
賈忠建成了一個“工作狂”,不停地探索,不斷地開拓,沒有節假日,常抱病工作,甚至通宵達旦。近20年,她先後承擔“六五”、“七五”、“八五”國家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重大、重點項目和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數十項研究課題,對中國西北地區特有、豐產、具有重要套用背景的80餘種植物的微量和痕量脂溶性、水溶性化學成分進行了深入、系統的開創性研究。由於萜、甙、生物鹼、黃酮等類化合物往往是植物中的有效(或有毒)成分,賈忠建把它們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現代分離、分析技術結合化學反應,分離、鑑定出300餘種新化合物,其中12種萜類具有新型的骨架。同時結合藥理實驗,從天然純物質中篩選出40多種具有較強生物活性的物質,解釋了部分化合物的藥理作用機理,揭示了它們的構效關係。先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200餘篇,主要成果居國際同類工作的先進水平,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甘肅省科技進步獎1項。
倍半萜、生物鹼、黃酮類的研究
研究了菊科風毛菊屬、
橐吾屬、
蒿屬、垂頭菊屬等20餘種植物(其中有些是
蒙藥或
藏藥)的化學成分,分離、鑑定了100餘種新倍半萜類(分屬愈創木型內酯、艾里莫芬烷型內酯、吉馬烷型內酯和桉烷型內酯)化合物;首次從自然界發現了2種失碳新骨架二萜內酯。與此同時,運用各種層析(包括手性柱層析)技術和化學反應,成功地拆分了植物體中存在的多種結構極其相似的倍半萜立體異構體,並結合2DNMR技術,確立了它們的立體化學構型;從一種橐吾中分離、鑑定了30多個微量和痕量新倍半萜,取得罕見的分離效果。
研究了大苞雪蓮的化學成分和生物活性,發現大苞雪蓮多糖具有抗衰老、抗疲勞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雪蓮生物鹼和7種黃酮具有較強的抗癌活性和清除自由基作用,其中2種黃酮能明顯抑制腹水型肝癌和肉瘤癌細胞的DNA合成,並解釋了它們的作用機理。
二萜類的研究
研究了中國紅豆杉和雲南紅豆杉植物的化學成分,分離、鑑定了16個新紫杉烷二萜,確定了它們的立體化學構型。藥理實驗證實:9種紫杉烷二萜對肝癌、肉瘤、白血病3種癌細胞有抑制作用,構效關係研究揭示了C-13位取代基團的不同決定了該類化合物細胞毒性和抗癌活性的差異。同時發現該類植物中存在一定量的BaccatinⅢ類二萜,為半合成紫杉醇類似物提供了可利用的重要資源。這方面的成果對尋找新的抗癌活性紫杉烷二萜或生物鹼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從西北6種大戟屬植物中得到了30餘種包含多種類型的新二萜酯類,其中4種具有二萜新型骨架;2種屬於新型的倍半萜骨架。這種新發現在大戟屬植物的研究中實屬罕見。生物活性實驗顯示5種大戟二萜酯類能抑制3種代表性癌細胞的生長。為了研究不同生態環境對化學成分的影響,賈忠建與約旦耶馬克大學合作開展地中海地區3種大戟屬植物的研究,發現19個新二萜酯,其中1種具有新型碳骨架。
甙類的研究
從棘豆屬植物中獲得9種新皂甙和1個新甙元;從菝葜中獲得9種新甾體皂甙和1個新甙元;從13種馬先蒿中獲得50餘種新甙類(分屬苯丙素甙、新木脂素甙、單萜環烯醚甙等)化合物。通過2D NMR、FAB-MS、NOE差譜等分析技術與化學反應相結合,確定了結構比較複雜、樣品量少且含糖數目較多的甙類的化學結構。研究結果表明:1種甾體皂甙對人宮頸癌細胞生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苯丙素甙有較強的抗癌和清除自由基作用,酚羥基數目與抗癌作用和清除自由基能力間有正相關。同時發現苯丙素甙能使損傷的DNA修復,這是非酶性天然產物具有修復能力的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