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丁氏鸚鵡

賈丁氏鸚鵡

賈丁氏鸚鵡(學名:Poicephalus gulielmi) 在Poicephalus屬的鸚鵡中是體型僅次於海角鸚鵡的第二大種類,共有3 個亞種。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主要為綠色,前額、頭頂翅膀彎曲的部分、大腿均為桔紅色,頭部桔紅色的分布因鳥而異,有些鳥會延伸很大面積,有些鳥則完全沒有桔紅色。晚成雛。分布地分散不集中,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及西非部份地區。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賈丁氏鸚鵡體長26-30厘米,體重200-300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前額、頭頂翅膀彎曲的部分、大腿均為桔紅色,頭部橘紅色的分布因鳥而異,有些鳥會延伸很大面積,有些鳥則完全沒有桔紅色;鳥喙和眼睛之間黑色,頭部兩側帶有黑色;背部和翅膀羽毛為棕黑色,每片羽毛均帶有細窄的綠色滾邊,背部後方黃綠色;腹部有時候會帶有些藍色;翅膀內側覆羽為黑色,並帶有很寬的綠色滾邊,尾巴為黑棕色;上喙底色為灰白色,上喙其他部分和下喙帶有黑色;虹膜深灰色。雌鳥體色比較亮,虹膜偏棕色。
賈丁氏鸚鵡賈丁氏鸚鵡

棲息環境

許多族群棲息在保護區內,包括了喀麥隆的柯魯國家公園與加納的比亞國家公園,在肯亞與坦尚尼亞賈丁氏鸚鵡主要棲息于海拔1800-3250米的高山森林中,剩餘的族群多棲息在低地雨林中。

生活習性

賈丁氏鸚鵡棲息或覓食時通常在樹頂,繁殖期外時,多10隻左右一起活動,食物充足時或在棲息的樹上時聚集數量則較多,在肯亞的族群每日都會飛行60公里的長距離尋覓食物,賈丁氏鸚鵡的食物有各種種子、水果、花、昆蟲、橄欄、棕櫚核果等,會與當地非鸚鵡類的鳥類群集。

分布範圍

在西非包括賴比瑞亞東部到象牙海岸及加納南部;在非洲中西部從喀麥隆南部到安哥拉西北部、薩伊北部;中非共合國東部到烏干達西南方及盧安達肯亞坦尚尼亞北部也有其族群。
賈丁氏鸚鵡分布圖賈丁氏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築巢在離地3-12米高的樹洞中,窩卵數約2-4枚;它們與大多數的非洲鸚鵡一樣是安靜的種類,剛飼養時易不安與害羞,適應過程較慢,適應環境後即十分健壯與活潑,啃咬力強勁,若所提供的籠子過小有可能因壓力與無聊而有拔羽的行為,性別需經專業鑑定,雄成鳥的頭部較大較平,眼睛虹膜為銹紅色帶點深桔色,雌成鳥的虹膜則是深褐色帶稍許桔色。
一般來說賈丁氏鸚鵡約在5歲左右才開始有繁殖的徵兆出現,但也有可能再3、4歲多時就繁殖,無特定的繁殖季節,整年都可能繁殖,繁殖期間儘量避免經常翻動巢箱,有時會發生蛋無受精或親鳥殺死雛鳥的情況,可使用30×30×60厘米規格的巢箱,一窩約產2-3枚,有時3-4枚,孵化期約需25-27天,雄鳥可能有參與孵卵的工作,約10周后幼鳥羽毛長成,約在第13周時斷奶,但羽毛長成及斷奶所需的時間有可能更長。

亞種分化

賈丁氏鸚鵡(3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賈丁氏鸚鵡指名亞種(黑翅賈丁氏鸚鵡
Poicephalus gulielmi gulielmi
2.
賈丁氏鸚鵡桔冠鸚鵡亞種(小賈丁氏鸚鵡)
Poicephalus gulielmi fantiensis
3.
賈丁氏鸚鵡肯亞亞種(大賈丁氏鸚鵡
Poicephalus gulielmi massaicu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賈丁氏鸚鵡圖冊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