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階級維新派政治思想是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派所提出的變法維新的政治思想。以“保國、保種、保教”為號召,以“變法”、“改制”為旗幟,期望通過自上而下的社會改良,改革封建專制政體,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產階級維新派政治思想
- 提出者: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派所
- 性質:政治思想
- 號召:保國、保種、保教
產生背景
19世紀80、90年代,經過中法戰爭、中日戰爭,中國連續失敗,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民族資本家、部分官僚、商人和進步人士紛紛設廠救國,使民族資本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這種發展卻受到了內外反動勢力的壓制和束縛。代表民族資本利益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擺脫壓制和束縛,更為挽救民族危亡,他們遊說公卿,上書當朝,集會京師,積極鼓吹變法維新,自強救國。 他們還通過組織政治團體(強學會、保國會、南學會),出版報刊(《中外紀聞》、《時務報》、《國聞報》),開辦時務學堂等途徑,進行變法宣傳,培養變法人才,推動了戊戌變法運動的形成和發展。
代表
基本內容
②社會歷史觀。維新派根據中國古代的“公羊”三世說、小康和大同說,引用西方資產階級學者的進化論、天賦人權論等, 指出變易、 進化是歷史的普遍規律。“變”不僅是天地萬物的“物之理”,也是人類社會進化的“公理”。綜觀古今中外,“變”與“不變”,是一個國家強弱存亡、興衰繼廢的關鍵。以這種變易、進化的社會歷史觀為根據,他們提出“全變”、“變本”的變法指導方針。 同時,批判頑固派 “祖宗之法不可改”和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論調,提出“以群為體,以變為用”,“自由為體,民主為用”等原則。在社會政治理想上,他們憧憬著大同世界,為此作了美好的構想和描繪。但是,他們的社會歷史觀是按照所謂“三世相演”的,即由據亂世(多君為政之世)、而昇平世(一君為政之世或君主立憲)、而太平世(民為政之世或大同),循“拾級而升”的機械次序和程式發展。“昇平世”或“君主立憲”是不可逾越的階段,既不能“躐等”,也“不可期之以驟”,只能以漸進的改良,建立君主立憲制。
③政治綱領。維新派認為中國衰敗的原因在於傳統的封建專制君主制和集權制度,而東西各國之強盛皆以立憲,“立行憲法,大開國會,以庶政與國民共之,行三權鼎立之制”。提出要“設議院以通下情”;設責任內閣和制度局,執掌行政;設法官獨立執掌司法。為達到這一目的,認為必須做到三點:“一曰大誓群臣以革舊維新,而采天下之輿論,取萬國之良法;二曰開制度局於宮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為參與,將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設待詔所,許天下人上書,日主以時見之”(《上清帝第六書》)。康有為的“大同社會”,梁啓超、嚴復對西方資產階級“民權”思想的宣傳,譚嗣同發出“衝決一切網羅”,“廢君權、昌民權”和讚賞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呼聲,雖具有某些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成分,但不是綱領的主流,他們的政治綱領核心是要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④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改良措施。維新派主張以建設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目標,“定新制,行新法”。治國以“富國為先”,以“勸工”、“惠商”為“養民之法”。在各種產業中實行僱傭勞動制,發展大機器生產,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開發本國資源,修礦山、築鐵路、造船舶、鑄銀幣、發鈔票、辦銀行,獎勵發明者和“成大廠以興實業”者。改革舊教育,發展新教育,“廢八股,興學校”,鄉立國小,縣立中學,省和中央立大學,並向外國派遣留學生,廣收博採“西學”,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培養新式人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