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實驗室

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是中國最早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也是國際上成立最早的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機構之一,為中國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的開拓者,是國際開放地理信息委員會的成員單位,以地球信息科學的套用基礎研究為核心,從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之需要出發,建立地球信息科學的套用基礎理論,探討數字地球發展戰略與國家對策,發展技術示範系統,促進地球科學數據集成與共享,享譽國內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實驗室
  • 隸屬: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建立時間:1985年
  • 性質: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 組織機構:6個研究室
機構簡介,研究領域,發展歷史,組織機構,合作機構,人才隊伍,研究成果,學術交流,

機構簡介

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成立於1985年,1987年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向國內外開放,是中國最早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是中國地理信息系統事業的開拓者和搖籃,還是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委員會(InternationalGeographicUnionCommitteeofGeo-InformationScienceCommittee)、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系統建模”專業委員會(InternationalGeographicUnionCommitteeofGeographicalSystemModeling)和國際開放地理信息委員會(InternationalOpenGeo-informationCommittee)等國際學術組織的成員單位(Memberof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致力於地球信息科學的基礎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發展地理信息系統核心技術,構建國家級行業重大套用示範系統,建立“數據-模型-軟體-系統”一體化的地球信息科學研究體系,對中國地球信息科學的發展起到學科導向、套用示範及骨幹人才培養的作用。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以來,以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和國際合作研究為重點,積極推進地球信息科學的發展;重視地球信息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研究,在時空認知、標準規範、數據積累、軟體產品的研究與開發方面取得了系統的研究成果,對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和地球信息科學的發展起到學科導向、套用示範及骨幹人才培養的作用。[1][2]

研究領域

1、建立融圖形思維、模型計算、知識推理於一體的地球信息科學方法論,形成時空數據挖掘、地理系統格局與過程分析的方法體系,發展國際一流的時空數據分析模型,服務於地球科學領域的研究和套用;
2、研究多源遙感信息的時空融合方法,建立高精度、定量化、高效率遙感智慧型計算與遙感地學分析模型,實現全國覆蓋、高時序的地表參數反演與特徵分析,服務於國家資源環境管理與生態建設;
3、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型地理信息系統、空間資料庫管理系統和時空信息可視化系統軟體,為國家地學信息格網建設和公眾地理信息服務提供技術支撐;
4、建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台,並發展成為國家級地學數據集成與共享中心,實現地球系統科學數據的動態更新和網路共享,服務於地學科研環境的信息化;
5、構建以數據平台、地學模型平台、地學計算平台和虛擬可視化平台為基礎的區域環境模擬網路平台,實現地學分析的超級計算和地學過程的動態模擬,服務於國家巨觀管理、應急回響和科學決策;
6、結合國家重大需求,建立和發展國家級行業重大套用與示範系統,促進地球信息科學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套用深化。[1]

發展歷史

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籌建於1985年;1986年實驗室主樓落成,VAX11-785超小型計算機系統及Arc/Info軟體系統、I2S等國際一流的軟硬體系統全部引進並投入運行服務,並啟動了第一個國家級的地理信息系統研究項目——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實驗(國家“七五”攻關第73項項目);1987年實驗室通過國家的驗收,對國內外正式開放。[3]

組織機構

[2]據有關資料顯示,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由6個研究室(中心)、1個學術期刊編輯部和5個聯合實驗室組成,另外還有10個國內外學術機構依託或掛靠在實驗室。包括:
1、地理空間分析與系統模擬研究室:主要開展時空數據分析與建模方法、地表過程模式挖掘與知識發現研究。
2、遙感地學分析與計算研究室:主要開展多源遙感信息融合、地表參數遙感反演與遙感地學分析模型研究。
3、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套用研究室:主要開展地理信息系統核心技術與軟體系統研究及套用示範。
4、地圖學研究室:主要開展數字製圖與時空信息可視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
5、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主要開展資源環境科學數據處理與國家級資源環境科學資料庫體系建設研究。
6、地球系統科學信息共享中心:主要開展資源環境科學信息共享與國家級資源環境科學數據共享平台建設研究。
7、《地球信息科學學報》編輯部:負責《地球信息科學學報》雜誌的編輯和出版。[2]

合作機構

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多個科研機構組建了聯合實驗室(JointLaboratories),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包括:
1、地球信息科學聯合實驗室: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聯合建立,合作開展地球空間信息技術與套用研究。
2、環境信息與技術聯合研究中心:與美國東密執根大學聯合建立,合作開展地理信息系統國際化教育和人才培養。
3、城市地理信息系統聯合實驗室:與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聯合建立,合作開展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研究。
4、地理信息系統軟體技術聯合實驗室:與浙江大學、山東科技大學聯合建立,合作開展地理信息系統平台和空間資料庫管理技術研究。
5、海洋地理信息系統聯合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聯合建立,合作開展海洋與海岸帶地理信息系統套用研究。
依託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中國科學院非法人單位(AffiliatedNon-CorporateOrganizations)包括:
1、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DataCenterfor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Sciences,CAS);
2、中國科學院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中心(GeographicInformationIndustryDevelopmentCenter,CAS);
3、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畫資源環境領域項目數據匯交管理中心(DataArchivingCenterforResourceandEnvironmentProjectsof973Program,MOST);
掛靠在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術機構(AffiliatedAcademicOrganizations)包括:
1、國家遙感中心地理信息系統部;
2、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理論與方法專業委員會;
3、中國地理學會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委員會;
4、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自然資源信息系統專業委員會;
5、國際地理空間開源基金會中國中心;
6、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中國全國委員會(CNC-IGBP)RS/DIS工作組;
7、世界數據中心(WDC)可再生資源與環境學科中心。[2]

人才隊伍

領導班子
據有關資料顯示,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領導班子為:
副所長兼主任:周成虎,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時空數據挖掘、地理系統建模、水文水資源及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套用研究。
常務副主任:陸鋒,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GIS空間數據模型、空間資料庫管理技術、交通GIS理論與技術、城市發展與城市GIS技術。
副主任:
莊大方,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資源環境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
王英傑,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空間信息可視化與電子地圖系統;
蘇奮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生態建模、地學空間過程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
諸雲強,副研究員,研究領域:地學數據共享。[4]
隊伍建設
據有關資料顯示,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共有人員94名,包括院士2名、研究員26名、副研究員31名。其中50歲以上的科學家8人,占8.5%;45歲以下的研究與技術人員68名,占72.1%;具有博士學位61人,占64.5%。[5]
人才培養
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一貫重視人才培養,努力加強自身隊伍建設,造就了新一代學術帶頭人,形成了以青年研究人員為核心、研究生為主要力量、老中青相結合的高素質的研究群體。
該實驗室創新研究生培養機制,採取增加研究生基金、接收客座研究生、健全導師負責和院校聯合培養機制,發揮研究生的積極性、拓寬基礎知識、擴大選題自由度、增強科研素質、提高科研能力,每年為社會輸送幾十名高級研究人員和管理幹部。
據有關資料顯示,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組建了一個可容納50人的現代化地球信息科學培訓基地,配備了多種GIS、RS、DB軟體,組建了網路化的培訓平台,採用標準化的統一教材,由資深教師授課。培訓課程涉及大型GIS平台套用與開發、GIS工程套用、資料庫平台開發等,每年為社會提供近2000人次的技術培訓與線上教育,取得了非凡的成績:
1、創新性群體:通過團隊的建設,實驗室形成了6個相對穩定的創新研究群體,並與英國的劍橋大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田納西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法國科學中心等國際一流大學和研究所建立了聯合研究小組或研究中心,吸引到國際一流科學家參與實驗室的學術研究。
2、優秀的學術帶頭人與青年研究骨幹:時空數據分析與模擬、空間分布模式挖掘與知識發現、GIS前沿技術與軟體系統、數據集成與共享等方面,均擁有優秀的學術帶頭人,其中有1人擔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人擔任國家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31人擔任863專項首席科學家;9位中青年科學家在國際學術組織任職、15位在國內學術組織任職。
3、高質量的研究生培養:實驗室畢業博士研究生110人、碩士研究生95人、出站博士後研究人員30人。
4、技術培訓:實驗室非常重視GIS的技術培訓與套用系統推廣。為國內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及生產部門舉辦了100餘次GIS技術培訓班和GIS套用高級講習班,約7000人參加了培訓,為中國GIS人才的短缺解決了臨時的困難,特別是為西部培訓了一大批GIS技術人才。[5]

研究成果

據有關資料顯示,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先後承擔了300餘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大項目、省部級和國際合作研究課題,涉及空間分析與系統模擬、空間分布模式挖掘與地學知識發現、地球信息科學前沿技術與軟體系統、地球系統科學數據集成與共享、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重大行業套用與示範等地球信息科學的各個領域。先後出版學術專著與圖集130多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100多篇;制定國家、軍隊、行業等各類標準規範17項;自主設計開發了全系列大型地理信息系統平台SuperMap、海量空間資料庫管理系統平台、空間分析模型系統、電子地圖製作系統等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軟體系統,申請發明專利70餘項,獲得軟體著作權登記160餘項;建立了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網和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共享系統;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勵幾十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9項和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一等獎等;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和在站博士後近200名,已出站博士後和畢業研究生在國家科研院所、高校、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發揮著重要作用。[1]

學術交流

據有關資料顯示,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了4次大型的國際會議,協辦國際會議6次,其中空間數據處理國際會議是首次在亞洲召開,來自海內外的700多名地理信息系統專家與學者參加了會議;主辦全國性學術會議5次、雙邊會議3次。邀請了68人次的國內外專家來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學術講座。該實驗室研究人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200多人次,受邀在國內外講學80餘次,其中大會特邀報告17次,主題特邀報告60餘次。
據有關資料顯示,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奧地利、日本、聯合國環境保護署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機構建立了穩定、長期的科研合作,共同開展了不同規模的國際合作項目32項。在加拿大國際發展署的支持下(總經費230萬加元),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加拿大國際遙感中心等單位合作,共同開展了中國陸地碳循環研究,探索提高中國陸地碳庫的能力的方法和措施。在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和中國國家科技部的支持下(總經費465萬美元),與美國Auburn大學、WoodsHole生態系統中心、Boston大學等合作,共同開展陸地生態系統變化評價的基於多尺度遙感數據與實際觀測數據的生物地球化學模型的研究,項目在基於空間信息模型地球過程模擬方面,取得了創新的研究成果。在世界漁業中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和國家科技部的支持下(總經費2000萬元人民幣,其中人民幣1200萬元,美元100萬元),結合中國西部開發,開展千年生態系統評價研究。
2004年,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主持召開了7次國際會議、4次國內學術會議,協辦1次國際會議;有80餘人次參加了國內外學術會議,30人次出國考察訪問,邀請了國內外16位著名學者來實驗室講學。舉辦、協辦會議有:“國際地球信息科學與地理系統建模暨第5屆北京國際地理信息系統學術會議”、“空間分析高級研討班”、中加碳循環會議、地理信息科學技術和流域受害生態系統修復會議、中德“溫帶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持續利用研討會”、中德“城市氣候環境與遙感監測技術研討班”、中德“自然遺產、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國際“地理現象空間漸變詳細定量和模擬”研討會、“中國科學院地理信息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暨SuperMapGIS新產品發布會”、“交通地理信息系統”學術研討會議、全國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學術會議、第八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