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簡介
埃里·赫克歇爾和波爾特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被稱為新古典貿易理論,其理論模型即H-O模型。
在赫克歇爾和俄林看來,現實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要素不只是一種—勞動力,而是多種。而投入兩種生產要素則是生產過程中的基本條件。根據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在各國生產同一種產品的技術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價格差別來自於產品的成本差別,這種成本差別來自於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這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則取決於各國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即相對稟賦差異,由此產生的價格差異導致了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 ?
這種理論觀點也被稱為狹義的生產要素稟賦論。廣義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指出,當國際貿易使參加貿易的國家在商品的市場價格、生產商品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相等的情況下,以及在生產要素價格均等的前提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水平相等(或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密集度相同)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取決於各國生產要素的稟賦,各國的生產結構表現為,每個國家專門生產密集使用本國具有相對稟賦優勢的生產要素的商品。生產要素稟賦論假定,生產要素在各部門轉移時,增加生產的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保持不變。
新古典的H-O要素稟賦理論,從要素稟賦結構差異以及由這種差異所導致的要素相對價格在國際間的差異方面來尋找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克服了李嘉圖模型中關於一種生產要素投入假定的局限,取得了相當的成功。新古典的H-O定理仍然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條件之上。要素稟賦:一國所擁有的兩種生產要素的相對比例。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生產要素的絕對數量無關。(相對於國家而言的概念) 例如,美國無論在資本存量,還是在勞動絕對數量上,都遠遠高於瑞士和墨西哥這兩個國家。但與瑞士相比,美國的人均資本存量低於對方,因此相對於瑞士而言,美國屬於勞動豐富的國家。如果拿美國與墨西哥相比,則美國的人均資本存量高於墨西哥的水平,因此美國與墨西哥相比,屬於資本豐富的國家。由此可見,當我們說某國在要素稟賦上屬於哪種類型時,必須注意看與誰相比。 A、B兩國在貿易前由於要素稟賦的不同,導致了供給能力的差異,進而引起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根據比較優勢原理,一國出口密集使用其豐富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
發現經過
李嘉圖的相對優勢模型表明當勞動力 是唯一的生產要素時,生產技術水平(生產效率)的差異使各國在不同的商品生產上具有相對優勢。當生產中投入勞動力和資本等多種生產要素時,國家間要素稟賦差異將使各國在不同的商品生產上具有相對優勢。赫克歇爾-俄林模型將考察這一命題。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ELI.Heckscher)和其學生
俄林(Bertil Ohlin)所提出的
資源稟賦理論(Factor Endowments Theory),又叫H-O理論、H-O模型,它建立在對現實經濟簡單化、抽象化的嚴格模型設定基礎上。 還假定只有兩個國家A、B,且B國資本充裕,A國勞動力充裕。要素充裕是通過對兩國生產要素相對價格或生產要素總量相對比例進行比較而確定的,B國的資本價格與勞動力價格之比小於A國,則B國資本充裕,A國勞動力充裕;或者B國的資本總量與勞動力總量之比大於A國,則B國資本充裕,A國勞動力充裕。兩國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組社會無差異曲線。H-O定理表明資本充裕的國家在資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對優勢,勞動力充裕的國家在勞動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對優勢,一個國家在進行國際貿易時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對充裕和便宜的生產要素的商品,而進口密集使用其相對缺乏和昂貴的生產要素的商品。
模型內容
?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被稱為新古典貿易理論,其理論模型即H-O模型。
在赫克歇爾和俄林看來,現實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要素不只是一種—勞動力,而是多種。而投入兩種生產要素則是生產過程中的基本條件。根據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在各國生產同一種產品的技術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價格差別來自於產品的成本差別,這種成本差別來自於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這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則取決於各國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即相對稟賦差異,由此產生的價格差異導致了
國際貿易和
國際分工。
這種理論觀點也被稱為狹義的生產要素稟賦論。廣義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指出,當國際貿易使參加貿易的國家在商品的市場價格、生產商品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相等的情況下,以及在生產要素價格均等的前提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水平相等(或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密集度相同)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取決於各國生產要素的稟賦,各國的生產結構表現為,每個國家專門生產密集使用本國具有相對稟賦優勢的生產要素的商品。生產要素稟賦論假定,生產要素在各部門轉移時,增加生產的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保持不變。
新古典的H-O要素稟賦
理論,從要素稟賦結構差異以及由這種差異所導致的要素相對價格在國際間的差異方面來尋找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克服了李嘉圖模型中關於一種生產要素投入假定的局限,取得了相當的成功。新古典的H-O定理仍然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條件之上。 要素稟賦:一國所擁有的兩種生產要素的相對比例。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生產要素的絕對數量無關。(相對於國家而言的概念)
例如,
美國無論在資本存量,還是在勞動絕對數量上,都遠遠高於瑞士和墨西哥這兩個國家。但與瑞士相比,美國的人均資本存量低於對方,因此相對於瑞士而言,美國屬於勞動豐富的國家。如果拿美國與
墨西哥相比,則美國的人均資本存量高於墨西哥的水平,因此美國與墨西哥相比,屬於資本豐富的國家。由此可見,當我們說某國在要素稟賦上屬於哪種類型時,必須注意看與誰相比。
A、B兩國在貿易前由於要素稟賦的不同,導致了供給能力的差異,進而引起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根據比較優勢原理,一國出口密集使用其豐富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
形態分析
資源稟賦理論假定只有兩種生產要素勞動力和資本。假定只有兩種商品X、Y,且X商品是勞動密集型商品,Y商品是資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是通過對兩種商品生產中投入的資本-勞動比率進行比較而確定的,資本-勞動比率(K/L)高的為資本密集型商品,資本-勞動比率低的為勞動密集型
商品。還假定只有兩個國家A、B,且B國資本充裕,A國勞動力充裕。要素充裕是通過對兩國生產要素相對價格或生產要素總量相對比例進行比較而確定的,B國的資本價格與勞動力價格之比小於A國,則B國資本充裕,A國
勞動力充裕;或者B國的資本總量與勞動力總量之比大於A國,則B國資本充裕,A國勞動力充裕。兩國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組社會無差異曲線。H-O定理表明資本充裕的國家在資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對優勢,勞動力充裕的國家在勞動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對優勢,一個國家在進行國際貿易時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對充裕和便宜的生產要素的商品,而進口密集使用其相對缺乏和昂貴的生產要素的商品。下面對此進行說明。?
圖1表示兩國國際貿易前的均衡,圖中,
橫軸表示X商品的數量,縱軸表示Y商品的數量,曲線Ⅰ、Ⅱ是社會無差異曲線,社會無差異曲線是能帶來一國相同效用滿足程度的兩種商品不同數量組合的點的連線。它是由個人無差異曲線合成而來,且具有與個人無差異曲線性質相同的特點,例如在一個平面上有無數條社會無差異曲線,離原點越遠的表明整個國家效用滿足程度越高。由於兩國具有相同的偏好,圖中只有一組社會無差異曲線。圖中曲線PPFA、PPFB分別是國家A、B的生產可能性邊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由於國家A勞動力充裕、國家B資本充裕;X商品勞動密集,Y商品資本密集,國家A生產的X相對較多、國家B生產的Y相對較多,這樣曲線PPFA平而寬,曲線PPFB陡而窄。
圖中,社會無差異曲線I與PPFA、PPFB分別相切於A、A'點。A、A'所表示X和Y商品的數量組合分別是國際貿易前國家A、B的X和Y商品的
生產量和
消費量,A、A'分別是國家A、B生產點和消費點。過A點的PPFA切線斜率為PA,它是國家A的X商品相對價格(PX/PY)或機會成本。過A'點的PPFB切線斜率為PA',它是國家B的X商品相對價格。圖中顯示過A點的切線比過A'點的
切線平坦,這意味著PA。
?
下面用圖2進一步說明各國進行國際貿易時的進出口商品數量和來自國際貿易的利益。當國家A出口X進口Y,國家B出口Y進口X時,國家A逐步增加X生產、減少Y 的生產;國家B逐步增加Y的生產、減少X的生產。國家A的生產點沿PPFA從A向X軸方向移動,國家B的生產點沿PPFB從A'向Y軸方向移動。這使得國家A的X商品相對價格上漲,過生產點的PPFA斜率變大;國家B的X商品相對價格下跌,過生產點的PPFB斜率變小。當兩國X商品相對價格都變成PB時,生產點的移動就停止。這時斜率為PB的直線與PPFA、PPFB分別相切於B、B',B、B'分別為國家A、B國際貿易後的生產點。這條斜率為PB的直線同時還與社會無差異曲線Ⅱ相切於E點,E點所表示的X、Y商品數量為國家A、B的
消費量,E點為兩國消費點。國家A的消費點E 是通過出口BC段的X、進口CE段的Y來實現的。國家B的消費點E是通過出口B'C'段的Y、進口C'E段的X來實現的。此時BC=C'E、CE=B'C'。國家A、B 通過國際貿易提高了本國消費水平,獲得來自國際貿易的利益。
關係分析
要素豐裕、要素密集和資源稟賦理論
在俄林看來,“空間”(Space)在要素稟賦理論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俄林認為“在經濟生活中,空間這個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為:
第一,生產要素是被限制在一定的地域範圍以內,因此難以移動;
第二,運輸費用和其他一些障礙也阻礙著生產要素的自由移動”。這樣一來,處於不同空間位置上的“各個國家之間就產生了某種自然差異,即各國擁有不同的生產要素的自然稟賦”。可見,要素稟賦理論的重要的理論假定前提仍舊是生產要素的國際不流動。
俄林將人與人之間的勞動分工歸結為人們在個人能力上天生的差異。“每個人天生獲得的才能使一部分人更適合於當工程師,另一部分人更適合於當
醫生或
律師,還有一部分人更適合於做
花匠”。進而,他將對個人經濟行為的分析推演至國家的經濟行為。“各個國家的情況同每個人的情況一樣,生產各種產品的能力是大不相同的”,其所以如此,“皆因為各國生產要素的供給各異”,而且,“正是因為一國各種要素的比例決定了它專門從事某項生產的適應性”,“一個國家當然不可能生產出需要使用本國所不具備的生產要素才能生產出來的那些產品”2。據此,“一個國家最適合於生產需要更大比例地使用該國擁有的相對豐裕的要素的那些商品,最不適合於生產需要更大比例地使用該國國內擁有量最小或完全不擁有的要素的那些商品”。俄林強調指出,“這就是國際貿易的原因”1。基於這樣的原因,“每一個國家在密集地使用該國豐裕而價格低廉的要素的那些商品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
按照赫克歇爾和俄林的分析論述,要素稟賦理論的基本原理可以作如下概括:
各國生產要素自然稟賦的相對差異決定了不同生產要素的使用方法和價格,因而也就決定了各國在不同商品生產上的成本差異,決定了各國的比較優勢和貿易利益,成為了
國際貿易的原因。因此,各國生產要素自然稟賦的相對差異構成了比較優勢和國際貿易的現實基礎。
要素稟賦理論,將各個國家之間在生產要素自然稟賦方面的相對差異作為理論研究的出發點,標誌著國際貿易理論研究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要素稟賦理論可以被看作是國際貿易理論發展
歷史中的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