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後梁紀·承業進諫

資治通鑑·後梁紀·承業進諫

《資治通鑑·後梁紀·承業進諫》講的是公元917年(後梁均王貞明三年)忠臣張承業進諫晉王李存勖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治通鑑·後梁紀·承業進諫
  • 時間:公元917年
  • 人物:張承業
  • 內容:進諫晉王李存勖
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出處簡介,作者簡介,

原文

後梁均王貞明三年(丁丑,公元917年)
晉王還晉陽。王連歲出征,凡軍府政事一委監軍使張承業,承業勸課農桑,畜積金谷,收市兵馬,征租行法不寬貴戚,由是軍城肅清,饋餉不乏。王或時須錢蒲博及給賜伶人,而承業靳(1)之,錢不可得。王乃置酒錢庫,令其子繼岌為承業舞,承業以寶帶及幣馬贈之。王指錢積呼繼岌小名謂承業曰:“和哥乏錢。七哥宜以錢一積與之,帶馬未為厚也。”承業曰:“郎君纏頭皆出承業俸祿,此錢,大王所以養戰士也,承業不敢以公物為私禮。”王不悅,憑酒以語侵之,承業怒曰:“仆老敕使耳!非為子孫計,惜此庫錢,所以佐王成霸業也,不然,王自取用之,何問仆為!不過財盡民散,一無所成耳。”
王怒,顧李紹榮索劍,承業起,挽王衣泣曰:“仆受先王顧托之命,誓為國家誅汴賊,若以惜庫物死於王手,仆下見先王無愧矣。今日就王請死!”閻寶從旁解承業手令退,承業奮拳毆寶踣(2),罵曰:“閻寶,朱溫之黨,受晉大恩,曾不盡忠為報,顧欲以諂媚自容邪!”曹太夫人聞之,遽令召王,王惶恐叩頭,謝承業曰:“吾以酒失忤七哥,必且得罪於太夫人,七哥為吾痛飲以分其過。”王連飲四卮,承業竟不肯飲。王入宮,太夫人使人謝承業曰:“小兒忤特進,適已笞之矣。”明日,太夫人與王俱至承業第謝之。未幾,承制授承業開府儀同三司、左衛上將軍、燕國公。承業固辭不受,但稱唐官以至終身。
掌書記盧質,嗜酒輕傲,嘗呼王諸弟為豚犬,王銜之。承業恐其及禍,乘間言曰:“盧質數無禮,請為大王殺之。”王曰:“吾方招納賢才以就功業,七哥何言之過也!”承業起立賀曰:“王能如此,何憂不得天下!”質由是獲免。

注釋

(1)靳:吝惜。
(2)踣:向前撲倒,倒下。

譯文

後梁均王貞明三年(丁丑,公元917年)
晉王返還晉陽後,由於晉王常年帶兵出征,所以把所有軍府政事全權委託給了監軍使張承業代理,張承業大力倡導農業桑蠶,積蓄錢糧,厲兵秣馬,合理徵收捐稅,從嚴執法,對權貴親戚從不寬容,於是,晉陽城內肅然清靜,軍隊糧餉向來都不會短缺。晉王有時候想要拿錢去博戲或者賞賜給樂官和伶人,張承業總是很吝嗇,捨不得給他,晉王因此就拿不到錢。於是晉王就會在錢庫里置辦酒席,讓他的兒子李繼岌為張承業跳舞,張承業便用飾有珍寶的帶子和幣馬饋贈給李繼岌。晉王指著庫里高高堆積的錢物大聲叫著李繼岌的小名對張承業說:“和哥缺錢花,七哥您應當賞賜給他一堆積錢,寶帶、幣馬不值幾個錢的。”張承業說:“我贈送給少爺的禮物,都是要從我的俸祿里扣除的,而錢庫里的這些錢是讓大王拿去供養士兵用的,我不敢挪用公款去作為個人的私禮。”晉王聽了心裡不太高興,便趁著酒話譏諷他,張承業憤怒地說:“我是大王的老臣,我並非是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考慮,我之所以會吝惜這庫里的錢,是為了輔佐大王成就霸業,否則,大王自己可以隨意取用,何必還要徵詢我的意見呢?不過等到錢財散盡,百姓也都會遠離您,到那時大王您的事業將是一無所成。”
晉王勃然大怒,回過頭去向李紹榮要劍,張承業趕緊站起身,扯住晉王的衣襟,哭泣著說:“我受先王臨終所託,發誓為國家誅滅汴梁之賊,假如因為吝惜庫存的財物而就這樣死在大王的手裡,那么我到地府之後見到先王也可以問心無愧了。今日就請大王將我處死好了!”閻寶慌忙從旁邊拉開張承業的手,讓他先退下。張承業氣憤地使勁用拳頭將閻寶打翻在地,還罵他道:“閻寶,你是朱溫的黨羽,降晉後受到晉國的大恩大德,卻不思報效國家,反而圖謀用諂媚的手段苟且偷生嗎?”曹太夫人聽說了這件事後,火速派人前去召晉王來見,晉王嚇得不住地叩頭,向張承業謝罪,說道:“我剛剛因為喝醉了酒而冒犯了七哥,這肯定得罪了太夫人,就請七哥痛飲幾杯也好減輕我的罪過。”於是晉王連著喝了四杯酒,而張承業卻連一杯也不肯喝。晉王入宮後,曹太夫人派人前去向張承業道歉,說道:“小兒冒犯了您,剛剛我已經責打了他。”第二天,曹太夫人和晉王一起到張承業的府第當面向他賠禮道歉。沒過多久,遵照先王的遺詔,授予了張承業開府儀同三司、左衛上將軍、燕國公等官銜。張承業一再推辭拒絕,不肯接受,一直到他去世都只稱唐官。
掌書記盧質生性嗜酒如命,而且輕狂傲慢,曾經將晉王的弟弟們稱作豬狗,晉王因此懷恨在心。張承業恐怕他因此會招致禍患,於是就趁機對晉王說:“盧質曾經多次無禮。請允許我代為大王除掉他。”晉王說:“我正在招賢納士以便完成我的偉大功業,七哥為何要說出這樣過分的話呢?”張承業聽罷當即站起來向他祝賀道:“大王果真能夠如此,那還擔憂什麼得不到天下呢?”盧質的禍患就這樣被免除了。

評析

晉王李存勖在五代十國時期,還算得上一位比較英明的君主,特別是在他執政的前期,政治上比較清明,這大概要歸功於一些忠心耿耿的老臣的勸諫。張承業替晉王李存勖掌管錢糧,非常盡心,有時候即使晉王自己也拿不到錢。也虧得這樣的忠臣,不然國庫恐怕早就被李存勖全給了戲子們了。

出處簡介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
《資治通鑑》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墜水兒童,傳為佳話。1038年(宋仁宗寶元元年),中進士甲科。四十歲前歷任蘇州、武成軍、鄆州、并州判官等職。四十歲召還為開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誥、天章閣侍制、知諫院。神宗即位,擢為翰林學士,力辭曰“臣不能為四六”,不獲辭。神宗任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司馬光因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又無力抗拒,力求外補。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
司馬光像司馬光像
司馬光在政治上,始終與變法派對立。在為人方面,他正直磊落,務實敢言,律己嚴謹,正如其自稱:“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耳!”(《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八)
司馬光著述宏富,有《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續詩話》一卷,筆記《涑水紀聞》十六卷等等。其詩文集名《傳家集》,有八十卷。司馬光自謂:“光素無文,於詩尤拙”(《答齊州司法張秘校正彥書》)。這其實是他的自謙之辭。其集中存詩十四卷,共一千一百多首,其中律詩近九百首。他的詩質樸充實,不事華藻,卻又能寓情於辭,言盡其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