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甘露之變》是一篇講述了唐代後期的宦官專權的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治通鑑·唐紀·甘露之變
- 時間:太和四年
- 特點:宦官專權
- 年代:唐代後期
原文,注釋,譯文,評析,
原文
(太和四年)上患宦官強盛,憲宗、敬宗弒逆之黨①猶有在左右者。中尉王守澄②尤為專橫,招權納賄,上不能制。嘗密與翰林學士宋申錫③言之,申錫請漸除其逼。上以申錫沉厚忠謹,可倚以事,擢為尚書右丞。秋,七月,癸未,以申錫同平章事。
(太和五年)上與宋申錫謀誅宦官,申錫推薦吏部侍郎王瑤為京兆尹,以密旨諭之。瑤泄其謀,鄭注、王守澄知之,陰為之備。上弟漳王湊賢,有人望,注令神策都虞候①豆盧著誣告申錫謀立漳王。戊戌,守澄奏之,上以為信然,甚怒。守澄欲即遣二百騎屠申錫家,飛龍使馬存亮固爭曰:“如此,則京城自亂矣!宜召他相與議其事。”守澄乃止。是日,旬休②,遣中使悉召宰相至中書東門。中使曰:“所召無宋公名。”申錫知獲罪,望延英③,以笏④叩額而退。宰相至延英,上示以守澄所奏,相顧愕眙⑤。上命守澄捕豆盧著所告十六宅宮市品官晏敬則及申錫親事王師文等,于禁中鞫之;師文亡命。三月,庚子,申錫罷為右庶子⑥。
宋申錫獲罪,宦官益橫。上外雖包容,內不能堪。李訓、鄭注①既得幸,揣知上意,訓因進講,數以微言②動上,上見其才辯,意訓可與謀大事,且以訓、注皆因王守澄以進,冀宦官不之疑,遂密以誠告之。訓、注遂以誅宦官為己任,二人相挾③,朝夕計議,所言於上無不從,聲勢烜赫④。注多在禁中,或時休沐⑤,賓客填門,賂遺⑥山積。外人但知訓、注倚宦官擅作威福,不知其與上有密謀也。上之立也,右領軍將軍興寧仇士良⑦有功。王守澄抑之,由是有隙。訓、注為上謀,進擢士良以分守澄之權。(太和九年)五月,乙丑,以士良為左神策中尉,守澄不悅。
始,鄭注與李訓謀,至鎮,選壯士數百,皆持白桔①,懷其斧,以為親兵。是月(太和九年十一月),戊辰,王守澄葬於滻水②,注奏請入護葬事,因以親兵自隨。仍奏令內臣中尉以下盡集滻水送葬,注因闔門③,令親兵斧之,使無遺類④。約既定,訓與其黨謀:“如此事成,則注專有其功,不若使行餘、瑤以赴鎮為名,多募壯士為部曲,並用金吾、台、府吏卒⑤,先期誅宦者,已而並注去之。”行餘、瑤、立言、約及中丞李孝本,皆訓素所厚也,故列置要地,獨與是數人及舒元輿謀之,他人皆莫之知也。
壬戌,上御紫宸殿。百官班定,韓約不報平安,奏稱:“左金吾聽事後石榴夜有甘露,臣遞門奏①訖。”因蹈舞再拜,宰相亦帥百官稱賀。訓、元輿勸上親往觀之,以承天貺②,上許之。百官退,班於含元殿。日加辰,上乘軟輿出紫宸門,升含元殿。先命宰相及兩省官詣左仗③視之,良久而還。訓奏:“臣與眾人驗之,殆非真甘露,未可遽宣布,恐天下稱賀。”上曰:“豈有是邪!”顧左、右中尉仇士良、魚志弘帥諸宦者往視之。宦者既去,訓遽④召郭行餘、王瑤曰:“來受敕旨!”瑤股慄⑤不敢前,獨行餘拜殿下。時二人部曲數百,皆執兵立丹鳳門外,訓已先使人召之,令受敕。獨東兵⑥入,邠寧兵⑦竟不至。
仇士良等至左仗視甘露,韓約變色流汗。士良怪之曰:“將軍何為如是?”俄風吹幕起,見執兵者甚眾,又聞兵仗聲,士良等驚駭走出。門者欲閉之,士良叱之,關①不得上。士良等奔詣上告變。訓見之,遽呼金吾衛士曰:“來上殿衛乘輿者,人賞錢百緡②!”宦官曰:“事急矣,請陛下還宮!”即舉軟輿,迎上扶升輿,決殿後罘罳③,疾趨北出。訓攀輿呼曰:“臣奏事未竟,陛下不可入宮!”金吾兵已登殿。羅立言帥京兆邏卒④三百餘自東來,李孝本帥御史台從人二百餘自西來,皆登殿縱擊,宦官流血呼冤,死傷者十餘人,乘輿迤邐⑤入宣政門,訓攀輿呼益急,上叱之,宦者郗志榮奮拳毆其胸,偃於地。乘輿即入,門隨闔,宦者皆呼萬歲,百官駭愕散出。訓知事不濟,脫從吏綠衫⑥衣之,走馬而出,揚言於道曰:“我何罪而竄謫⑦!”人不之疑。王涯、賈、舒元輿還中書,相謂曰:“上且開延英,召吾屬議之。”兩省官詣宰相請其故,皆曰:“不知何事,諸公各自便!”士良等知上豫其謀,怨憤,出不遜語,上慚懼不復言。
注釋
①憲宗、敬宗弒逆之黨:宦官於元和末年和寶曆年殺害憲宗和敬宗。
②中尉:神策軍中尉,禁軍統領。王守澄:唐憲宗李純時的宦官,主張冊立穆宗李恆,後為文宗鴆殺。
③宋申錫:文宗曾選中宋申錫共謀除掉宦官,但事泄,宋被誣衊謀反,遠貶。
①神策都虞候:神策軍軍官。
②旬休:旬假,官員每十天有一次假期。
③延英:唐代宮殿名,在延英門內。唐中葉以後,雙日及非時大臣奏事,另開延英賜對。
④笏(hù):朝見時大臣所執的竹板,用以記事。
⑤愕眙(yí):驚視。
⑥右庶子:東宮屬官。
①李訓:肅宗時宰相李揆的族孫。鄭註:為人詭譎狡險,由宦官王守澄推薦,為文宗任用。意圖和李訓裡應外合一舉消滅宦官勢力。“甘露之變”失敗後,被殺。
②微言:隱微不顯、委婉諷諫的言辭。
③相挾(xié):互相扶持。
④烜(xuǎn)赫:盛大顯著。
⑤休沐:休息洗沐,猶休假。
⑥賂遺:贈送或買通他人的財物。
⑦右領軍將軍:掌握中央軍事力量的重要軍事長官。仇士良:唐文宗時當權宦官。
①桔(bànɡ):同“棒”。
②滻(chǎn)水:今滻河。
③闔(hé)門:關閉門戶。
④使無遺類:不留一個人,趕盡殺絕。
⑤金吾、台、府吏卒:負責京師治安的金吾、負責監察的御史台、京兆府的士兵。
①門奏:夜間的緊急奏章要從門縫裡塞進去,故稱門奏。
②貺(kuànɡ):賞賜。
③兩省:門下省、中書省。左仗:即左金吾衛官署。
④遽(jù):立刻,馬上。
⑤股慄:害怕緊張得雙腿顫抖。
⑥東兵:王瑤的河東軍。
⑦邠寧兵:郭行餘的邠寧軍。
①關:門閂。
②緡(mín):成串的銅錢,每串一千文。
③決:衝破,打破。罘罳:古代的一種屏風,設在門外。
④邏卒:巡邏的士兵。
⑤迤邐:漸次。
⑥綠衫:唐制,六品以下綠袍。
⑦竄謫(zhé):貶官放逐。
譯文
太和四年(830年),文宗擔心宦官勢力強盛,殺害憲宗、敬宗的逆黨還有在左右侍奉的。中尉王守澄尤其專橫,招權納賄,文宗沒有辦法制止。曾經秘密地和翰林學士宋申錫說到此事,宋申錫請求慢慢除去宦官勢力。文宗覺得宋申錫沉穩厚重忠謹,可依靠他做事,提拔他為尚書右丞。秋季,七月癸未,任用宋申錫為同平章事。
太和五年(831年),文宗和宋申錫謀劃誅滅宦官,宋申錫推薦吏部侍郎王瑤為京兆尹,將文宗的密旨告訴了他。王瑤泄露了計畫,鄭注、王守澄知道以後,暗中做了準備。文宗弟弟漳王李湊有賢名和眾望,鄭注讓神策都虞候豆盧著誣告宋申錫謀立漳王。戊戌,王守澄上奏,文宗以為真有其事,大怒。王守澄想立即派二百騎殺掉宋申錫全家,飛龍使馬存亮堅決不同意:“如果這樣做,京城就亂了。應該召其他宰相一起商議。”王守澄這才罷休。當天是旬休的日子,文宗派宦官把宰相全部召至中書省東門。宦官說:“所召沒有宋公的名字。”宋申錫知道自己獲罪,遙望延英殿,以笏板叩額而退。宰相到延英殿,文宗將王守澄的奏表宣示眾人,大家驚訝地彼此相顧。文宗讓王守澄抓捕豆盧著所告的十六宅宮市品官晏敬則和宋申錫親事王師文等人,在禁中審訊。王師文出逃。三月庚子,宋申錫罷相,為右庶子。
自宋申錫獲罪後,宦官更加專橫。文宗表面上雖然頗為包容,內心卻不能忍受。李訓、鄭注得到皇帝的寵信之後,揣摩得知皇帝的心意。李訓借進講的機會,屢次用隱晦的言辭打動文宗。文宗覺得他有才能,是可以共同謀劃大事的人,而且李訓、鄭注都是通過王守澄的引薦而被皇帝任用的,如果用他們的話,宦官不會起疑心,就把真實想法秘密地告訴了他們。李訓、鄭注就開始以誅殺宦官為己任,二人互相扶持,朝夕計畫,他們的進言,文宗無不聽從,因此一時聲勢顯赫。鄭注經常在禁中,有時出宮休假,家裡賓客盈門,賂送的財貨堆得像山一樣。外人只知道李訓、鄭注倚仗宦官的勢力擅作威福,不知道他們和文宗也有密謀。文宗即位時,右領軍將軍興寧仇士良有功。王守澄排擠仇士良,因此二人有嫌隙。李訓、鄭注為文宗出主意,晉升仇士良以分奪王守澄之權。太和九年(835年)五月乙丑,以仇士良為左神策中尉,王守澄不高興。
起先,鄭注與李訓商量,鄭注到了鳳翔節度使任上,選出數百名壯士,全都手持白木棒,身藏大斧作為親兵。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戊辰,王守澄葬於滻水,鄭注奏請親自護衛葬禮,藉此機會帶去親兵。還奏請讓宦官中尉以下的全部集會於滻水送葬,鄭注趁機關閉門戶,令親兵殺死他們,一個不留。約定之後,李訓和他的黨羽們商量:“如此事成,則鄭注奪走了全部功勞,不如派郭行餘、王瑤以赴鎮上任的名義,多多招募壯士,再加上金吾、御史台、京兆府的士卒,提前行動,誅滅宦官,然後連鄭注也一起除去。”郭行餘、王瑤、羅立言、韓約及中丞李孝本,平常都和李訓結好,因此李訓把他們都安置在重要位置上。他只和這幾個人還有舒元輿謀劃,別人都不知道內幕。
壬戌,文宗駕臨紫宸殿。百官列班已定,左金吾大將軍韓約不像往常一樣報平安,而是奏稱:“左金吾官署後面的石榴樹夜裡降有甘露,臣已經遞了門奏上報。”行大禮跪拜,宰相也率領百官向文宗道賀。李訓、舒元輿勸文宗親自去看,以承受上天的恩賜,文宗答應了。百官退到含元殿列班。過了一會兒,文宗乘軟輿出紫宸門,升含元殿。先讓宰相和門下、中書兩省官員到左金吾官署觀看。過了很久才回來。李訓上奏說:“臣與眾人檢驗,似乎不是真甘露,不可馬上宣布,恐怕天下人當做是真的來稱賀。”文宗說:“怎么會有這種事!”吩咐左、右中尉仇士良、魚志弘帶宦官去看。宦官去了之後,李訓立刻召郭行餘、王瑤說:“來受詔!”王瑤雙腿顫抖不敢上前,只有郭行餘拜於殿下。當時二人帶領的數百名部下,都手執兵器立於丹鳳門外,李訓已先派人召集,下令進入禁中聽受詔令。但只有王瑤的河東兵進入,郭行餘的邠寧兵卻沒有來。
仇士良等往左金吾官署看甘露,韓約緊張得臉色都變了,直冒冷汗。仇士良奇怪地問:“將軍為什麼這個樣子?”一陣風把簾幕吹起來,露出很多手執兵器的人,又聽到兵器的聲音,仇士良等大驚失色,連忙逃出。守門的人想要關門,仇士良大聲呵斥,門沒能關上。仇士良等奔到文宗面前報告事變發生。李訓見此情形,馬上召集金吾衛士說:“上殿來保衛陛下的,每人賞錢百緡!”宦官說:“事態緊急,請陛下回宮。”立刻抬起軟輿,把文宗扶持上去,打破殿後的屏風,迅速向北奔逃。李訓攀住軟輿叫道:“臣奏事未完,陛下不可回宮。”此時金吾兵已經來到殿上。羅立言率京兆府三百餘士兵自東而來,李孝本率御史台隨從二百餘人自西而來,都登殿猛烈攻擊宦官,宦官流血大聲喊冤,死傷十餘人。文宗的乘輿跌跌撞撞地抬回宣政門,李訓抓住軟轎,喊得更加急切,文宗呵斥他,宦官郗志榮用拳猛擊李訓的胸口,李訓被打倒在地。文宗的轎子就進了宣政門,門也隨後關上了,宦官都呼萬歲,百官驚駭,各自散出。李訓知道事情失敗了,脫下隨從吏的綠衫自己穿上,騎馬出宮,在路上故意大聲說:“我犯了什麼罪要流放我?”別人也不懷疑他。王涯、賈、舒元輿回到中書省,彼此商量著說:“陛下就要開延英殿,召我們議事了。”兩省官見宰相詢問原因,都說:“不知何事,諸公請自便。”仇士良等人知道文宗也參與了這次的計畫,很憤怒,出言不遜,文宗又慚愧又害怕,也不再說話。
評析
宦官專權是唐代後期政治的重要特點之一,他們掌握禁軍,挾持皇帝的廢立,甚至弒君。憲宗和敬宗就死於宦官之手。文宗即位以後,不願意忍受宦官的專橫,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他解決這一問題的大臣。
首先是宋申錫。但是因為事機不密,被王守澄預先察覺,反過來誣陷宋申錫,先發制人。之後,文宗認為他所信任的李訓和鄭注可以解決宦官問題。他們聯絡了一些官員,做了翔盡的準備,包括可以調動的軍事力量。然後計畫在太和九年十一月的某一天,謊稱天降甘露於宮中,然後事先在那裡埋伏好士兵,引宦官進去觀看,出其不意,一網成擒。可是因為風吹起了伏兵藏身處的簾幕,仇士良及時發覺了這一計畫。宦官立刻挾持了文宗,因此李訓和鄭注的計畫徹底失敗,大量官員被殺,長安陷入混亂之中,而宦官的權力則更加難以撼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