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的現代解析

資本論的現代解析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本原理,而且要聯繫當今社會經濟實踐來進行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不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原理,就談不上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但是,如果脫離現實而一味地從本本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原理,同樣不能說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是真正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資本論》的現代解析正是從二者結合的角度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該書是專門挖掘馬克思建設新社會的理論和思想的著作,書中所揭示的馬克思的相關理論和思想有相當部分是在以往出版的同類著作中是沒有提及的。該書的結構與內容,不僅考慮到《資本論》本身的邏輯體系,而且考慮到現時代我國改革開放現實的理論需要和現代經濟學發展的特徵。

基本介紹

  • 書名:資本論的現代解析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頁數:537頁
  • ISBN:9787505849228, 7505849220
  • 品牌:經濟科學出版社
  • 作者:洪銀興 葛揚
  • 出版日期:2005年5月1日
  • 開本:16開
  • 定價:48.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專門挖掘馬克思建設新社會理論思想的著作。它所揭示的不少馬克思的相關理論和思想在以往出版的同類著作中是沒有提及的。本書取之不盡的經濟學理論富礦,對它一遍遍地挖掘可以不斷地挖出新的精神財富,是每一個經濟學者的必讀書。

圖書目錄

導論 與時俱進學習《資本論》/1
第一章 《資本論》的邏輯和方法/20
第二章 商品和價值/54
第三章 貨幣和價格/86
第四章 市場經濟和價值規律/127
第五章 剩餘價值及其生產/146
第六章 資本的增殖和增值/178
第七章 資本運行及其效率/201
第八章 人口和就業/220
第九章 商品流通和物流管理/242
第十章 生產價格和市場價值/265
第十一章 信用和虛擬資本/293
第十二章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的積累/319
第十三章 社會再生產和巨觀經濟/337
第十四章 世界市場與國際價值/367
第十五章 分配和消費/383
第十六章 土地和地租/423
第十七章 所有制和企業制度/473
第十八章 新社會的建立和建設/512
後記/536

文摘

書摘
章 人口和就業
人口增長和經濟成長相協調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考察和分析了人類自身生產和物質資料生產的關係,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相對過剩人口規律過程中,確立了人口規律是由社會生產方式決定的原理。另外,他還科學預見了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可以像對物的生產進行調節那樣,也可能對人的生產進行調節的原理。同時,馬克思從社會生產與再生產的角度,探索了失業與就業的規律性問題,特別是對技術進步與就業、失業的效應、經濟周期與失業等問題的論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第一節人口再生產
人既是社會的消費主體,又是社會生產的主體;人口的存在和發展是由社會生產方式決定的,各種不同社會生產方式都有與其相適應的人口規律。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而且一旦當人們自己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時,“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同時也就間接地生產著他們的物質生活本身”。在社會中,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作為生產者,人能創造社會財富;作為消費者,人需要消費社會財富。人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這種二重作用,是我們正確認識人口與社會經濟相互關係的出發點。
人類社會要存在並發展,就必須進行生產,人類社會的生產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人類自身的生產的統一。“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蕃衍。”這兩種生產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其中,物質資料生產決定著人口生產。馬克思說:“社會的條件只能適應一定數量的人口。……人口的絕對增長率,從而過剩人口率和人口率也會隨著生產條件發生變化。”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人口理論,人口現象受自然條件和人自身的生理因素的影響,但就其本質而言,它屬於社會現象。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們除進行物質生產和滿足需要之外,“一開始就納入歷史發展過程的第三種關係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增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係,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家庭。”“這樣,生命的生產——無論是自己生命的生產(通過勞動)或他人生命的生產(通過生育)——立即表現為雙重關係:一方面是自然關係,另一方面是社會關係”。這也就是說,人口的發展變化過程是以人的生理條件和其他自然條件為基礎的社會過程,其增殖條件和生存條件都是由社會生產方式決定的,受社會的政治、軍事、教育、婚姻等制度制約。也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才說:“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長規律和過剩人口增長規律”,“這些不同的規律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同生產條件發生關係的種種不同方式”。就人的個體來說,可以歸結為同他作為社會成員的再生產條件發生關係的種種不同方式。他在《資本論》中還進一步指出:“每一種特殊的、歷史的生產方式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規律。抽象的人口規律只存在於歷史上還沒有受過人干涉的動植物界。”由此,奠定了社會生產方式決定人口發展的基本原理。
從社會生產方式決定人口發展的觀點出發,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反對離開社會制度、離開生產方式抽象地解釋和說明人口現象,反對把人口規律說成是永恆不變的自然規律。馬克思指出,人口是“全部社會生產行為的基礎和主體”。但是,物質生產又是人口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經濟基礎,因此,必須研究由生產條件所決定的處於一定生產關係中的人口。在階級社會裡,如果我們拋開構成人口的階級,那么,人口就是一個抽象。所以,馬克思認為,只有用唯物辯證方法來研究人口,它才不會是渾沌的表象或空洞的抽象,“而是一個具有許多規定和關係的豐富的總體”。
在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主要考察了人口變動和經濟發展的關係。在1853年所寫的《強迫移民》中,馬克思從人口與生產條件的相互關係闡明了人口遷徙的規律性及其在不同社會的特點。他認為,不論是人口的國際遷移還是城鄉間的流動,都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制約。古代人口的大遷徙是由於生產力不足所造成的人口過剩的結果,而資本主義社會的情況與此相反,“正是生產力的增長要求減少人口,藉助於飢餓或移民來消除過剩的人口。現在,不是人口壓迫生產力,而是生產力壓迫人口。”①
馬克思認為,社會生產條件只能適應一定數量的人口,這種由一定形式的生產條件的擴展能力所設定的人口限制隨著生產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或收縮或擴大。因此,人口的絕對增長率也會隨生產條件發生變化。至於過剩人口,馬克思說:它“同並不存在的生存資料絕對量根本沒有關係,而是同再生產的條件,同這些生存資料的生產條件有關,而這種生產條件同樣也包括人的再生產條件,包括整個人口的再生產條件,包括相對過剩人口的再生產條件”。通過以上分析,馬克思科學地揭示了人口和生產條件的相互關係,並由此建立了科學的“過剩人口”理論。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有關人口理論的分析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關於人必須與生產資料相結合才能組織生產的思想。他認為,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要素,凡要進行生產就必須使它們結合起來。勞動過程……是人和自然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恆的自然條件,因此,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倒不如說,它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的。二是關於一定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是勞動分工和協作的前提的思想。他指出:“一定量同時使用的工人,是工場手工業內部分工的物質前提,同樣,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是社會內部分工的物質前提。”這裡的人口密度,是一種相對的東西,“人口較少但交通工具發達的國家,比人口較多但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國家有更加密集的人口”。三是在論述社會再生產的公式時,他實際上把勞動人口的再生產也納入了再生產模式。馬克思研究社會再生產是從社會總產品人手的,其核心是要考察社會總產品的價值實現和實物補償問題。他說,研究社會再生產時所要考慮的社會總產品,“既包括補償資本的那部分社會產品,即社會再生產,也包括歸入消費基金的、由工人和資本家消費的那部分社會產品,就是說,既包括生產消費,也包括個人消費。這種消費包括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再生產(即維持)”。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資本主義人口問題和人口規律的基礎上,還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人口問題進行了科學預見。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即使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人口的增長也並非是無止境的。“人口數量增多到必須為其增長規定一個限度的這種抽象可能性當然是存在的。但是,如果說共產主義社會在將來某個時候不得不象已經對新的生產進行調整那樣,同時也對人的生產進行調整,那么正是那個社會,而且只有那個才能毫無困難地做到這一點。”因為,在共產主義社會,有計畫地分配社會勞動時間成為社會首要經濟規律。他指出:如果共同生產已成為前提,“正象單個人必須正確分配自己的時間,才能以適當的比例獲得知識或滿足對他的活動所提出的各種要求。社會必須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時間,才能實現符合社會全部需要的生產。因此,時間的節約,以及勞動時間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有計畫的分配,在共同生產的基礎上仍然是首要的經濟規律。”在有計畫規律成為社會首要規律的前提下,社會完全可以像對物質生產進行計畫一樣,進行人口再生產的計畫。P220-22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